专栏名称: 湖南发改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宣传、信息公开、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重大政策,提供政务服务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300万粉UP主结婚了,新郎是粉丝 ·  昨天  
跨境电商Eason  ·  eBay经理号的订单发货 ·  昨天  
跨境电商Eason  ·  eBay经理号的订单发货 ·  昨天  
雨果网  ·  跨境万人选品盛会!速来2月24日2025CC ... ·  2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经理号如何升级店铺等级 ·  3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经理号如何升级店铺等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湖南发改

争当高质量发展行家里手⑦ | 娄底持续用力打造“材料谷” 开辟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湖南发改  · 公众号  ·  · 2024-09-06 16:55

正文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改委是宏观调控和综合经济部门,懂经济、抓改革、促发展是每个发改干部的必修课,要争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为进一步营造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湖南发改”公众号从8月22日起,推出“争当高质量发展行家里手”系列报道,第七期聚焦娄底持续推进 “材料谷”建设工作 成效。



娄底

今年以来,娄底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为总揽,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链,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2024年1-7月,“材料谷”规上企业增至497家,实现营收1032.4亿元,占全部规上企业营收的83.5%;1-6月,GDP增长5.6%,排全省第3位。“材料谷”建设有力支撑了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塑造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一、重谋划,增强建设牵引力。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

用足用活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娄底市先进材料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地方性法规《娄底市促进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若干规定》,通过立法加强“材料谷”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以硅钢为主攻方向,持续锚定着力打造中部地区一流的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和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名城,计划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3000亿元。



二是细化区域分工。

围绕“材料谷”建设及新材料应用,细化区域分工,明确娄底经开区打造千亿级高端钢铁产业,娄星区发展百亿级钢铁新材和循环经济,冷水江市建设高强度紧固件、高纯石英砂生产基地、打造锑产品研发交易中心,涟源市建强道路工程机械出口基地,双峰县做大做强现代农机、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产业,新化县发展电子陶瓷、现代文印产业,做到既各具特色、相对分工,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三是固化推进机制。

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的“材料谷”建设指挥部,完善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对“材料谷”建设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落实清单式管理、跟踪式督办,形成高效联动的推进机制。



二、抓创新,加大建设驱动力。



一是着力搭建平台。

积极融入省“4+4科创工程”建设,持续实施创新平台与研发投入“双倍增”行动,探索政校企联合创建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备案制度,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挂牌成立娄底平板显示技术和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涟钢硅钢检测与研发中心,湖南宏旺与华菱涟钢4等家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项目组。目前,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增至177个,国家级平台达到16个。



二是蓄力引育人才。

制定《娄底市关于打造全省人才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中部地区“材料谷”人才链建设实施办法》,围绕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储备、技能人才支撑等8大方面推出人才新政“36条”,对新引进的国内顶尖人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省级产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150万元、80万元、50万元奖励补贴,同时给予购房补贴;对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及团队,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或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4000余人、紧缺急需人才1127名、“卡脖子”技术关键人才50余名。



三是加力科技攻关。

建立以先进材料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支持涟钢等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在优势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功解决初源新材感光干膜“卡脖子”难题,试制涟钢首台高锰钢LNG燃料罐填补国内空白,全球最高强度级别热成型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8%。2024年1-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三、强产业,提升建设支撑力。



一是培育提档。

建立市级创新型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后备库机制,利用市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基地和核心服务机构,定期为企业提供点对点专业辅导和培育服务,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



二是扩能提级。

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为契机,推动钢铁、建材、机械等产业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转变,制造业中长期和设备更新贷款项目通过国家审核数量居全省第1位,涟钢冷轧硅钢产品项目获2024年重大装备技术攻关中央预算内资金19824万元支持,为该领域单体项目支持力度全国之最。持续深化“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逐步构建以锑品、电子陶瓷、工程机械、现代农机等为支撑的“1+X”特色产业集群,新化电子陶瓷、双峰农机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延链提质。

坚持链式思维,利用涟钢、VAMA、冷钢等市场优势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供应链、产业链的契合度,引导外地中小微配套企业靠拢聚集,其中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8家、跻身全省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延链发展电动机、电力变压器、家电制造等中高端产业,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积极发展压路机、平地机、重卡等终端产品,集中力量培育发展钛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间有效协同、形成产业生态圈。目前,已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高强钢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汽车板、液压油缸、紧固件、压路机生产基地,实现为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批量供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