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滴滴、小米、腾讯等几大资本势力的介入,共享单车这个当红炸子鸡,成了出行领域「网红」般的存在。
如今,依靠押金在资金池的沉淀效益以及日益增长的营收,共享单车已经初步在资本面前证明了自己的营收能力。与初生时期的网约车不同,共享单车发展的阻力并不一定在于与地方法规的冲突。
「我们下一步和摩拜单车合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招商引资。现在要通过王晓峰这里搞多少税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税收是马斯洛理论当中最基本的理论,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作为地区、作为政府我们认为不能把基本的需求作为最高需求放在手里,因为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追求。譬如城市的功能,譬如城市的活力,都需要的」。
从宝山区副区长夏雨的讲话中就能看出,地方政府对共享单车的态度,甚至愿意尝试「从原来的先期投入变成后期奖励」的合作方式。
「无论是资本、政府,还是企业,服务大众才能活的更好,实际上企业与政府在最终的利益还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王晓峰说,他们并不担心。「上海有桩的 公共自行车有5万辆多,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与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共存。」
王晓峰认为,共享单车要想真正成为短途出行不可替代的方式,需要的是大众出行意识的改变。
「如果我们真的能劝说,那些短途出行的利用四轮汽车出行的人改用单车,对节能减排、缓解拥堵、低碳出行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王晓峰提到,以一辆汽车的路面占地面积大概在10平米左右来计算,如果能鼓励上海有100万人选择自行车出行,那么就能省下路上900万平米的空间。
王晓峰还聊起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在摩拜的App开发了第二个月,他们做了英文版后,发现上海的外籍注册用户占到了四分之一,而北上广骑摩拜的外籍人来自110多个国家。这也更加坚定了团队信心。
「我们是个很单纯的团队,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占哪个风口或者抄谁的模式」,行业之间的竞争,王晓峰则看的很淡,「干嘛非得你死我活」。
「我觉得创业不是为了打败谁,也不是为了杀死谁,我们只是想劝说更多人加入单车出行的行列。」
王晓峰自己也露出了笑容,「让那么多人如此容易的就骑一辆自行车,毫无门槛的使用单车,让我们很开心」。
自行车的故事,看起来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