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发布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研究成果,沟通证券研究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报  ·  港股大涨,这些基金业绩亮眼 ·  昨天  
中国证券报  ·  实探 | 宇树机器人带着机器狗,来了!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大模型应用,新动向 ·  昨天  
证券时报  ·  突然拉升!白酒大消息! ·  2 天前  
中国证券报  ·  汽车之家控股股东易主!海尔系接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建投食饮】周专题:百威成长史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证券  · 2018-10-25 07:30

正文


本周专题摘要


啤酒随着19世纪德国移民潮进入美国并兴起,逐步发展成国民性酒精饮料,百威是其中最早发展起来并屹立至今的啤酒企业,百威成长史一定程度上可看作美国啤酒发展史的侧影。


我们大致将百威成长历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I):发展初期(1861-1933)。

也是行业起步快速发展期,随着德国和爱尔兰移民潮兴起,人均啤酒消费量迅速提升。百威是第一家引入巴氏灭菌、第一家建立了全国“冷链”销售网络的啤酒企业,打造了第一个全国性啤酒品牌“百威”。成功渡过1920-1933禁酒令的艰难时期。行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多,百威份额仅为小个位数。


阶段(II):击败对手成为绝对龙头(1934-1982)。

禁酒令拖垮了许多百威的竞争对手,禁令解除后百威获得非常高速发展。在这50年内百威经历了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喜立兹(Schlitz)和米勒(Miller)。在和喜立兹的竞争中,由于工艺差别,百威成本高于喜立兹从而受到威胁,但最终因坚守品质和较好的品控获得胜利;米勒则兴起于1970年代,凭借创新品类米勒清啤其份额快速由4%提升至19%,同期百威份额从16%提升至24%。但米勒份额最高提升至1978年20.7%后未再有突破,百威调整产品策略后1982年份额提升至32%,远超其他竞争对手。


阶段(III):垄断成就盈利王者(1980-1987)。

百威份额超出其他竞争对手较多后,份额增速大大提升、利润率随之上行。到1987年,百威份额已经达到40.6%。相比1980年,销售额增长1倍,利润规模增长至4倍。


阶段(IV):全球啤酒并购新时代(1988-2008)。

我们试图通过回顾过去找到啤酒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特点,给现阶段看待中国啤酒产业发展方向以借鉴。我们提炼出以下3点:(1)“垄断”份额带来垄断利润。对龙头而言,存在一个份额临界点,超过该份额后垄断利润快速出现,利润率急速上升。(2)关注渠道变化、需求的趋势性变化。作为典型的大众快消品,适应渠道变化、需求变化对企业至关重要,即使是积淀深厚的百年企业,仍然可能随时受到快速变化的市场的威胁。(3)量增停止后,追求提供溢价的能力。随着行业发展,当量增不再驱动行业增长时,只有能够提供更多产品溢价的企业才能持续提升盈利,这种溢价可能来自品牌力或品类。


映射到目前中国啤酒行业,我们坚持认为国内已进入追求高端化,企业利润率提升的新阶段,看好华润啤酒、重庆啤酒及其背后的嘉士伯集团、青岛啤酒,关注燕京啤酒等的变化。


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发现,例如1920-30年代美国禁酒令如何影响百威和其他啤酒企业、现在我们熟知的啤酒营销方式(体育营销、终端垄断)是如何发展至今等等。欢迎交流讨论。


01 专题:百威成长史


啤酒随着19世纪德国移民潮进入美国并兴起,逐步发展成国民性酒精饮料,百威是其中最早发展起来并屹立至今的啤酒企业,百威成长史一定程度上可看作美国啤酒发展史的侧影。


1.1 百威成长阶段及重大事件一览

我们大致将百威成长历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I):发展初期(1861-1933),移民潮带来啤酒行业大发展,百威成为全国性企业。

关键词:移民潮、百威创举、全国性啤酒品牌、禁酒令。


也是行业起步快速发展期,随着德国和爱尔兰移民潮兴起,人均啤酒消费量迅速提升。据统计,1820-1870年,一共有750万移民进入美国,美国人口增长1倍多,其中大部分移民来自德国和爱尔兰等嗜好饮酒的民族。1870-1900年,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增长了4倍,从4加仑提升到16加仑[1]。到1911年,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啤酒生产国,年产量近6300万桶[2],当年百威啤酒销量160万桶,份额约2.5%。

百威直至2008年被英博收购之前一直是啤酒行业典型的家族企业,于1860年代成立(安海斯-布希啤酒公司),公司名字取自布希家族和妻子安海斯家族的姓氏。在1870年代,公司合伙人阿道弗斯·布希借着移民潮带来美国啤酒第一波大发展的行业机遇,积极投建工厂扩大产能,并在经营上引入一些创举提升公司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水平,成为第一家美国全国性啤酒企业,这些经营创举包括:

(1)A-B公司[3]是第一家引入巴氏灭菌的啤酒企业,这使百威啤酒可以瓶装售卖,并延长了啤酒的保质期;

(2)A-B公司是第一家建立了全国“冷链”销售网络的啤酒企业,通过在铁路沿线建造“冰屋”,成为第一家跨区域销售的啤酒商,这些冰屋后来发展为全国冷链网络。

(3)A-B进行了一些“垂直整合”,入股铁路车厢制造公司、酒瓶生产企业,入股无数酒馆并为了换取百威啤酒的其门店的销售从而帮助酒馆办理执照、减免租金等。

这些创举在当时成功帮助A-B公司打造了第一个全国性啤酒品牌“百威”,公司产量从1860年代仅4000桶发展到1900年超过100万桶,1911年销量160万桶。但是当时行业集中度仍然非常低,大约有1300多家啤酒企业,百威虽然成为全国性公司,其份额仍然只有2.5%。

这一时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20-1933年美国实行的禁酒令。

受到当时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美国1910年代产生一系列反德情绪,百威啤酒收入也产生大幅波动,公司销售额从1913年180万美元下滑至1917年120万美元。最终在一战开始后政府下令为了保证作战口粮供给禁止啤酒生产,并禁止出售酒精度高于0.05%的饮料。禁酒令维持了13年时间,至罗斯福总统上台得到废除。禁酒令拖垮了大批美国啤酒企业,禁酒令前全国1300多家企业中仅有700余家存活至禁令废除。

但总得来看,禁酒令后行业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1930年代美国啤酒行业销量增速约为26%。


阶段(II):击败对手成为绝对龙头(1934-1982)。

关键词:生产销售分离、二战、喜立兹、啤酒工艺、米勒、淡啤、广告营销。


禁酒令解除后政府颁布了一些沿用至今的法规,例如禁止酿酒企业持有零售行业任何股份,酒企只能通过经销商将酒出售到终端去。禁令解除后百威高速发展,销量从1934年100多万桶增长至1938年200多万桶。


二战期间,集中度提升,主要酒企崛起。

美国啤酒行业整体仍然处在高速发展期,二战也并没有再次引起反德情绪影响啤酒产业发展。行业增速20%以上,其中人均销量贡献也很高接近7%(1939-1945二战期间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约为1939年1.5倍,折算后cagr约7%)。二战期间,A-B,帕布斯特(Pabst),喜立兹(Schlitz)取代了很多地方酒厂,雄踞市场主要份额。这些啤酒企业利润直线上涨,供不应求。1938年,A-B公司销量增长173%,远远超出行业增速26%。到1947年,喜立兹打败帕布斯特成为行业第一,当时百威份额排第四,销量约400万桶。

1950~60年代,百威成为第一家冠名电视节目的啤酒企业,凭借一系列成功的营销,百威打败喜立兹成为行业第一。销量从1953年约670万桶继续增长至1962年突破1000万桶,1969年销量1870万桶。A-B公司自1957年一直保持美国啤酒行业第一的位置至今,1969年公司份额约16%。


但1957-1980之间,A-B公司的行业第一地位并不非常稳固,仍然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先后主要经历两个竞争对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发展背景。

(1)A-B公司vs喜立兹:规模竞争、成本竞争

到1970年,行业仍处在景气期,当年全美啤酒产量1.22亿桶,百威份额约18~20%。行业集中度大大提升,企业数量从二战前700余家减少到157家,2年后减少到65家;CR5≈50%,行业前五分别为百威,喜立兹,帕布斯特,库尔斯,舍费尔。

百威与喜立兹的竞争主要体现为规模和成本的竞争。规模上相互追赶产销量,成本上喜立兹通过生产工艺变化成功降低生产成本(工艺上用更便宜的原料如酒花提取物代替新鲜酒花、加入玉米淀粉替代麦芽、缩短酿酒周期等),从而一度股价表现比百威优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代成本冲击(1973原材料涨价,大麦酒花稻米等价格上涨34%;OPEC石油禁运及禁运解除后能源价格上涨),当时公司仍和喜立兹处在激烈竞争阶段,涨价幅度不能覆盖成本上涨(啤酒批价上涨17%),由于坚持原有工艺,百威当年虽然销量2890万桶再创新高,但利润连续三年下跌,当年喜立兹ROE约21%,百威仅13%,因此喜立兹成为华尔街新宠(百威股价从50多美元下跌至21美元,喜立兹则维持在40美元以上),销量似乎不再是被追逐的目标。

这一情况在1975年得到扭转,一方面是公司自身加强了广告营销,另一方面是喜立兹爆出产品召回丑闻。1975年,由于产品原料以及酒瓶盖子密封不严等问题,多地爆出喜立兹的问题啤酒新闻,喜立兹不得不从17个州召回50多万箱啤酒,这对喜立兹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当年公司销量下滑40%,股价从此前40多美元下跌至5美元。此后喜立兹再也没有回到巅峰时期,直至1982年被其他啤酒公司收购。

(2)A-B公司vs米勒:品类竞争,消费者对啤酒的需求多元化

1970年代,经过1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消费者对啤酒产生品类创新的需求。米勒啤酒(Miller)适应这种潮流推出米勒清啤获得爆发式的市场反应,带动米勒公司销量从500万桶增长至3000多万桶,CAGR超过40%,其市场份额从1970年4%快速增长至1978年19%,而同时期百威市场份额约从16%提升至24%。米勒啤酒对百威的威胁愈加明显。

这种威胁促使A-B公司重新审视行业发展和自身问题。经过市场调研,A-B认为随着行业发展,公司和主要品牌百威仍一成不变地仍然沿用原有营销方式,从而必须面临品牌老化的问题。

多年来百威沿用的市场手法:(1)用自己的悠久品牌来对抗其他悠久品牌(帕布斯特,喜立兹);(2)向市场传递一成不变的理念(天然成分、品质保障);(3)锁定熟悉的消费人群(广大男性啤酒消费者)。这一公式保证了A-B公司过去20年间维持了行业之王的地位。

而行业变化主要体现在:(1)啤酒重度消费人群出现变化,逐步向21-34岁男性蓝领工人集中,年轻大学生也逐渐加入这一群体,结果显示20%的人小号了80%的啤酒;(2)渠道结构的变化,人们不再频繁聚集在酒吧喝酒,有更多的人从专卖店和杂货店买酒带回家喝。

经过这些反思后,百威决定加大对体育赛事广告的投入,1974~1976年各大体育赛事广告权开始成为各啤酒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一传统延续至今)。1978年百威广告“百威,敬你付出的一切”播出后的18个月里,刺激百威啤酒销量增长1000多万桶(增长50~80%)

另外,百威也开始逐步推出自己的淡啤产品和品牌,如1977年推出百威天然淡啤(Natural Light)和米狮龙淡啤(Michelob Light),这两款产品确实得到了市场的较好反馈。但米勒淡啤称霸淡啤细分市场的情况一直到1994年才得到扭转(百威淡啤成为淡啤细分第一,世界销量第二的啤酒品牌,从而使A-B成为包揽世界第一、第二品牌的公司)。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百威淡啤的良好时间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并未在1980年代爆发,但百威品牌经过公司的一系列广告营销重新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另外公司份额跨过“临界点”迎来加速增长。而米勒啤酒的份额在1980年达到巅峰20.7%,此后再未超过这个峰值。


阶段(III):垄断成就盈利王者(1980-1987)。


1980年代,美国啤酒行业开始进入量增停滞的阶段。1981年,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达到峰值23.8加仑并再未超越。当年百威在全国份额约28%,超过排名第二的米勒(21%)。

此后百威销量和份额加速增长,利润率也随之提升;相反,其他竞争对手基本处于增长停滞、收缩状态。1970年代百威份额仅增长了4~6%(1970年约18~20%;1978年24%),但1980年代百威份额则从28%迅速增长至41%(1987年)。净利润率也从不足5%快速提升至10%附近。1987年和1980年相比,百威销售额增长1倍,利润规模增长至4倍。

虽然在一些细分市场(如淡啤)米勒仍和百威你争我夺,但是再也没有人质疑百威行业第一的地位,也不再有人将米勒和行业王者的字眼联系起来。


阶段(IV):全球啤酒并购新时代(1988-2008)。


此前百威啤酒的发展主要立足于美国市场,但从1980年代末期,全球啤酒并购浪潮兴起,百威也开始了审慎的国际扩张(并购)。但回顾这段历史发现,百威在这段并购浪潮中表现其实非常保守谨慎,错过一些国际并购的机会。

1990年代看,百威主要并购包括:中国青岛啤酒股权(10%→27%);墨西哥最大的啤酒公司莫德罗(Grupo Modelo)37%;巴西第二大啤酒企业南极洲啤酒公司(Antarctica)10%。其中莫德罗集团旗下的科罗娜在美国销量增长迅猛,几年内销量增长10倍以上。

同时期国际上其他主要啤酒并购有:英国食品饮料巨头大不列颠杜氏集团收购吉尼斯啤酒公司(Guinness);英博1995年收购加拿大最大的啤酒公司拉巴特(Labatt)(同时也是A-B多年经销伙伴);英博买下英国最大的两家饮料公司惠特贝瑞(Whitbread)和贝斯啤酒(Bass),以及德国贝克啤酒(Beck);南非啤酒公司收购米勒成为世界第二大啤酒公司SAB Miller;SAB miller获得意大利佩罗妮啤酒(Peroni)和荷兰高胜啤酒(Grolsch)控股权;SAB miller收购哥伦比亚最大啤酒公司(也是南美第二大)巴伐利亚集团(Grupo Bavaria);美国第三库尔斯啤酒并购加拿大最大啤酒企业莫尔森,成为现在的摩森康胜(Molson Coors)。

全球啤酒进入并购新时代,成就国际啤酒巨头,如SAB Miller,以及巴西啤酒公司安贝夫(Ambev)通过与比利时英特布鲁合并成为英博公司后,逐步通过吞并成为巨头并最终收购了百年企业百威,成就目前国际最大啤酒行业企业,百威英博。

如今的百威英博,凭借在美国、巴西等市场垄断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巴西利润约占公司整体1/4),通过强大的品牌组合(科罗娜、时代、百威等等)不断提升在新兴市场的盈利能力。


[1] 1加仑≈3.8升;

[2] 桶:barrel,啤酒1桶≈120升;

[3] 即安海斯-布希啤酒公司;


1.2 啤酒产业规律提炼

我们试图通过回顾过去找到啤酒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特点,给现阶段看待中国啤酒产业发展方向以借鉴。我们提炼出以下3点:


(1)“垄断”份额带来垄断利润。 对龙头而言,存在一个份额临界点,超过该份额后垄断利润快速出现,利润率急速上升。


(2)关注渠道变化、需求的趋势性变化。 作为典型的大众快消品,适应渠道变化、需求变化对企业至关重要,即使是积淀深厚的百年企业,仍然可能随时受到快速变化的市场的威胁。


(3)量增停止后,追求提供溢价的能力。 随着行业发展,当量增不再驱动行业增长时,只有能够提供更多产品溢价的企业才能持续提升盈利,这种溢价可能来自品牌力或品类。


映射到目前中国啤酒行业,我们坚持认为国内已进入追求高端化,企业利润率提升的新阶段,看好华润啤酒、重庆啤酒及其背后的嘉士伯集团、青岛啤酒,关注燕京啤酒等的变化。


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发现,例如1920-30年代美国禁酒令如何影响百威和其他啤酒企业、现在我们熟知的啤酒营销方式(体育营销、终端垄断)是如何发展至今等等。欢迎交流讨论。


02 本周重点价格跟踪和草根调研反馈

2.1 高端、次高端白酒价格跟踪

贵州茅台 批价本周全国范围内1670-1730元之间,北京部分经销商报价1720元,上海报价1700元,深圳报价至1730元,贵州报价1720元。本周,部分经销商已完成11月配额打款,并已到货。

五粮液 本周批价稳定,全国范围批价在820-830之间,北京批价在820元,上海批价在830元,江苏批价830左右。预计10月老包装货全部可发完,发货量加大。

国窖1573 价格坚挺,普遍在730元附近,渠道库存2个月左右,库存良性。


本周,主流次高端白酒电商平台成交价基本和上周持平。飞天茅台方面,本周京东、天猫、苏宁等平台限量抢购。五粮液普五成交价相比上周小幅上涨10元至959元,1618和国窖1573价格保持不变。其他高端、次高端品牌中,洋河梦6、梦3成交价均上涨10元,郎酒红花郎15成交价上涨9元,其他品牌产品价格相比上周变化不大。



2.2 北京乳品调研反馈

本周调研北京沃尔玛超市知春路店,时间在十月中下旬,各品牌促销力度加强,伊利常温纯牛奶与蒙牛常温纯牛奶生产日期多集中于9月,而常温酸奶日期比纯牛奶早,依然有7月-8月存货在售;具体来看:


金典系列主要产品多为10月产品,金典纯牛奶53元/箱,金典有机76元/箱,金典低脂为9月产品65元/箱,舒化无乳糖奶 64.8元/箱,为9月生产,QQ星52.5元/箱,为9月生产,QQ星有机78/箱,为9月生产。安慕希78元/10瓶,9月居多,8月生产的73.9元/10瓶,盒装安慕希54元/12盒,均为10月生产。低温产品每益添13元/三瓶,joy day巧克力豆酸奶17.8元/两瓶,畅轻新瓶8.9元/瓶,畅轻有机8.9元/瓶;褐色炭烧8.5元/瓶。味浓板酸 11.6/板。除标明8,9月生产外,其余均为10月生产。


蒙牛:特仑苏系列生产日期以9月-10月为主,特仑苏纯牛奶58元/箱,日期为9月,特仑苏有机纯牛奶79.2元/箱,生产日期为9月,环球精选特仑苏纯牛奶,76.4元/箱,为8月产品。瓶装纯甄80元/10瓶,为8月产品,盒装纯甄66元/箱,为7月产品。欧式炭烧10.9元/两瓶;冠益乳10元/三瓶,优益c800ml,14.5元/两瓶,冠益乳BB-12  17.7元/排。


其它:三元冰岛酸奶39.9元/箱,出厂日期9月为主,三元极致纯奶49.9元/箱,10月份出厂为主;三元极致高品质低脂54.9元/箱,7月份出厂为主;三元鲜奶6.5元/瓶,褐色炭烧8元/瓶,买一赠一。君乐宝纯享7.9元/瓶,买一赠一,君乐宝每日活菌优惠2瓶15元,生产日期多在9月和10月。


03 上周市场回顾

3.1 板块整体表现:大盘小幅上涨,

板块涨幅领先大盘

上周上证指数收于2550.47点,周涨幅-2.17%,深成指报收于7387.74点,周涨幅-2.26%。食品饮料板块下跌1.36%,涨跌幅领先大盘0.81个百分点。



3.2 按子行业划分:食品综合、

调味 发酵品 和白酒领涨

上周食品饮料各子版块中,涨跌幅由高到低分别为:白酒(-0.62%)、乳品(-0.97%)、软饮料(-1.11%)、黄酒(-2.68%)、肉制品(-3.07%)、调味发酵品(-3.22%)、啤酒(-3.66%)、食品综合(-3.89%)、葡萄酒(-5.53%)、其他酒类(-9.5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