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在中文中的本意是扶持,它通常以两种形态出现——在政治领域中是权杖,在日常生活中是老人的手杖(或称扶杖、拄杖)。在中学历史教材的图片中,权杖出现的次数较多,而老人的手杖仅出现了一次。
初中《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有两幅图片,均出现了杖的影子。其中“古埃及象形文字铭文”图中的应该是法老的权杖,而“古埃及墓穴壁画,描绘了古埃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中的可能只是一般的手杖。
讲述古埃及的历史,那尔迈调色板是非常重要的文物。那尔迈王挥舞权杖的形象很典型。这一图片出现在高二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
初中《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中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中也有清晰的权杖图形,展现了“君权神授”的意境。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提供了伊凡四世图像和马里国王图像,他们都手握权杖:
关于这方面的专著,可参考《耀武扬威:权杖源流考辨》(李水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该书的图片非常丰富,是全面了解中外权杖发展史的上乘专著。
与西方一样,杖在古代中国也是权力的象征。《周礼·秋官》载:“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不同的是,代表王权的杖,中国在汉代之后就已经逐渐消失,而在西方则一直持续到今天。2023年5月6日,查尔斯三世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内加冕成为英国国王,依然是手握权杖。
中学历史教材并没有提供代表王权的中国古代权杖的图片,但提供了代表敬老的鸠杖的图片及说明。教材正文写道:“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教材中鸠杖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该汉墓还出土了500多枚竹简,其中有10枚是专门描述王杖(鸠杖)制度的。这10枚竹简的内容和注释,可参考《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版)一书。竹简的文字读得我心荡神驰、思绪飞扬,教材图片中的这根木杖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
竹简第四枚写道:“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手杖顶部雕有鸠鸟形状,一是相传鸠鸟不会被食物噎到,所以以鸠杖赐予老人。二是相传楚汉战争时,刘邦被项羽追杀,刘邦逃入树林中,项羽看见有鸠鸟在树上活动,以为树下无人,便放弃了的追杀,刘邦得以保命。刘邦即位后,便以鸠杖赐予老人。(下面两图由笔者拍摄于广州市南汉二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