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这一疾病常被忽视或误诊,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如截肢(趾)或死亡。
二、动脉血管如何逐渐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沉积,动脉中层的变性以及继发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下肢动脉逐渐狭窄,发生闭塞,表现为一种下肢慢性缺血的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当细胞外脂质颗粒、泡沫细胞和碎片沉积在动脉血管的内壁上,就会形成斑块,动脉血管就像沉积了水垢的水管,逐渐变得狭甚至闭塞。这时在血管里,斑块周围看起来像黄色的、黏糊糊的粥。因此,我们称之为“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犹如一座火山,平时处于“休眠期”,可一旦“喷发”,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如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脑血管,就会引发中风;发生在心血管,就会引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在下肢,很可能会造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什么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I期(轻微主诉期或无症状期):患者仅感觉到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足癣易发感染而不易控制。
II期(间歇性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的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的最常见的症状。
III期(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就会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IV期(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只能截肢保命。
四、如何治疗?
针对高危因素的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体重,严格戒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针对间歇性跛行的治疗:
● 步行疗法: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 药物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
● 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首选方法。常见的血管腔内技术有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斑块切除术、药物溶栓等。近日,JETSTREAM血管斑块旋切系统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该系统适用于外周动脉斑块切除,是一款具有主动抽吸和灌注功能的减容器械,拥有切除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等不同病变类型的能力,可减少血管内部狭窄程度,适用于股腘动脉原发性病变的经皮腔内斑块旋切预处理治疗,能提高血管内部的通畅程度,为减轻外周血管疾病的医疗负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五、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如何预防?
1.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血管弹性。
2.控制体重:肥胖是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要通过合理饮食和锻炼来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定期体检: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患者,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降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风险。
4.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药,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