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零六期】(军事系列第225讲)
1949年1月,国民政府开始将大陆的第二批国宝文物,运往台湾。到了运输第三批文物的时候,为了撤离国军家属,被迫丢下了700多箱珍贵文物。运走的文物都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大陆的。听萨沙说一说吧。
翡翠白菜
1948年9月,随着三大战役的开始,国军的败局已定,看来要考虑向台湾撤退了。
蒋介石从来以民族主义者自居,他自然要优先转移国宝文物。
当时的有识之士也认为,国宝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中华文化的延续性,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些文物。
有意思的是,1949年1月10日蒋介石才下令将中央银行将现金移往台湾。
而国宝的转移比这些现金要早得多。早在1948年12月27日,第一批712箱文物就已经运到了台湾基隆。
第二批、第三批分别于1949年1月9日、2月22日到达。
肉形石
三批文物的数量惊人: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南京)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以及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000多箱。
台湾就是依靠这9000箱文物,创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实,这批文物已经流浪了15年。
快雪时晴帖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华北就处在日寇威胁下。
国民政府认为日寇入侵华北只是时间问题,必须考虑将北平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南迁。
当时的计划是将文物运输到首都南京,同(南京)中央博物院的文物放在一起。
没想到,1932年上海一二八会战爆发,日寇的军舰一度逼近南京。
危机之下,国民政府被迫迁都洛阳,准备持久抗战。
看来,南京也不安全,最终国民政府制定了向四川贵州大后方转移的计划。
从1933年起,大批文物历经12年时间从北平到上海南京,再到武汉,最后到四川或者贵州。
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抗战胜利以后,这些文物陆续北返。
只是内战很快爆发,文物被迫停止向北运输,最终转运台湾。
此次9000多箱文物,是民国众多专家和大师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品。其中,从北平故宫博物院搬走的文物虽只占百分之二十二,却涵盖了主要的精品。
可以这么说,当年我国顶级的中小件文物,基本全部被运走了。
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范宽《溪山行旅图》、文渊阁版的《四库全书》、玉雕精品“翠玉白菜”、“肉形石”、宋代汝窑瓷器等等。
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
需要说明的是,文物的运输是在混乱的情况下进行的。
1948年12月20日,第一批文物离开南京下关港,负责运输的是美制的登陆舰中鼎号。
此时南京的局势已经很乱。
在不远的徐州战场,杜聿明集团已经被合围,决战必败无疑。
这种情况下,南京的军人家属人心惶惶,用尽手段想要去台湾。
中鼎号属于海军,无数军人家属都赶到码头,挤上了船。
船上装有无数文物,很多是无价之宝。和大量平民混装在一起,文物万一遗失了或者损坏了就了不得。
要将这些妇女儿童赶走,谁也狠不下心。
无奈之下,由海军司令桂永清亲自出面,许诺一定会派出船只将所有人撤离。
这样,女人孩子才哭哭啼啼的下了船。
到了第二批运输的时候,海军就学乖了,偷偷的来。
招商局的轮船海沪号,满载着3502箱文物,悄无声息的离开南京。
大陈岛撤退
到了第三批,也就是最后一批文物运输的时候,情况就大变了。
此时已是1月29日,三大战役都已经惨败。
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解放军大军逐步逼近长江,渡江战役随时可能发生。
大厦将倾,人心惶惶。
在昆仑号军舰装载2000箱文物的时候,已经无法悄悄了。
知道情况危急,桂永清要求军舰抵达南京以后,在24小时内装载完毕,然后迅速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