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变更影片档期的确是中国电影之怪现状,但尚处草莽时代,得档期者得票房。
三年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解救吾先生》,曾只将《港囧》和《九层妖塔》看作潜在竞争对手,不料却半路杀出《夏洛特烦恼》,如果延后半个月进入院线,在那个类型片稀缺的档期,《解救吾先生》成为现象级影片也并非痴心妄想,但市场就是如此波谲云诡,唯有高手才能洞察其中玄机。
也正因此,当时还是星美负责人的覃宏在对往年票房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7月前两周观影人次总是居高不下,于是果断将《武侠》首映日调整至7月初,而市场随后也给予覃宏团队积极响应。
而即使在国产电影保护月,各出品方和发行方取舍档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2012年上半年低靡的市场中突然迎来《画皮2》的一飞冲天,连续创造12项国产票房新纪录,因此“31天被保护日”心照不宣得向后顺延一个月。向来嗅觉灵敏的华谊兄弟再次先声夺人,让《太极》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相隔一个月连续上映,将这次“暑期档保护月合体”利用到极致。
而在中国这个行政干预立竿见影的国家,政治对文艺的影响也有目共睹,而一部电影的利益方在其中的表现也很容易分出伯仲。
2011年上映的《观音山》为何敲定3月4号作为影片首映日,因为当时正值两会期间,不会与进口大片短兵相接,国产大作又不屑于在春季档一展风采,最后《观音山》成功劫走8000万票房,投资回报率几乎与《让子弹飞》并驾齐驱。
一部国产文艺片能成为当日票房冠军实在堪称奇迹
曾有业内人士说过,万达院线08年时,淡季一个月500万收入,旺季2500万一周,以致有时要为一个人开专场,有时却人满为患、一票难求,这种冰火两重天效应在10年后的今天也依旧不时上演。
而这都是为避让好莱坞大片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但是,国产片邂逅进口片就一定败走麦城吗?
虽有《铁甲钢拳》《惊天战神》和《猩球崛起》三部好莱坞大片“保驾护航”,《失恋33天》仍旧逆势上扬并引领“光棍节档期”新潮流。
因此,在让档期为影片增光添彩的同时,获得好档期的终极解决之道还是培养观众的“档期习惯”。
所以,院线应与片方保持密切联系,在获悉定档讯息后,第一时间对外公布,方便相关影片,尤其中小成本电影安排档期,继而在高潮期后,再孕育次高潮期。这对于减少影院资源闲置,以及激励票房稳步增长都大有裨益。
当然,定档只是手段,拍好电影才是目的。只有拍出像《红海行动》《秋菊打官司》这样的佳片,观众才会对本土电影怀有期待,作为市场那只看不见之手的院线自然会做出调整,增加场次,有朝一日,我们也能像美国一样,拥有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档期安排,大家各取所需、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