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一侠
来源:米宅米宅(mizhaimizhai)
所有人都知道,过往行情,是从深圳开始的,在四小龙接力之后,蔓延全国,余波层叠不穷。
今天,我们不探讨深圳为何会成为中国房地产的风向标,我们只来看几条新闻:
限购、限贷、限价,十连跌。自去年10.4新政以来,连续10个月下滑。这关键词,像一把把利刃刺激着楼市的神经。
但我们今天不说这些。我们今天说的是历史,我们回顾了从2003年开始,深圳房地产二手房市场10多年来的涨跌走向,也许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些逻辑。
在2003年之前,说深圳楼市,注定绕不开一个地方,就是香港。
在回归之前,大概从1995年开始,香港楼市开始了一波暴涨,类似的情形可以参考 15-16年国内的行情,历史总是这般相似。
香港人拼命地炒楼,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国内人蠢蠢欲动,一旦回归,香港必将成为中国富人的抢滩之地。
楼价不怕炒的高,总会有人接盘。于是香港楼市涨幅直接超过了50%。
很多人香港人价格的逼迫之下,开始外溢,唯一的流出地,就是深圳特区,也就是关内,因为这是离香港最近,也是最像香港的地方。
当时,香港龙珠花园10000元/平,而深圳关内,只有2000。这就像16年的时候,北京上海人看重庆成都的房子,简直便宜到白菜价。
这是香港和深圳的关系。当时深圳楼市,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就是关内和关外。
1979年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其实是在深圳的关内。关内、关外,这两个已经成为历史的名词,至今仍然是深圳人判断地段的分水岭。
关内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关外属于深圳市管辖,但不属于深圳经济特区,包括宝安区、龙岗区。
但关内、关外的区别,并不是称谓和地理地段,而是制度。
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所有涉及深圳经济特区的地方性立法都只适用于关内,关外无权享受。众多的法律法规,在关内、关外执行的是不同标准。
为了便于管理,人们建了一道墙。但这道墙,割裂的只是地理单元。而法制的差异,才是那道看不见的隔离墙,直接将世界劈为两半。
2003年,深圳关内的地产均价在4000元。一直到这个时候,深圳关内和关外的隔离墙尚未拆除,进入关内尚需边防证,因此这是两个世界,那时关外的房价只有2000。
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在整个春天,蔓延全国的非典事件让整个国家都陷入慌乱。
深圳正是这次事件的起始之源,受到的影响也最重,深圳的地产市场因此受到重创,包括香港楼市,都是如此。
为了卖楼,当时的中介公司采取了很多方法,比如负首付。
我有一个同事,当时正好在深圳,23岁,有了女儿,必须得买房。
于是就在关外看了一套92平的三室两厅两卫,一共22万,但是最后却贷出了27万,其中包含了5万的装修款。
而这套房子买下来,他总共出的资金是5000元的定金,然后剩下的钱银行都给你拿了。
非典的余波影响久远,在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时间内,基本上都是属于恢复期。
2003年之前,深圳关内的均价能达到4000,在2006年的时候,均价也只在6000+。
2007年,经过了阵痛期,深圳的房地产市场彻底复苏,迅猛暴涨,原本6000的均价,直接跳涨到12500。
跟着房地产诞生的高利,让炒房成为必不可少的行为。
当时深圳的炒房客分为两种人。
一种是那些与市场接触最深,消息最灵通的中介。中介看到优质的房源,就自己收了,然后转手倒卖,赚取差价。在那个年代,这成为地产行业的流行风气。
另一种,就是温州人,以及跟随温州人脚步,或者已经被温州人教育过的外地人。他们是深圳炒房的外来主力军。
在中国的商人团体中,
温州人对房地产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偏爱。
1990年代末,他们就开始在北京上海买房子,2001年之后温州太太炒房团闻名全国。上百人的企业1年赚的钱,还不如太太炒一套房子赚钱多。
温州人拿着高杠杆贷款来的钱,跑遍了北京和上海之后,开始南下,终于在2003、2004年来到了深圳。
温州人去到一个地方,就教育一个地方,然后这些人就跟着温州人的脚步一路南下。
纵观深圳地产的历史,2007年是深圳地产市场的一个标志性年份,也是整个深圳地产的分水岭。
但旋即灾年。
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整个中国的楼市都受到影响,深圳也不例外。
深圳房价暴跌,从12500的价格,直接跌破10000。很多炒房客在这一年赔的血本无归。全国楼市都处在了寒冬期,远在杭州的豪宅专业户绿城第二次处在了破产边缘。
在1997年,大陆客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去高位接盘香港楼市,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楼市很快从高点跌落,进入长达数年的低迷期。
这个时候炒房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自杀,要么跳楼,要么自焚。最后逼得政府不得不救市。
而在十年后,这一现象又在深圳产生,深圳开始不断出现跳楼事件。
这些人很多都是炒房中介,前期倒卖房子赚钱,但是行情来的太过突然,很多房子来不及出手,砸在了手里。最后只能低价折本甩卖,血本无归。
最终政府应机而动,出手全国救市。截止到今天,政府出重拳影响楼市的事件一共发生过两次,一次是2008年的救市,一次是8年后2016年的调控,这一救一调,正是深圳楼市的一个轮回。
2009年,深圳房价再次跳涨
在40000亿刺激下,深圳价格回升,均价恢复到了11000左右。众多开发商起死回生,好伤疤忘疼,开始迅猛扩张。2010年深圳均价达到14000左右。
这一年,政府救市的大水漫灌全国楼市,不得不踩刹车。新国八条出台,剑指楼市,深圳市政府出台调控,二套首付40%,三套停贷。
一年一度被誉为“资本圈奥斯卡”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典礼终于又要来了!
37位新财富第一名首席分析师首次集体亮相
,错过可能就不只等一年了,扫码即可进入报名!
但调控对深圳来说已然失效,深圳房价继续跳涨3000元,2011年均价到了17000。
政府调控加码,二套首付60%,社保和个税补交无效。二手房不能随意加价,必须交易严格按照政府评估价进行。
2012年,市场遇冷,远在杭州的绿城遭遇第三次破产危机。之所以说这个开发商,因为它几乎就是中国楼市的晴雨表。
这一年深圳房价只涨了600块钱,均价达到17600。
2013年,国务院新国五条出台,本是限制房价过速增长,但深圳却逆向而行,均价从17600涨到23000元。从此,深圳房价如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
2014年,深圳均价从23000跳涨到27000。政府再次出台调控,二套停贷。
2015年,深圳房价从27000直接到了35000。
2016年上半年,深圳房价做出了有史以来最粗暴的一击,从35000暴涨到50000。
这一波发自于深圳的疯狂,瞬间蔓延全国,波及到所有的重点城市,大部分的二线城市,涨幅普遍到了一倍以上。
2016年下半年,在楼市失去理智之下,高层出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语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