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国独创发明之一,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而醴陵陶瓷生产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因而有“瓷城”之称。
1905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时任民国总理) 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 , 聘请当时有名的技师 , 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和设备 , 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1915年在太平洋西岸的旧金山举行的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 , 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一举夺得此次赛会的金奖 , 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自此 , 醴陵陶瓷名扬华夏 , 风靡全球,受到全世界陶瓷爱好者的追捧。
釉下五彩瓷发明创造于20世纪初。
既得益于千年历史传承,更得益于一代代陶瓷人不断创新升级,让曾经的“五彩”变成了如今的“万紫千红”,获得“国瓷”美誉。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07年,创造了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器。
它运用勾线分水填色等独特技法,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调配出五彩缤纷的陶瓷绘画色料。
最后通过“三烧制”烧成。
瓷器成品水灵通透,清新雅丽,近于写真效果,令人爽心悦目。
釉下五彩瓷耐磨损,耐酸碱,不褪色,不含铅、镉。
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卓越品质著称于世。
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说,釉下五彩瓷的问世,是世界性的创举,在陶瓷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醴陵瓷器,采用的是高岭土做胚胎,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参杂其他杂质。
烧制工艺还是严格遵循“三烧制”的规律,素胚烧一次,绘画完成以后烧一次,最后上釉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
由于不是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仿佛火中取宝一般,成品率不到70%。
即便如此还只有个别瓷场能够烧制,所以成品低,成本高;
稳定性好,不会褪色,属于摆设、收藏的高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