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谣与诗
遇见,相似的灵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莫因流感引发意外!谨记“四要点” ·  昨天  
半月谈  ·  美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 ·  4 天前  
中国能建  ·  新春,就要大“秀”一场! ·  4 天前  
政事儿  ·  假期,浙江多位市委书记到企业生产一线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民谣与诗

10年前我看不懂《悟空传》,10年后我看不懂生活

民谣与诗  · 公众号  ·  · 2017-07-13 22:00

正文


38 篇文章

今晚,我们聊聊什么是“悟空精神”





1、


《悟空传》,这曾是伴随很多人青春的书籍。在17年里,这本被称之为“网络第一书”小说已经再版了8次、加印了47次,打开了网络文学的盛世。


今天凌晨,我看完改编自书的电影首映。对电影里的“悟空精神”感同身受,毕竟有多少年它都是我的精神支柱。


最怕你宁愿流泪望天却不昂首向前。



从小读西游,认为那是一行人造福苍生的行为。后来才发现是一场放逐,是从桀骜不驯到温驯妥帖的路途。


一部西游读完,悟空形神俱灭,再无齐天大圣的光彩。


当小说被电影化横空出世后,“悟空精神”更加具体。悟空是妖,是神仙都管不了的存在。六耳猕猴的行为代表着自由,悟空的行为代表的是禁锢是约束。


齐天大圣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不顾一切和输赢。叫嚣着“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这才是大圣,是《大圣归来》中的大圣,也是《悟空传》中的大圣。而悟空精神是我们平淡生活里的一根刺,大圣时时刻刻告诉我们要知道自己是谁,他代表着的是永不妥协的对抗精神。


立足于世,没有什么东西比找到个人自由更重要。





2、


电影将《悟空传》和番外《杨戬传》结合,重写故事。人名没有改变,但性格上做了很多变化。


孙悟空在片中动不动大喊“老子的名字叫孙悟空”;原本一心寻找琉璃盏碎片的卷帘成了我爱发明的发明家,在花果山片段中来了一段煽情。


少年看书后的思考是:我们身处在一个处处都是规则的世界,你以为你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但实际上你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你以为人生处处是坦途,没想到四周全是厚厚的墙壁。


少年正当时,你厌恶人生的庸庸碌碌,忿忿于人们的逆来顺受;你讨厌温水煮青蛙,讨厌同化,你的精神领袖就是悟空。


中年看书后的思考变成了拷问: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你还敢扪心自问自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在这个阶级固化时代,你还敢说自己是敢于打破阶级的悟空吗?


“生活已经那样了,与其反抗不如欣然接受。至少这样过着还算舒服。”



没有人再去挑战世间规则,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就好像自己是丢失了记忆的悟空。


《齐天大圣》中有这么一段,


“谁不曾爱上自由,谁不曾独上高楼,谁不曾为梦放手,谁不曾孤单行走。勇敢大闹天宫就怕你宁愿流泪望天却不昂首向前。”


你曾经可是像悟空一样的英雄啊,如今也不再行走天下了。


最怕你宁愿流泪望天却不昂首向前。



3、


在整部电影中,真正能让人想到《悟空传》这本书的:还有阿紫劝被囚禁的孙悟空死心,而孙悟空因此万念俱灰。好歹最终孙悟空大战上圣天尊,这才不枉“大圣”一名。


电影里不乏瑕疵,从导演决定把《悟空传》搬上大银幕的那刻起,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


书中大量的意识流写法和时空、场景的转换,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索,这本就是一把双刃剑,看这本书时,会被这种独一无二地写法和文字表述所吸引。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了我的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段以红底白字的形式出现,让我看到了曾经在《悟空传》里汲取精神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