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留学行业曝出了一起丑闻,涉及帝国理工大学严查学生申请材料造假事件,约150名学生因此被发现提交了虚假信息。例如,一些学生明明从未出国,却声称曾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就读。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采取的“反向操作”:故意降低自己的申请背景。
在我去波士顿大学之前,我只提到了自己在武汉理工大学的背景,完全没有提及自己在伦敦的学术经历。尽管在波士顿大学,我在语言学课程中获得了满分成绩,我仍然自费重修了这门课,因为我听说系主任非常有名。后来,暑假的最后一课,我忍不住与她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并展示了自己与著名语言学家
Norbert Schmitt
的合影,证明我曾听过他在伦敦的讲座。
Schmitt
是英国顶级语言学教授之一,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且多次被波士顿的这位系主任主编的图书引用。
我赴美留学时,第一封接洽邮件就是来自这位系主任,然而直到一年后,她才知道我其实也曾在英国学习过。她可能遇到过造假夸大学术背景的学生,但估计是第一次遇到这种自降身价的反向操作(我没有提自己的英国背景,没有提自己是粉丝量巨大的国内名师,也没有提自己在清华大学等多家出版社著书立说……就那么朴实无华地飞到美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