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奶龙!我才是奶龙!我是毒液!我是最强毒液!发奶龙的3DM读者你们好啊,今天来点大家想看的东西。今夜星光闪闪~我爱你的心满满~孩子们,这并不好笑。
经常回家过年的朋友们都知道,春节假期往往并不意味着“放松”和“休息”,过起来反倒有可能比平日上班还累。
就拿我自己举例子吧:在春节这段时间里,我可以说是一人身兼数职,从家人专职滴滴司机、年夜饭帮厨,再到茶局堂倌和酒局副陪,每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片刻的闲暇。在一旁帮衬的同时,我还得接受各种亲戚的“严刑拷打”。关于我的薪资待遇、择偶标准和婚恋状况,长辈们都问得事无巨细,问完之后还不忘补上一句“真实伤害”——
“你这情况,要不考个公吧?既可以待在老家,也更好找对象。”
七大姑八大姨你一言我一语,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这一片嘈杂中,他们带来的小孩哥也没有丝毫对我“手软”。
只因我不小心认出小孩哥手上的贝利亚玩具,他便开始疯狂复读“喜欢发奶龙的小朋友你们好啊”,对我的耳膜实行饱和式轰炸,并一边跳起了“今夜星光闪闪”。小孩哥的这一系列“抽象组合拳”下来,甚至比长辈们的“严刑拷打”,还要让人难以招架。
无独有偶,距离我有着数千公里之隔的ROOT老师,也同样被亲戚家的小孩哥,给予了深深的震撼。
只不过,这位小孩哥的表达方式更为温良——凌晨四点在洛杉矶球场上挥汗如雨的科比,俨然成为小孩哥的精神图腾,他为了表达自己对“曼巴精神”的热爱,竟直接把儿童电话手表的屏保壁纸,更换为了身着冰红茶套装,面露微笑的“牢大”。
除了热情如火的“牢大”,就连擅长骨架泡饭的“特技厨师”咸鱼梦想家,也一并成了小孩哥儿童手表中的“座上宾”。而小孩哥对这些“风云人物”熟稔于心,更让ROOT老师如觅知音,他也在与小孩哥的琴瑟和鸣中,获得了对自己“互联网史官”工作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抽象小孩哥”只是我们“身边统计学”中的个例,大部分的小朋友,应该还是温室里天真无邪的花朵。最初我的想法也是如此,但在短视频平台上一番搜索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
正当我每天还在为了工作指标,不得不怀着喂读者们“吃屎”的愧疚感,写互联网烂梗文章时,小孩哥们早已经主动投入了烂梗的怀抱,成了互联网上引领抽象热潮的主力军。
还在用《孤勇者》和路边碰见的小朋友对暗号?对不起,你已经OUT啦~如今,小孩圈已不再流行“爱你孤身走暗巷”,你故作深情的试探,在小孩哥们眼中只是一个笑话。要是不小心碰见了脾气暴躁的小孩哥,说不定人家还会回敬你一首《透心凉》。
在这个全新版本里,陈奕迅已经成了昔日的浮影,更加强势的“奶龙舞”,才是小孩圈层中社交对线的“硬通货”。无数小孩哥与小孩姐在背地里勤学苦练,只为在台上的那一分钟,能够跳出让同龄人侧目的完美舞姿。
只要你敢于像虎哥一样,在大庭广众下让全体目光向你看齐,并来上一句“我是奶龙”,就绝对能得到小孩哥和小孩姐的热情回应。“我是奶龙”就好像一句魔咒,只要听到这句话,“奶龙中之人”们就会不受控制地跳起“今夜星光闪闪,我爱你的心满满”。
当然,除了“奶龙中之人”外,不少小孩哥还有另一个身份——“贝利亚人间体”。
但或许是受到了奶龙日积月累的感化,这位昔日的黑暗大帝,也不再思考该如何打败其他奥特曼,反而只想在镜头面前尬舞一曲。
既然“奶龙”和“贝利亚”都已到场,那么“毒液”自然也不会缺席。这些小孩哥对“毒液”的模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外表装扮,他们仿佛真将自己代入进了那个亦正亦邪的超英角色中,一言一行都透露着“毒液”的嚣张与不羁。
当然,“奶龙”“贝利亚”和“毒液”并不是小孩们的极限,对部分深谙抽象梗的小孩哥来说,就算是“啊米诺斯”“说的道理”等深藏于亚文化夹缝的梗,他们也是信手拈来——我曾自认为是互联网冲浪高手,但在这位已经参透了古神语,可以完美翻唱《说的道理》的小孩哥面前,我终究只能甘拜下风。
说实话,这些小孩哥在我正玩着泥巴的年纪,就已经把抽象梗玩得出神入化,这件事本身似乎就有些抽象。但若要细究起来,这好像倒也属于情理之中。
小孩哥们所使用的这些梗,大多来源于各种直播切片、鬼畜二创视频,以及主播们的“抽象圣经”。这些原本应该被限制在特定圈层中的亚文化内容,不知从何时开始,已经因其自带的强大渗透力,成功突破了圈层壁垒,侵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拿科比的“牢大”相关梗来举例,它因自身能承载的意向过于多元,从而获得了强大的适应性、可塑性和创造性,可以被运用于多种情景中。在很多电子游戏里,都有角色因为“肤色”“坠机”“烧烤”“强度”等方面的因素,而被网友们冠以“牢字辈”,从而与“牢大”梗产生关联——《王者荣耀》圈中目前正流行的“牢九门”梗,正是脱胎于“牢大”梗。
而现在大行其道的各种烂梗小动画,也有着不俗人气,连不少成年人都会被它们“硬控”,就更别提那些好奇心旺盛的小朋友们了。在这些动画的耳濡目染下,小孩哥们想要学会抽象烂梗,也并非难事。
可以说,在这个抽象当道,烂梗齐飞的年代,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会接触互联网,那么就有很大概率和这些烂梗产生交集。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小孩哥们,本身对这些新兴的文化符号,就有着天然的高敏感度和高接受度。他们能够迅速掌握这些梗的用法,当成自己的“社交货币”,并在生活中进行模仿,倒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