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面卣 西周 酒器
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卣,为目前所见造型和装饰最怪异、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件。
卣的器盖与器身两面皆为神面,神面头有双角,双睛圆鼓,直鼻小耳,大眼暴张,吡出两颗獠牙,在威猛之中又略带笑意。即使你变换位置,它的双眼仍紧紧盯着你,给人以摄人魂魄之感。器盖顶端站立一只枭,即猫头鹰。提梁由共用一尾的两条龙组成,龙尾上翘。提梁两端各有一个由象鼻、牛头、羊角组合而成的怪兽。器身中央部位伸出一个貘首,貘是一种食蚁兽,目前仅分布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热带地区。圈足部位则装饰有一头双身的龙,龙首居中前凸,龙身左右延展;恰与提梁上的双身龙相呼应。
专家认为,卣上的神面就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高的神――天帝,而龙、枭、貘及怪兽等则是“天帝”属下掌管各方的神怪。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论造型多么复杂,表面皆以刻划的花纹作装饰,只是花纹在深浅、层次上有所区别。而这件神面卣则完全是一件立体的艺术品,具有超凡艺术感染力。专家们认为它是百年难遇的艺术珍品,可谓天才之作。
倗季凤鸟大尊 西周 酒器
这件西周早期凤鸟尊,尊盖内侧有2行8字铭文:“倗季乍祖考宝尊彝”,明确标明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的青铜礼器。
尊通高50厘米,胎体厚重,质地精良,保存极佳。通体表现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象,头顶花蕾状高冠,勾喙前伸,长尾披垂。凤鸟的背部设置圆拱形器盖,盖上挺立一只小凤鸟,一幅神情怡然的样子。大小凤鸟通身均装饰鳞状羽纹等纹样,繁复而美观。
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格外崇尚凤鸟,商人以此为图腾,有所谓“玄鸟生商”之说;周人则将之视作民族的守护神,视为祥瑞。这件凤鸟尊形体巨大,气势不凡,且造型奇特,前所未见,是目前所见最为精彩的凤鸟形象的立体的青铜尊,也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王作左守鼎 西周 食器
这件西周晚期大鼎的内腹壁上有“王作鼎彝左守”六字铭文,标明它是周王专门用于祭祀的一件大鼎。鼎通高41.5厘米,造型十分雄浑端庄。外腹壁装饰十二只回首卷尾的大型凤鸟纹,凤鸟纹下还以细密的卷云纹衬底。根据器形和装饰等方面,专家们认为这件鼎的主人应是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或是稍晚的夷王或厉王。考古学家们苦心求索近百年,一直没有发现周王陵墓的踪迹,目前所发现的明确的周王铜器存世不过六七件而已,作为鼎则仅此一件,故极为难得。
这件周王鼎入藏保利艺术博物馆,是在1999年12月底。当时,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香港一家古董店中偶然发现了这件鼎,不过当时它里里外外覆盖一层绿色的锈,有人曾为了找铭文在鼎内底上刮了几道,但没有找到,专家们明白鼎的铭文不太可能在底部,要有也应该在内腹壁上,随即重点观察了鼎的内腹壁。突然,专家们在靠近口沿处的锈下隐隐约约发现两个横道,很像“王”字!专家们不动声色,随即向货主提出要将这件鼎带回北京。这件鼎一到北京,就被送到有关单位做X光检测。检测结果验证了专家们的猜测,鼎内壁绿锈下果然有“字”。经过除锈处理,隐匿多年的铜鼎铭文终於彻底显露出来。就是这么偶然之间,中国又一项重要文物考古新发现诞生了。
遂公盨 西周 食器
这件青铜盨是距今约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原本有盖,现已缺失。虽其貌不扬,但它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将极大推动中国古史研究。整篇铭文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文辞、体例在两周金文中前所未见,却与现存《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对探讨中国古书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正因如此,这篇铭文被学者们称誉为“两周金文之最”。
依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这件铜盨为遂国国君所制,这个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盨上所铸铭文字体优美,行款疏朗,且字字珠玑,几无废言。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了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随后,铭文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人形足高柄灯 汉代
这件西汉铜灯,是中国已知唯一一件汉代两用灯。它的最上面是圆形灯盘,灯盘内心安放一个蜡烛纤,可以插放蜡烛。外圈则是油灯,外壁上设置一个龙首形的小流嘴,浸泡在油里的灯捻通过龙口伸出,点燃后就成了油灯。
这件铜灯以底座下的三位擎盘小人最具艺术性。他们屈体下蹲,作双手用力向上擎举状,十分生动。三人皆扁平脸,头发向上盘起形成发髻,身上仅穿一条“丁”字形短裤,身体表面呈现大面积文身图案,形像极似今天日本相扑选手。这是日本国技相扑源自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之一。
凤首扁盉 西周 水器
商周贵族行“沃盥之礼”,也就是洗手,需要用盉从上向下浇水洗手,洗手水落入盘中;盉与盘相配构成一整套行“沃盥之礼”所必需的重要器皿。
这件西周晚期铜盉为极少见的扁盉,通高44.5厘米,为目前所见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盉之一,而且工艺复杂,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它的装饰十分复杂而精彩,盖纽为一只大型凤鸟,双翅上翘。凤鸟身上又有一只勾喙的小鸟,被一只回首卷尾的虎抓住,虎前后腿回环成为穿孔,通过穿钉使器盖与下方的把手相连接,上下扭运灵活,设计十分巧妙。
叠瓣龙纹大鼎 春秋 食器
这件大鼎,据传出自河南平顶山市叶县春秋晚期许国国君许灵公之墓,是为许灵公陪葬的一套七件列鼎中的一件。鼎通高63厘米,最宽处达79厘米,气势雄伟。鼎外周壁嵌接六个造型奇特的怪兽形耳,怪兽头竖大耳,大尾上卷。鼎口沿处装饰细密工整的交龙纹,腹部饰四周垂瓣,内饰交龙形。迄今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大鼎制作工艺和装饰都较为简单,而这件大鼎通体满饰花纹,甚至连鼎足底部亦装饰有兽面纹,整体装饰极为精彩罕见。作为春秋时期某一诸侯国国君所用的青铜礼器,它既是迄今所知春秋时期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也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体量最大、工艺最精美的青铜大鼎,是春秋时代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白敢畁盨 西周 食器
白敢畁盨是周人特有的一种盛装米饭一类饭食的专用器具,据研究,盨最早发明于西周中期,在西周晚期曾盛行一时。到了春秋初年就慢慢消失了。这件西周中期的白敢畁盨 ,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青铜盨之一,对人们了解盨这种存在时间颇为短暂的青铜礼器的起源有重要价值。这件盨器体呈长方槽形,两端有兽首状的衔环,下面有四只扁足。盖面微微隆起,中间有一个方便提取的环形小钮;盖面四角设有四只扁钮,当它仰放之时,则变成了可供盛放食物的盘,设计巧妙。
白敢畁盨器盖和器腹内壁均有铭文,其中盖内铭文3行18字;内壁铭文字数稍少,计3行12字。两处铭文均明确标明它为“宝簋”。专家们研究后指出,通过这一铭文,连同其他发现,可以肯定地讲,盨就是从簋发展演变而来的!这对盨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当年它们埋藏地下之时,盖与器身扣合得颇为严密,故而盨内锈蚀程度很轻,其中一件盨的右上角未经任何腐蚀,几乎还是当年初制时那样熠熠发光!
立兔形尊 西周 酒器
这件西周时期兔形尊是目前所知中国时代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距今已有2900年的历史了。兔子三瓣豁嘴,四瓣蹄,两只大耳上举,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写实。
这件立兔形尊背上还有一只伏卧的小兔作为器盖的钮。虽然它的形体很小,但鼻眼清晰,相当传神。它与立兔相结合,好似表现一只原本安安静静伏卧在草丛中休憩的小兔,突然被狩猎队伍的马蹄声、弓箭声惊醒,当即站起身来四下观瞧,并随时准备逃跑的场景,艺术构思十分精妙。
立兔形尊盖内有2行13字铭文,标明它当时一位名叫典的贵族,因为周王命令小臣丰赏赐给他一件较正弓的用具,他为了纪念这件事情而制作的。
细线纹樽 汉代 酒器
这件青铜樽是东汉时人们盛放酒的容器,器身就像是一个扁矮的圆筒,上面装饰鱼鳞形、菱形一类细纹,下面有三条虎形小短足。樽盖为博山形,装饰十分复杂,反映了2000多年前人们心目中的海上仙山——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上,云气缭绕,山顶伫立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龙、虎、鹿、麒麟、豺、狼等各类野兽在山间出没,奔跑跳跃,各具神韵,另有两位羽人手舞足蹈。这种博山造型多见于博山炉一类香薰,用于铜樽装饰则极为少见。
蟠螭纹鼓座 春秋 乐器
这件青铜器造型奇特,就像是扣着的一个大锅,但上面还接有一根圆管,上下贯通,实际上它是被当作鼓座用的。经查验,其上所铸蟠螭纹竟与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范模上的花纹相同,由此可证:这是春秋晚期晋国宫廷中使用的鼓座!
中国古代讲究“钟鼓之乐”,钟指编钟,鼓指的就是建鼓,建鼓与编钟等配套共同演奏宫廷音乐。这件鼓座就是建鼓的底座。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错嵌社会生活图案壶等铜器上都有这样的鼓的画面。这件青铜鼓座,是中原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件,颇显珍贵。
车形铜盒 西周
这件小巧精致的西周晚期铜盒,应是当时晋国贵族用于盛放贵重物品的器具,目前仅在山西曲沃、闻喜等地发现寥寥数例。盒下安装四轮,盒身四角饰回首夔龙,四壁装饰波带纹,腹两侧各有一供牵引用的小环,盖面四角各立一只昂首展翅、可任意转动的小鸟,中部为中间开合的两扇小门,小门分别以一人一猿为钮,人为蹲姿,猿为坐姿。
这件小盒虽形体不大,但造型特殊,设计新颖,特别是盖顶四只小鸟、底部四轮及两扇小门共10处可以自由转动,颇具巧思。
龙首形盖弓帽 汉代
这件西汉早期的器物是古代伞盖或帐构的弓帽,通体作呈“S”形的龙形,龙体中空,可套插伞骨;龙身上面设一倒钩,用来勾挂用作伞面的织物。它通体鎏金,色泽华美,而且龙的雕塑手法极为精到,龙昂身上扬作飞翔状,双角斜立,两眼圆瞪,大口暴张,牙齿锋利,凶猛异常,就像是一条正在准备出击的眼镜王蛇!
目前已发掘的汉代墓葬数目繁多,出土的这类伞骨前端的装饰即盖弓帽也很多,但豪华程度、精彩程度没有一件能够超过它。专家们称誉它是目前所见汉代艺术水平最高的龙。能够拥有它的一定是汉代最高等级的贵族,甚至是帝王。有学者怀疑它就出自西汉景帝的阳陵,是景帝华盖上的装饰!
龙身上刻有极细的5字隶书:“西方第十三”,当年帝王的大伞一般有伞骨28根(象征二十八星宿),而它则是其中从西方数第13根。它们上面刻有数位,可以避免在拆装大伞时发生差错。
版权声明:本文 保利艺术博物馆 转载( 图文版权归保利艺术博物馆所有)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同行转载请声明!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等服务
添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广告合作:13641627067(同微信)
关注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