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是中国摄影界的权威动态信息刊物,是中国发行周期最短、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摄影类专业报纸。新浪官方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cppclub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45岁李娟现状被扒:住15W房子,不生孩子, ... ·  昨天  
艾格吃饱了  ·  早春最清新好吃的水果之一(可网购 ·  2 天前  
小小牛财经  ·  新荣记家烧10大招牌菜价目表 ·  3 天前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7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摄影报

陈团结:城墙内外

中国摄影报  · 公众号  ·  · 2024-12-10 08:30

正文

拍摄汉服写真的时尚青年 钟楼 2024年


城墙下的老年合唱团 建国门外 2021年


做生意的婆孙俩 西仓 2014年


狮舞 大唐芙蓉园 2013年


特色锻炼 环城公园 2011年


老学究城墙下做记录 东门外 2007年


遛鸟 和平门外 2007年


街头公用电话亭 北关 2004年


西安,是一座传统与时尚并行的城,站在城墙上,这种感觉更为真切。数千年来,历史事件轮番上演,犹如舞台上的剧目,历史人物则深埋地下。唯有古城,以及依附于它的文化和传统生活,宛如岁月长河中的定海神针,不曾有大的改变。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齐吼秦腔;咥一碗黏面就喜气洋洋,没了辣子便嘟嘟囔囔。”这一顺口溜,将西安人的实在与大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它少了些许现代气息,却丝毫不过时。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言:“西安透出的一种气势,没有矫情虚浮,是冷的幽默,是对旧的生存状态的自审。西安的城墙,亦有这种不过时的气势。”


“看百年历史到上海,看五百年历史到北京,看五千年历史到西安。”此语生动地描绘出西安那古老而厚重的历史。生活在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西安,这里的人对这座城的感受自然与众不同,不少西安人都把城墙当作一种实实在在的依靠,对它难以割舍。即便搬家,也大多在城墙内外。


1988年,我从陕西礼泉的乡下考学到江南,1992年毕业分配来到古城,在西安自强东路安身,此处正是赫赫有名的“道北”中心。从此,我与西安结缘。每天,我或步行,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自强路、二马路和龙首村之间上下班。偶尔,下班后我会顺着西安北门外的铁路护坡,爬到火车站西的陇海铁路边,坐在石头上,看千年城墙默默伫立,看火车疾驰而过,看夕阳西下……


1994年我迷上了摄影。那时我月薪不足百元,却花了上千元“巨款”购置了一台凤凰303K胶片相机,自此从一个摄影发烧友踏上了摄影之路,此后我便背着这台相机游走于西安的大街小巷;到了2000年冬季,摄影这个爱好变成了我的职业——成为都市报的一名摄影记者。


如今,我在这座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都市生活了30多个春秋,岁月将我从一个稚嫩的青年变成了“中年大叔”。我经常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奔波、寻觅:道北一带的自强路、童家巷、二马路、西闸口……幸运的是,因为喜爱摄影,这些地方都被我定格在了胶片之中。后来,数码相机逐渐普及,我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城墙内外、乐游原、白鹿原等地的人和物都被我摄入镜头,成为珍贵的记忆。再后来,我有了汽车,活动范围进一步拓展,青海、西藏、新疆,遍及全国各地。


30年,于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生命的三分之一。30年间,我目睹了西安城墙内外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记录下那些承载着历史沧桑、却一个个消失的老房子、老城区,照片数量随着岁月不断增多,我也拍摄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钢筋水泥楼房,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老行当、老手艺……


网络时代的现代文明,使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事物更新迭代愈发迅速。有些新鲜名词、新生事物尚未来得及被铭记,就“昙花一现”般消逝,只有在留存的“影像”中,才能寻到它们仓促离去的“踪迹”。这些影像,是我献给西安的情书,是送给未来的礼物,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灵魂,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能触摸到西安那鲜活的脉搏;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能感受到影像永恒的魅力。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4年·第92 期· 8版


作者:陈团结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126
对开每周两期
24个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