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及之(1907年——1966年),原名罗震,江苏南通人。中国早期电影摄影师,擅长纪实风格摄影。“七·七事变”之后,他作为新闻纪录片摄影师,穿梭于炮火纷飞的战场,拍摄了大量真实宝贵的战争影像,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画面,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影像史料。此外,罗及之还将自己鲜明的纪实手法应用到电影《东亚之光》的拍摄中,形成独特的摄影美学风格。
然而今天,我们不仅很难看到由他掌机拍摄的影片,连介绍他生平事迹的资料,搜寻结果也是也寥寥无几。从有限的史料中,我们尽力挖掘罗及之的身影,努力使这个为影像史料做出杰出贡献的电影摄影师,不至太快被人忘记。
罗及之原名罗震,因为倾慕《水浒传》中的宋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及之”,号“时雨”,意在取个“及时雨”之义,据他的同辈者回忆,罗及之平日行事确实也是周济朋友,倾囊相助,所以同辈人中,无论年纪大小,都称他一声“罗大哥”。
1926年,罗及之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洗印车间学习洗印技术,后又转到摄影组学习摄影,这项工种,便成为了他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事业。罗及之的摄影处女作是《她的使命》,是在大东影片公司,和导演汪福庆合作完成。而后,他先后在联华、吉星、文化等影业公司完成了《铁鸟》、《难姐难妹》、《父母子女》等多部电影的拍摄。其中,与导演袁丛美合作的反映航空学校教学的电影《铁鸟》,颇受好评,尤其最后一场与敌人空战的场景,已经显露出罗及之对纪实风格的偏好与运用。
这些拍摄经验,奠定了罗及之在电影界的地位,同时也对他选择自己的摄影之路奠定了基础。
“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罗及之在武汉加入设在“杨森花园”的“汉口摄影场”,与吴蔚云、杨霁民、王士珍等摄影师一起成为战地新闻摄影记者。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罗及之事业生涯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辉煌的时期,他在这个时候,逐渐摸索到了纪实摄影的脉搏,并将之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罗及之的一部重要作品,即是拍摄了一部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纪录片,据吴蔚云回忆,这部影片,使当时国民党主管电影系统所拍摄的唯一一部纪录“西安事变”的战时纪录片。但这部影片其实并没有采用即时跟拍摄影,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罗及之采用事后补拍的调查性质纪录手法。影片没有正面展现“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而是对洛阳警备司令部司令长官祝紹周等官员进行采访与描述,通过侧面描写“西安事变”事发后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反应。
1937年9月,罗及之遇到了戏剧性的一刻,使他纪录下了他最为重要的作品——《平型关大捷》,给后世留下了具重大历史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平型关大捷》中朱德的影像
八路军为了粉粹日军的进攻计划,决定对进攻平型关的日军予以打击,于是,由贺龙领导的一二〇师守护雁门关一线,聂荣臻领导的一一五师主力对日军进行侧背伏击。这场战役一举消灭了一千多日寇精锐部队官兵,击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宣言。
出发之前,罗及之并不知详情,只听有人说在山西雁门关和灵丘之间将有一场大战斗而已。他甚至来不及请示电影股的负责人郑用之,只记住了联络地点,就扛着他那台简陋笨重的“埃摩”摄像机,奔赴前线。如此实地拍摄战斗场面,对罗及之来说也是难题,没有脚本、灯光、特技,没有导演,更不知接下去战斗会如何进行,这对习惯了拍摄电影的罗及之来讲,十分困难。但这是战场,罗及之只有全力以赴。
《平型关大捷》的内容极其丰富和完整,包括八路军整装待发,翻山越岭等的战前准备,和日军展开的激战,押解被俘日军将领和士兵,展示缴获战利品等镜头,还有部分朱德、林彪等人工作的镜头,都成为今天弥足珍贵的史料。罗及之关上摄影机后,不做休息便马不停蹄地往回返,把胶片第一时间送回摄影场进行后期制作,由于高度紧张和劳累,他在回途中从马背上摔下,致使头部严重受伤。
罗及之抢拍回来的这些镜头,后来被编成《新闻》第41号、第42号,后又编入《抗战特辑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彭德怀带了近三十个战士来到杨森花园看片子,鼓掌称快。但罗及之却因这部影片险些蒙难,上影摄影师姜思慎回忆:“罗及之带着所拍镜头回到武汉,却险些因‘擅赴共区’的罪名而受处分,后因当时在武汉的彭德怀等同志出面周旋,罗及之才得以幸免遭殃。”
1940年初,罗及之在大后方重庆参与了抗战电影《东亚之光》的拍摄,这也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东亚之光》本来是重庆日本战俘收容所排练的话剧,导演何非光看中这个题材,和罗及之一起到战俘收容所收集素材,一个多月后,把记录下的线索综合到一起,便形成了完整的剧本。
《东亚之光》讲述了高桥三郎、山本熏等十余名日本战俘回忆自己被迫参加侵华战争的经历,并与其他战俘一起参加对日反战宣传。身为摄影师,罗及之选择大量用新闻纪录片的摄影手法进行拍摄,布光尽量采用自然光,追求逼真和协调,镜头记录上,他采用跟拍式的运动摄影,使画面景别转换自如,衔接流畅。
最被人称道的,是一组表现日本战俘宿舍生活的场景,罗及之采用长镜头跟拍,随着战俘的来回走动,镜头穿梭在宿舍内,把空间关系表现得自然和完整,显示出他驾驭镜头与场面调度的高超拍摄技巧。另外,他强烈的纪实摄影风格,在这部影片中得以充分发挥。
《东亚之光》在重庆上映,开创了“中制”新片在国泰大戏院举办首映式的先河,当时的评论认为,该片的“每幅摄影取景、布光,都超出了以往国产影片的技术水准。”
1949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国营电影机构被接管,罗及之也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摄影师,先后拍摄了《女司机》、《地下少先队》、《双推磨》等影片。1961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兴办不久,急需师资力量,没有教学经验的罗及之来此担任了摄影系教员,指导学生相继拍摄了一系列短故事片、纪录片和戏曲片,将自己的摄影技术留传给电影界后人。
参考资料:
石川、张昊翀,《爱国影人罗及之电影生涯述评》,《当代电影》,2009.08
蓝为洁,《罗及之——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2007年
石曼、余叙昌,《又见大后方影剧明星》,2005年
《中国电影家列传》,1982年
杨梦石,《南通与中国电影》,2011年
-END-
栏目编辑 | 郑涵 责任编辑 | 汪忆岚
扫码关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联盟影讯、活动预告、购票渠道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