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极养生堂
以太极养生为核心理念,弘扬太极文化,分享更多有关国学经典、儒释道文化、中医养生、饮食保健等智慧。提供养生保健,养生之道等精选养生常识,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我家婆娘是60.35公斤。也没什么。关键看肉 ... ·  20 小时前  
财宝宝  ·  你怎么称呼你家那个120斤的美美哒? ... ·  3 天前  
财宝宝  ·  这还要你教?滚!-20250208223758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太极养生堂

第1044期 | 孙氏桩功密法!把这个东西掌握了,无论你是练什么拳的,下一分功夫,长一分功夫。”

太极养生堂  · 公众号  ·  · 2018-05-13 23:30

正文

前言 :文内“ 形轴与意轴” 讲得比较详细 ,在过去 是不轻易讲的,即使是入门弟子,老师看不上也不对你讲。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把这个东西掌握了,无论你是练什么拳的,下一分功夫,长一分功夫。”

孙氏桩功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站无极桩可以站得很舒服,既是养生,又是能量的慢性积蓄,可以逐渐达于四梢,而且两手两足稍加变化即可用于迎敌。三体式的站法较为激烈,站之则体内可热力蒸腾,较快出打斗的能力,出打斗的欲望,但较为辛苦。功效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

无极式

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两足开立呈九十度。其要领也完全一致;手足没有动作;心内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气混混饨饨,清浊不分。所谓“一气浑然,形迹未露”是也。

在无极式虚无之中生出“一气”后,便自然而然开始“太极式”, 身法由静而动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O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 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先从动中求静开始入手,要作到“沙地立杆”,“腾云驾雾”,要求是百会穴上顶, 两肩向外拉开,向内微含。把两边肩胛骨拉开,似的中间空,两边虎领筋抽紧,这个叫虎抱头, 左右两手外翻,往下沉,两胯朝里缩,力点坐满于脚跟,不可朝前,往后,左右偏,一定要中正,脚趾不许扣,两脚成90度夹角,两眼平视,舌顶上颚,口水咽下。关键是坐满脚跟,这时候脑子里所有的杂念都没有了,空空洞洞,无阴无阳,无我无他,与大地混为一体,象腾云驾雾一样。坐满于脚跟一定要缩胯塌腰,这样才能够坐满脚跟,才能自然提肛。无极式主要是动中求静,一站架子,把所有杂念去处,同时产生深呼吸,叫真人呼吸,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孙公可将口鼻塞住练拳。全部用毛孔呼吸,叫还虚,也叫胎息功夫。

无极式, 头要顶,项要竖,目要平视,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虚合,舌要顶上腭,齿要相叩,两肩下垂有松开意,两肘下垂有包裹意,两胯胯根要松,两膝如起步时略带弯曲,不可有死弯子,此时足根不扭,两足足尖不扣,整个体重移置于两足足根,两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似着非着,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腾云驾雾。

其目的要求做到虚无,摇摇欲坠的光景,即进入了静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开小差,同时正因为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与大自然浑为一体,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绝对跨进静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虚无,精神内守, 头顶而钻是顺劲,头落而翻是逆劲,两肩下垂是顺劲;两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劲;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 ;两胯胯根要向后缩,即是松的意思,这是 气贯小腹时的关键性要着 ,才能把整个体重 重心置于两足足根 ,此时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虚无境地,落实到静的境界。

无极桩枯燥无味,应细心感觉自身, 出现麻胀感时不要执着 ,此皮毛之相。应静心观照,有时可能会有空乱之象,亦不要在意,此时亦有无极觉照。站无极桩应以站到一心不乱为最高境界。若达到此境界,则三体式亦不成问题,全架只需练上几日,即可成也。但若不能站到一心不乱,则每日择一辟静之处,站无极桩两小时,只观意之所向或观己之呼吸,只观吸或只观呼,渐可入静,待欲收式时,可直接变为三体式,如此坚持一年两载亦可小有成就。

站无极式时重心落在足跟处是为了在临界状态下求中正、稳静,动中求静是求得彻底松净的入手方法。 站无极式时,没有任何追求,即不找劲也不找意,更不去执着于任何感受与景象。 唯一的调整是在入手时要使重心落在足跟处,不要前移。 意轴不固,接手则糜,发力则散。形轴不真,接手则僵,发力则拙。形轴主柔,意轴主刚。

练习意轴,首先是通过无极式 。所谓对意轴掌握不精确主要指两脚分开重心位于两脚间中点的站立方法而言,两脚分开的越大,运用意轴的能力就越低。意轴的锻炼是由细变粗,不是指外形,而是指自身稳固的能力。 意轴由细变粗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由丝线充实为身轴,再由身轴充实为身柱 。两脚分立则难以锻炼意轴,无法解决意轴由细变粗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细与粗都是无形的,是用来形容意轴自身稳固的能力。

动静合一共分四个进境。作为最初的进境,需要有以下六项技能:1、单重轴意。2、架劲。3、临界面滚动。4、鸡腿力。5、行进中的起落开合与开脉的合一。6、蓄神。


沉吊散开  支撑八面——浅谈意轴在行拳时的作用

童旭东

无极式站到了一定程度,看到这个标题,就已经知道在行拳时大概是个什么意思了,所以下面的这些文字完全可以不看。

以前多次讲过行拳要有内容,否则与散步无异,那就不如去散步。通过行拳体会拳中的内容首先就是从身证“中线”开始,中线即意轴,行拳时,竖向是通过意轴上下沉吊,横向是通过意轴八方舒散,由是支撑八面。

如果你在无极式上没有下功夫,对身上的意轴就体会不到,于是后面这些需要在拳式中体会的内容就没法体会了。所以无极式很重要。孙禄堂老先生说无极式是万式的基础,道理就在于此。

“中线”——意轴不是能刻意体会到的,需要身体以无极式为门径逐渐感知,是逐渐油然而生的身知。

网上有完县国术社的一张合影,在孙老先生左手边站着的那位就是齐公博先生,那么多人站在孙老先生周围,唯齐公博先生的中空灵明之象最为明显。真正做到了沉吊散开、支撑八面、清虚独立。这不是能做作出来的,完全出自自然。

但是就是有不少人总不愿意承认无极式这个基础,总想迈过这个基础直接去从拳架子里找东西、得东西,结果必然难有所获。即使偶有所得,也如同在沙洲上建楼,经不住考验。做任何事都要从基础开始,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有所建树。如果这个基础是可以略过去的,那就不叫基础了。

有人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是如何严守孙老先生书中的教导去练拳。那么他怎么偏偏把孙老先生特别强调的这个基础硬给略过去了,噢,原来他说了,孙老先生在书中没有写无极式要多站?!

奇怪,难道孙老先生在书中强调无极式是万式的基础还不能算数吗?既然是基础,难道是可以略过去不练的吗?

这位著名的“嫡传后人”真是偏执的可笑。

有人说练太极拳要找到太极劲,这个劲从哪里找啊?

要先从“中线”上找,也就是从意轴上找,“中线”都没找着呢,别的上哪里去找啊。

那么为什么把“中线”叫做意轴呢?

因为这个“中线”是身知出来的意觉,因此需要通过站无极式来体会,不是站上几分钟就能体会到的,身体有了“中线”,有了意轴的感觉,才能进一步体会沉吊、散开——全是用意,通过以意轴为枢,使周身的意气沉吊、散开,逐渐达到浑圆状态,有了这个状态才谈得上太极劲。

当然如何沉吊、散开还是有心法、窍奥的,但是这必须结合拳式来讲,脱开拳式是无法讲解的。

所以太极拳找劲,不是上来就从手上找,上来就从手上找,即使自以为找到了点什么,可以肯定找到的一定不是太极劲。

这里涉及到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练习太极拳开始时要动作舒缓?

舒缓不可做作,不是故弄玄虚给人看的,而是通过意轴在上下沉吊、四周舒散周身的意气时,不得不悠然舒缓。行拳时的快慢是根据吊沉舒散意气时的体感,决定每个动作的幅度和速度。开始练拳阶段,快了里面就什么都体会不到,所谓顽空一片。

一般而言,吊沉走骨力,舒散走筋脉。所以这本身也是筋骨功夫。

那么意轴跟支撑八面又是什么关系呢?

意轴即所谓“中”,行拳时让全体挂在这个轴上,周身各向均匀平衡,于是行拳平稳,如同支撑八面。此为其一。其二,身知自己的意轴,身体各向均衡,这就如同有了天枰的支架,或杆秤的提绳,与人搭手时,对对手的来劲就能准确权衡。

反之如果自己身上还相互叫着劲,还不能身知自己的意轴,那么听别人的来劲如何能听的准?如何能做出自如的调整?

因此,意轴是建立以巧胜人的基础。

因此,无极式重要否?意轴重要否?

形轴与意轴

形轴关乎脊椎的状态及两个十字,意轴关乎重心及鸡腿力。这是孙存周先生当年教人时的发明。习拳,从重心及鸡腿力、脊椎及两个十字入手,对习拳者进入拳学正轨十分简明高效。

一些拳友,习拳四、五十年,其师为武术大名师,确有功夫,声名藉甚。当年也很用心地教过他们,但他们至今未得松沉之意。原因何在?其一是其师不会教。其二他们悟性也欠佳,四五十年下来不过尔尔。还不如我这个不怎么练拳的。

我以形轴、意轴为纲领教人,悟性好的,数分钟内即得松沉之意,悟性一般的,半小时之内也能求得。悟性太差的,就不好说了。某人到处教徒弟,练拳五十年,但他的命门僵死,无论我怎么教他,他那个形轴也出不来。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练拳。

形轴出不来,气就沉不到足底,即使能打败几个人,也还是没入正轨,他人为其编故事吹大牛也没用,懂拳的,听这些故事一笑而已,欺人之谈耳。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基础技术的正确性与打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基础技术正确未必就能打得了人,因为打人反映的是综合性的应用能力。但基础技术不正确或不够正确,虽然也能打败一些人,然终不能打败基础技术正确且具有同样综合性应用能力的高手。因此,无法进入上乘。要想技击功夫进入上乘,必须使自己的基础技术正确而扎实。用逻辑语言讲,正确的基础技术是使技击进入上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所以,有人讽刺今人理论高,以为是空谈,其实这不是坏事。因为理论可以使练拳的效率提高。

我本人并没有功夫,来向我请教的人,很多人的实战能力在我之上,经过我的指点,他们大都有所收获,能力迅速提高,因此心悦诚服。这并非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孙氏拳的道理高明。所以我说,孙氏拳是拳道,武学之至道。

因此,松沉在孙氏拳中属于小儿科的东西,这是初学者一上手就能体会到的东西,当年就能出功夫。当然,要明其理、知其规矩。一些人名之为练孙氏拳,几十年下来仍不得松沉之意,因其不知其规矩耳。

形轴、意轴关乎松沉,而松沉关乎劲力,无论是沾粘劲还是爆发力,其质量与松沉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万勇南先生讲,支燮堂先生的手臂极为沉重如灌铅,他用肩扛都感觉吃不消。不仅如此,启动速度也与形轴意轴密切相关。此乃习拳入门之匙。刘子明先生的爆发力惊人,想当年刘子明先生之身形,其形轴、意轴甚为真切,八十多岁的人,两臂缓缓一伸,周身骨节啪啪做响,骤然一抖,呼啦一下,空气炸裂,如同山崩。刘子明先生认为他这种功夫并不神奇,从形轴意轴入手,今人若肯下功夫亦能做到。我是没有下功夫练拳的人,按照形轴意轴的意思练拳,也能出拳带风。只是由于我没有下过功夫,对于形轴意轴的规矩尚不能在行拳时成为自然、做的真切。

练形轴、意轴就是通过站三体式、走拳架子练起,三回九转,使之上身成为自然。

支一峰先生说:“形轴意轴这些东西我们是不轻易讲的,即使是入门弟子,老师看不上也不对你讲。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把这个东西掌握了,无论你是练什么拳的,下一分功夫,长一分功夫。”

轴分形轴与意轴

早在1918年,孙务滋去太仓中学教国术、英文和西方体操时,即开始融合运用中、西学的知识来讲解拳术。关于身轴的概念则最早形成于此时。孙务滋定义身轴即中线,由尾闾、玉枕、至泥丸,乃一直线。全在脊梁骨督脉之中。或练习、或较量,周身无不动,唯随此轴移转。此轴切忌歪斜、摇动。如此轴摇动,周身之劲即散,必败无疑。脊椎虽可曲,然此轴始终要直,即尾闾、玉枕、命门、至泥丸要四点一线。先由无极站出其意,再以“九要”为规矩得此轴动静合一之理。拳架中的道理可由此逐次领会。

轴分形轴与意轴。

形轴外主身法、内主督脉之理。形轴的组成上面已经介绍。

意轴由百会、丹田中心和足跟的连线构成,为发力中枢。

形、意二轴的作用与关系可借门板来形容:形轴的作用是使门面(即身体)形成一个整体,意轴的作用是使门轴稳固。即身体移动与转动的中枢,两者的关系就是门板与门轴的关系。浅显地讲,形轴主身形,意轴主重心。

无极式的目的之一是练出意轴。三体式的目的之一是在意轴的基础上练出形轴。而劈拳则是感受两轴之间的关系与效用。

所以,轴是非常具体的技术,靠望文生义的猜测或靠大道理推测是领会不了其中的涵义的。

初练拳术时若无老师常在身旁指导,需要办两件事,一是要有个镜子,对着镜子练。二是要明白拳理,知道怎么找。练拳先要找出这根轴来,对着镜子找出这根轴,很快就明白什么叫以形调息,什么叫呼吸以踵。找出这根轴来,就要练到身知。轴练出来,下一步就要找出面来。面是指在轴的基础上,与三尖形成的一个平面。面练出来,离球就不远了。轴、面、球是三个层次。这是不可能跨越的层次。剑云老师说她曾经一度练出了球意。后来来访的人太多,被一个什么人搅和了几天,球意就不稳定了,没有巩固住。所以,练功夫,尤其在变化意境时,要有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

弄明白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中的直、曲、轴,即能明白为什么只有这三拳合一,劲力基础才完备,才具有参融百家的条件。也才能明白为什么三拳的道理是一个,而三拳劲力产生的机制和表达的性状又是不同的。更由此能明白作为劲力完备的基础,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是其充要条件。

至于在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中直、曲、轴的相互关系,非门内中坚不得其传。

悟性高者,话说到此,已经可以揣摩其理了。恕不详论。


太极式

形意拳半面而右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极拳半面向左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后两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虽然三拳“太极式”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意要领却基本一致: 腰要用意塌住,两肩松开,心气要自然、平稳、沉静 。孙式拳用法之理就是制人之中心;拳术修炼之理就是诚一、归一、守一,即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而孙式拳的目的就是通过拳术的修炼,体一悟道。大多功夫都是动中求静,而道家修炼功夫则是静中求动,具体目标是还虚、胎息的境界,是先天修炼的秘诀,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就在无极式的基础上改为太极式; 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撑船时用的竹篙一样,左手掌心露盖于自己的肚脐眼,右手不动,向右旋时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转,即拳中之研劲。无极式时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极式时两足足根各向外扭,两足足趾均向地扣紧,这样做既感到心平气和,依靠重心在两足足根,身子往下坐,松开胯根,右膝不冲过右足足尖,要膝与足尖垂直成一直线,左手在下,右手中指盖在左手食指上,两手与胸间人字骨相齐,这就是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内三合,然后迈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齐一线向前迈出,要在不影响右足与右胯之下向前,如推东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如拳谱上说:脚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着地,足尖后着地,在着地的同时,要与后足即右足时把两足足根向外扭,把两足足尖向下扣,两膝如同骑马般向里扣,右腿在极力松胯,即往后坐满在足根,然后用力往上蹬,蹬腿、扣膝、扣足尖、扭足根,都不许显露形迹,在左足迈出的同时,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之指要撑开,大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与人字骨在一水平线,肘要朝上极力往里裹,这是左手,右手往后拉,拉至肚脐眼,手腕靠脐停止,也要平腕竖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离肋,左手食指中指分开,如有两线牵着两眉,即拳谱上说: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开,极力往上翘,这就是二指挑肩,这就是三体式,右足足根与右胯与右肩成一条垂直线,左足足跟与左膝与左臂肘尖成一条垂直线,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练时老师往往传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规矩,亦不将平腕、竖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脚跟相告。先从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顶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竖掌、手根横翻、二指挑眉挑肩、竖项头目视虎口、嘴虚合、齿轻叩、舌顶上腭、自足趾手指及头顶等五处,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用这九要作为练拳工具,使人体由踵至顶浑然成为整个一块钢铁。心与意合,就要做到整个体重70%置于后右足跟,30%置于前左足跟,也就是单重。内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发目的,就是要求身体组织稳定,循环系统正常。在内三合外三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九要,由下而上逐一检查足尖扣了没有,足跟扭了没有,膝往前顶了没有,扣了没有,胯松了没有,坐满在两足足跟没有,腿往上蹬了没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没有,肩往下垂扣了没有,两肘往下垂往里裹了没有,两腕要平着塌了没有,两手指要撑开,两手手掌要圆满,手根往外横翻,大指与食指之间虎口要极力分开,力求食指指竖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线牵牢印堂间两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线牵牢右肩,最后检查竖项和顶头。这种检查起初时只能一二个项目,逐次增添就能习惯在一声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顶完全都到,以后开步打劈拳时每手都要做到,即等于写字时没一笔败笔一样,所以要这样练法其目的把四肢散乱互不相关养成浑然一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体则首尾相应,所以要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躯干和上下肢紧密联系一起。

三体式

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 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 。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行意拳之一式: 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站三体式, 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道家有炼丹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即趺盘坐定之后,静下心来,将心意神气入于丹田之中,万念具泯,一念独存。 久之,静极,真阳萌动(即有时真阳勃起)而精生,真气萌发,然后不离不即,绵绵若存,以文火养之,这就是最初还虚筑基之功,然后才能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工夫。

由无极式(无思无意,无形无象)——虚无含一气(无形之横拳,动之初始之征兆)——太极式(浑圆一气形成)——两仪式(动而分为阴阳)开始,是由静到动,是心中生一气,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三体式姿势站好,将神气注于气海(丹田)之中,其心意如同人平地立竿将要立住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是心与意合,是由动到静。血气不加于丹田之内,心中静极,真意则萌发,元气萌动,形成形意拳内劲之萌芽,这是由静而后动,是人的先天元气真意萌动,这便是形意拳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形意拳的基础,五行十二形演练之起点,叫做先天之真意;而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叫做后天之形。以后天之形按照规矩形容内中先天之意(即外有后天之形内有先天之意),自最初还虚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至达到神化之功,这便是形意拳练习之道。

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和气,以至精气满足中和,中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这就叫形意拳内劲,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孙禄堂当年教学生时,十分严格要求站好三体式,要求初学者先站一百天三体式,以求最初还虚之功,因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习者不知其所以然,为使学习者免入歧途,所以三体式是形意拳入门之总机关。一百天是对初学者的最初要求,即站一百天才可开始练习劈拳,但三体式还要继续站。

孙先生晚年将三体式曾改为立掌,但非90度,塌腕,虎口要圆,手往前推,后面掌也为立掌;身子向出手侧倒,但外型不要有所表现,此倾倒的目的,可使脚趾自然抓地。其实有些拳家不知脚为何抓地,这只是在实战中出现倾倒显现时一种自然保护,故此式要倾斜(外型不可带出,切切!)练习脚趾之力。关于立掌、塌腕、前推的目的,可使周身成为一体,形成整劲。崩拳孙禄堂晚年练法和书中都不相同。腰中之拳是立拳,而非拳心朝上。此三体式更科学的表现了形意整劲的练习。孙禄堂的三体式寓意明显,如果接触过军队的刺杀训练,就会对这个动作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顺掌三体式与立掌三体式内意有别,顺掌三体式,其意在顺。立掌三体式,其意在圆。谓之在圆,因有三窍,可由立掌中体会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不同的劲意。若为顺掌则难体会此三窍的妙用。立掌要领:虎口撑圆,讲究一个字塌,塌则气沉腹充实,为练功之架。顺掌要领:掌背与臂平顺,讲究一个字顺,气灌四捎,为用之架。内家功成一般内劲直达指端,用指发人,收放容易控制,不易伤人。

手形与劲力,食指与拇指撑开、食指向上挑住劲儿,指尖微扣,拇指与食指虎口撑圆、指尖微微向里扣住劲儿,其它三指均向里扣劲,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大指与小指这时也是向外撑的劲儿,这样,大指、小指与食指、三指之间形成一个很圆的劲儿,然后手腕极力立起(书中手腕是不立的,但晚年改为立掌),塌住劲,也叫塌腕,手的大指一侧向外拧劲,手心向回缩劲,这时,塌、拧、扣、挑、缩、五劲齐全。前脚,脚尖向正前方,如果地上划一条直线,这时,脚的内侧应紧靠线的边缘。后脚脚尖与前脚脚尖呈45度角分开,(步子的大小可以根据人的高矮和式子的高低具体决定)。前脚后跟对着后脚的踝子骨。这时全脚要落实,脚尖抓地,脚后跟往外拧劲,后脚往前蹬劲,前脚往前搓劲。重心的分配是:前脚三分,后脚七分。这时脚的力量应该是:抓,蹬,搓,拧,扎。(两脚向下扎跟)。特别注意一是脚尖抓地不能太过,否则站不稳。二是向下扎跟之力来自松腰和松胯。

平时站桩单腿20分钟,换腿再站20分钟。 站桩前脚后脚跟一定要与后脚里踝骨一条线,才能合住劲,在家里可找地板上一条缝为准,双脚90 度骑缝站好,是无极式,然后含一气,然前脚伸出成两仪式,这时后脚不动,前脚小脚趾踩在线上或稍向里一点为佳。劈拳每天练200-300手,多点无妨,每天最少一个半小时(含站桩)。

三体式初步体用的重点就是整劲。严格的技术要求,其目的之一就是练出最初级的整劲。所谓初级整劲有三个特点:1是传力顺达、手足相通。2是足下生根、稳固轻捷。 3是周身一家、气足神完。开始练习时只能逐次做到上述3点。三体式初步练成了,则同时做到这3点,无先后之分。

传力顺达、手足相通就是后足之力可以完全顺达到前手,前手受力可以完全传递到后足 。所谓:“ 手上挂着全身的重量。 ”因此练习三体式对手、肘、肩、胯、膝、足的状态和相对位置有非常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即外三合。三体式合不合乎外三合的要求,是完全可以检验的。先让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劲的情况下,前臂保持原状,身体重心不变化,只是后面的腿感到受力。这说明对方的推力传到你的后足。说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了。

足下生根、稳固轻捷就是虚实分清,把脚趾连同小腿外侧的肌肉练出抓力来,所谓鸡腿力。这是通过站三体式时重心坐满足根,使坐满足根的身体重量与脚趾的扒力相平衡,逐渐练出鸡腿力。同时两足要分虚实。身体重心不落在足根处,脚趾的扒力产生不了。两足不分虚实,移动不可能轻捷。如何检验足下是否生根呢?让人用边腿攻击你前小腿的外侧,若能小腿完全不动又能随时收腿闪避而同时身体重心稳定,则可以说初步做到稳固轻捷。

“周身一家、气足神 完”就是体内的气血充盈勃发,周身状态如一铜铸铁打的刚体,这时全身肢体不仅姿势正确传力顺达而且气盈勃发贯通周身,周身各节贯通如一,有如男性阳具勃起的状态。如果让人用力晃动你的前臂甚至挂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费力且纹丝不动,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体状态、身架四肢的相对位置始终纹丝不变。如此则可以说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其作用就是通过练习三体式初步产生静止状态的整劲,继而通过五行拳的练习使人在运动中找出这种整劲,逐渐做到随时随处瞬间发出这种整劲,则就初步具备了形意拳硬打硬进的能力。于是在实战中就初步具备了迎着对方拳脚硬截直进这种独特战法的技术基础。也就是通过三体式练出了初级的刚烈整劲。

三体式的站法及初级要求

站桩,意不可借,借则妄。气不能御,御则乱。神不宜放,放则靡。其实站桩最紧要的1是外形姿势到位。2是整体状态确切。练习拳术最初必须从外形入手。只要外形姿势基本对了,稍加时日,自然就会抗打。所以站三体式先不要求站多长时间,而是要求站准确。老先生给出了由无极式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这个程序。

心与意合,即不可求意,放下心来,让心自然随着意,什么意?无确定之意,放下心来,意识朦胧,不追逐任何意识,亦不压制任何意识,站无极式时,这是心与意合的入手点。

意与气合,站太极式时,就是让自己的意念敷在呼吸上,也就是让自己的意念“关注”着呼吸,但不要引导呼吸,这就是意与气合的入手点。

气与力合,站三体式时,当真气未发动时,先从呼吸入手,呼吸要自然,吸气时身体的“阳面”有涨意,呼气时则气归丹田。通过自然的呼吸撑住三体式之形,是气与力合的入手点。入手时的过程是心随意、意随气、气随形、形合乎力的和顺。通过这个程序来诱导自己渐臻心空、意静、神明。简单说来,站三体式时的心理状态是就把心思放下来,意念随着呼吸而动,渐渐的物我两忘,而归于静,意静则神明,如是感应确切,气机饱满。要想达到意静,则要从意动入手,这个意动不是假借、不是妄动,而是把意念留住在呼吸上或说敷在呼吸上,意随呼吸而动,渐归于意静。所以站三体式时,意念不可假借、不可妄动。而应遵循内三合的要求,在外三合的基础上做到内外六合。

站桩重要的是姿势一定要准确,注意腹部的感觉,也就是气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个身体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体向前冲的意念,但形是向后坐。前后手都要有撑劲,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说要用犟劲。站完桩,可以站浑圆桩放松,然后拍打全身,练练惊抖劲。下面是孙纯周老先生论三体式,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折纯刚是也。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三体势因站的标准不同,站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后脚尖至前脚跟一跪距离,臀肩脚后跟与一垂面相切为标准姿势或称三体势的临界状态,此势难度大,单腿支撑突破10分已十分困难。三体势站的时间长短,首先取决于姿势的选择,姿势难易取决三个因素:1、前后脚之间的距离;2、姿势的高低;3、重心的位置。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后腿的持重大小。难度小的姿势容易入静和调息,时间有与浑圆桩相提并论的可能性。标准单重三体势难度较大,加上规矩要领约束,初练者来说时间少长,还谈不上入静的问题,就气息难调,腿部颤抖,以致全身开始发僵。假设站桩人规矩要领完全掌握,调息已经完成,可以放松身体,气沉入丹田,五脏归位,按标准单重三体势站桩〔排除微调和腿部颤抖〕保持姿势一动不动,单腿支撑突破十分钟是一大关。

形意拳四正八柱

形意拳扣脚趾、拧脚跟的功夫称为鸡腿。形意拳一站出来就要做到一气合四象。虎豹头、熊膀、龙身、鸡腿。八柱的虎领筋两根就是虎豹头;肱二头肌两根就是熊膀、斜方肌两根做到龙身,股大肌两根就是鸡腿。要做到筋象钢筋一样坚硬而又不能失去弹性,这叫做筋长力大,这是暗劲要做到的基本功,就象人推着板车走上坡,千斤重量都往上在拉,筋长力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