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解了AMI再灌注时代急救的进展后,杨跃进教授提出以下七点争议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争议1. 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
TOTAL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无获益且脑血栓事件增加,但当下临床实践中,该用时还应使用。在部分特殊情况下比如明确血栓或不稳定病变时必须使用,否则栓塞和无再流风险很高。
争议2. 冠脉开通后心肌无再流(无再灌注),怎么办?
患者发生AMI,采用溶栓和PCI手段实现冠脉再通后,有37%的可能性会发生心肌组织无再流(无再灌注),引发严重心肌损害、进行性左室扩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预防AMI心肌无再流的主要措施有三:第一,运用远端保护和抽吸装置防范冠脉再通后的微血管栓塞;第二,使用血小板Ⅱa/Ⅲb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预防微血管的血栓形成和栓塞;第三,使用血管扩张剂重点防治微血管痉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西药均无效,只有中药通心络(TXL)有效。其中ELANTAN研究显示通心络可加速ST段回落、降低心肌无再流发生率以及缩小心梗面积。
争议3. 错过溶栓和PCI机会:闭塞IRA开通无获益且有害?
OAT研究表明,PCI组MI发生率比药物治疗组高的原因是PCI进行的过早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全球临床实践并未改变且指南就此问题并未做推荐。而在STEMI恢复期,对于闭塞IRA,过早进行PCI会增加血管无再流风险也可能同时存在心脏破裂风险。杨跃进教授指出STEMI恢复期进行PCI并非越早越好,而是迟些好。有以下几点原因:患者病情及心理稳定、梗死区心肌完全恢复(需4周)、心功能稳定、IRA病变稳定(不会或最少引起无再流)、无心脏破裂风险、PCI的TIMI Ⅲ级血流率应>95%,故适宜进行PCI的时间约2周,对于高危患者4周较佳,特殊情况需再延迟。
争议4. IABP是否有保驾作用?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ABP并无保驾作用,但在临床运用中效果明显,IABP不仅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且使高危患者在PCI中获益。IABP应用于术前,而非术中有问题时插入,原则上不应PCI术后插入IABP,除非有特别适应证如冠脉无再流术后。
争议5. 急诊PCI同时做Non-IRA是否有必要?
PRAMI、CVLPRIT及DANAMI 3研究显示可在急诊PCI同时做Non-IRA,达到预防再次血运重建的目的。但Registry(ALKK PCI,BC Cardiac)因病死率增加反对该结论。最新ACC/AHA指南将该证据升级为Ⅱb,但杨跃进教授认为急诊PCI同时做Non-IRA既无指征又具风险,所以毫无必要。
争议6. 再灌注治疗时代,AMI患者住院病死率是否有再降低可能性?
AMI患者住院病死原因有:心源性休克(39.1%)、心脏机械并发症(28.1%)、PCI相关并发症(28.2%)及合并症(4.5%)。各指南对如何防止心脏破裂均无推荐。杨跃进教授提出“新三联”药物,即合用通心络、负荷他汀与尼可地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低了心脏破裂死亡率。
争议7. AMI治疗指南相同,为何急救疗效差别很大?
卫生部医管司对北京18家三级医院AMI疗效调查结果显示,各医院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相差巨大,达12倍。杨跃进教授指出患者病情、监护条件、医院管理、对指南理解与责任心是没有差异的。差异可存在于循证医学不足、个体化(精细化)医疗缺失和团队实践(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