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美美妆时尚控
ID:dealmoonbeauty
作者:小控
上次我们聊到刘玉玲,说她是目前好莱坞最贵的华人女星,各种主流剧里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虽说这和她一直以来的努力分不开。但不得不承认:还是时势造英雄啊!
如果倒回去60年,她可能连在好莱坞立足都困难,更别想在电视上公开和小鲜肉谈情了。
她叫黄柳霜,是第一位扬名国际的华人女演员。
提到她,很多人会说:“死过一千多次”,是在电影里“死”过最多的演员。但她的一生,决不应该就这样被归纳。
黄柳霜1905年出生在美国洛杉矶,家里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移民三代了。
虽然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居民”,但彼时的美国,《排华法案》还没有被废除:华人不能到美国来工作,在美国的,不能获得公民身份,不能结婚和拥有家庭。
一个洗衣店老板的女儿,在这种成长环境中,怎么会想到去闯荡声色犬马的好莱坞,发明星梦呢?
这背后说起来,一点也不励志,还是一部血泪史。
一开始,黄柳霜被父母送到公立学校上学,当时全班只有她一个中国人,于是自然而然就成了被欺负的对象。被同学泼了墨汁,还要被骂“反正是洗衣服的,方便了。”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黄柳霜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别的地方,来逃避屈辱。恰巧当时美国的电影制作业开始从纽约转移到洛杉矶,在她家附近不断拍摄电影。
于是她从一开始的好奇,慢慢开始对电影越发感兴趣。经常省下午饭钱,逃课去看电影。
9岁那年,她就已经会向电影制作人要角色了,被他们称为“好奇的中国小孩”。
但女儿对电影的入迷,在黄爸爸看来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那时候不要说华人在各方面遭受歧视,就是拍电影本身,也不算什么正经职业。
就像所有的中国家长一样,黄爸爸一开始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各种劝,劝不听又打,细细的藤条一鞭一鞭下去,还是打不回女儿回心转意。
“我还很年轻,我知道如果失败了,我还会有青春,所以我决心给自己10年的时间成为一名成功的演员。”
在她17岁这年,她就迎来了自己第一个担任主角的片子。在《海逝》里,扮演一位和白人军官谈情说爱的中国妇女。
电影一上映,所有的赞誉都跑到了她那里去,《纽约时报 》评价她:
“激起了观众的全部同情······应该再次看到她,应该经常在屏幕上看到她。”
第二部电影,她又被大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相中,和对方主演的《巴格达窃贼》受到空前欢迎,一举斩获当年的票房冠军!
这么快的蹿红速度,放到今天也不知要让多少华裔演员羡慕。
找她演的片子虽然多,但来来去去都逃不开妓女、娼妇、情人这些角色,她在电影里也从来没“好下场”,不是被抛弃,就是被死去。
3
1935年,好莱坞宣布要翻拍赛珍珠的诺奖作品——《大地》。
这部小说也很有意思,算是第一部深入描写中国农村的西方作品了,但当时中国人也不买账:
认为凭什么每次都描写中国农村啊?搞得好像我们只有农村一样。
但不管怎么说,这对于西方人了解中国,都是一部里程碑意义式的作品。
而好莱坞,也斥巨资在加州摄影棚搭建出了中国背景,从中国运来道具,一切都为了还原原汁原味的东方风貌。
更讽刺的是,在《大地》中扮演中国人的德国女演员路易斯雷纳,凭借这片子还拿下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一个人,是无法改变一个时代的,无论她个人的力量多强大。
这期间,黄柳霜其实还将自己的阵地转移到过欧洲。事实证明:越到陌生环境,她的潜能反而越被激发。
她一会儿在德国拍电影,一会在法国表演戏剧,竟都能用当地语言,和角色适应得毫不出戏。
和她做朋友的,也都是玛琳黛德丽,里芬斯塔尔这种传奇巨星。
可以说,她在欧洲的影响力,就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华裔女星做到过。
标志性的齐刘海下,一双眸子又黑又亮,嘴唇像两片微微张开的花瓣,就算什么都不说,也像在絮絮低语▼
神秘、精巧、妖艳,完全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女性的想象。
怀疑现在很多设计师找中国模特,都还是在以她为标准。
范冰冰当年在戛纳红毯上一袭龙袍惊艳四座,就有很多人说是在copy她在《龙女》里的扮相▼
就是后来回到国内,整个艺术界也还是对她青睐有加。
顾维钧夫妇把她当最尊贵的外宾接待,北平大学(北大的前身)颁给她荣誉博士的头衔。
就在她踏上中国土地的第一天,接待队伍里就不乏“打倒黄柳霜——侮辱中国的小丑!”这种声音。
她在当时国内的形象,也一点没因为隔着国与国的距离,而产生美。
就连一向亲美的宋美龄,在访问好莱坞时,几百位明星和上千位名流受邀出席。黄柳霜也被特意排除在外。
尽管在抗日战争期间,她还四处演讲,变卖衣服首饰,捐出自己的片酬支持中国抗战。
“那些角色即使我不演,也会有其他国家的人来演。反而更没法维护中国人的形象了。”但这样的辩解,在汹涌的民意面前,只会显得更加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