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见证历史!破100亿!网友:计划有变,准备冲 ... ·  10 小时前  
深圳图书馆  ·  元宵,元消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2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这宝石犹如彩虹,美得惊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茑屋”来了,但深圳书店不能只靠开发商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21-03-17 21:06

正文

茑屋和深圳,谁会改变谁?


文|Suma
编辑|oubalu

前几天,沙尘暴侵袭北京。北京城一片昏黄,部分地区能见度甚至不足500米,东三环的央视“大裤衩”被人P上了骆驼,“沙中北京”系列也出现在深圳人的朋友圈。


有深圳朋友调侃,这时候应该发些“深圳蓝”,让北京人羡慕羡慕。 从自然环境角度,深圳的“好”是北京远远比不上的。但从文化生活角度,北京胜得可不止“一筹”。

拿圳长喜欢的“逛书店”而言,哪怕黄沙漫天,我也能想象到,若身处在北京的不同的书店,所能观察到的城市面貌会有哪些不同。而在深圳,不同坐标不同空间中的人文体验是极其雷同的,特别是在深圳的诚品、库布里克相继退出后,深圳人的书店体验变得更加有限。




01


城市为什么需要书店?书店早不再是一个单纯卖书购书的场所,而是复合型的文化空间,是为城市提供生活美学与创意的公共场所,是让人与自己对话、与他人与世界交流碰撞的平台。
比如圳长喜欢的 SKP RENDEZ-VOUS,在这座位于北京SKP商场四楼的书店,你可以翻着最新一期《纽约客》原版杂志,间歇俯瞰楼下新吐芽的柳枝和对面大楼玻璃上的灰尘,一边感慨这样糟糕的环境中,还有这么多人义无反顾地继续选择北京,喜欢这里的生活。
偌大的书店内,人们或端着咖啡杯谈事,或低着头闷声敲键盘,他们流连在精选文创区,或品尝创新料理,或参加书店不定期沙龙…… 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互不打扰,又互相陪伴。
前几年,我在里面偶遇过徐锦江,当时他和夫人在艺术书籍区待了很久,旁边无人打扰——这位香港演员同时也是深圳人熟悉的书画大师关山月的关门弟子。

图片来自北京SKP官方微信号

之所以拿SKP RENDEZ-VOUS举例,是因为这家书店与去年遗憾告别深圳的“诚品”、“库布里克”有很大的相似点——选址在整个城市最新潮最繁华的超大型商业综合体之中,创造一个“书店+”的多元空间,崇尚生活品质的都市人因它而聚,城市也因书店获得多元化的价值提升。
但是这些书店从北京到深圳,同样的初衷,命运截然不同。
SKP RENDEZ-VOUS是北京的文化地标,诚品和库布里克则是黯然败走(详见 《深圳诚品,死于搞钱》 )。疫情固然影响,但是背后也是城市性使然。
深圳诚品之“死”自然是深圳的遗憾,但如果因此把所有的“锅”都丢给深圳 ,把深圳“文化沙漠”的旧称拉出来,把“没文化”“不看书”“不需要好书店”甚至“不需要文艺生活”的标签强行贴到深圳人身上, 绝对是不公平也不准确的。

放眼行业,传统书店走下坡路是大趋势。北京开卷联合《出版人》杂志进行的2020实体书店发展情况调研显示,从全年利润来看,47%的受访书店面临亏损,盈利的不到1/5。



02

还好,深圳从来不乏新的入局者。
明年这个时候,在全世界都有盛名的日本茑屋书店将出现在深圳,将是继上海、杭州之后,中国大陆的第三家 “茑屋”。诚品到茑屋的一出一进,这家全球知名文化IP在深圳的命运,自然备受关注。

大阪枚方茑屋书店

与当初华润引进诚品的模式一样,这次将茑屋带来深圳的,也是一家开发商中洲。中洲未来实验室负责人介绍,深圳茑屋不再只是一个2000平方米的书店,它更是130万平方米中洲湾城市综合体的一部分,商业和文化相互依托。
从这个角度,中洲愿意为茑屋花钱。
随着深圳人群结构和人群生活阶段的不断变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的将从纯粹的拼搏状态,变为对文化艺术有所追求的状态。 ”这位负责人说。把文化艺术带到深圳人工作、生活的场景中,而不需要专门跑很远去“朝圣”打卡,这是中洲引进“茑屋”的目的。
但是最为核心的是,中洲引入茑屋,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事件,本 质上这是一桩生意。
关于一桩生意需要考虑的成本、市场、前景,中洲团队反复考虑过:首先,从深圳城市量级来看,深圳人对一个大型文化综合体、对新型书店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从诚品、库布里克等书店撤离深圳时,深圳人的关注、不舍以及特定人群内的讨论热度来看,这样的需求显然是没有被满足的;其次,从空间生存需要的力量来看,深圳“茑屋”将具备一些独特优势。
除了依托日本“茑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与运营经验,深圳茑屋还将在前期获得来自地产商的全方位支持。空间之外,中洲合作的艺术家资源也将为茑屋导入,让艺术家在深圳的茑屋和深圳人对话。


03


万物皆可搞钱。这是深圳的铁律,进入深圳的大牌书店也不能例外。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 诚品、库布里克相继败走之后,中洲和茑屋凭什么可以在深圳成功“搞到钱” ?换而言之,深圳茑屋将如何在这座城市持续扎根,并提供预期中的文化滋养?
利好的背景是,深圳人很爱读书。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深圳拥有的公共图书馆(室)已有959座,同时还有170家书城书吧;深圳人均年阅读纸质图书7.23本、电子图书11.21本;2020中国书店大会上,深圳市还荣获“年度书店之都”称号。
但是诚品和库布里克的相继离开,也是深圳城市发展历程中难以忽略的遗憾:它们在深圳的“水土不服”固然与品牌运营商水平有关,固然与对深圳市场时机判断有关,但深圳自身的文化机制也并非毫无责任。
当我们谈及书店或文化,这是一个城市的公共命题,但同时深圳的现实是, 推动和实现全球知名品牌书店在此落地的,始终是资本的力量 ,甚至更直接一点,是被“万千所指”的地产开发商。
不论是已经离开的深圳诚品和深圳库布里克,还是即将迎来的深圳茑屋,本质上,它们的引入都是依靠纯商业机制来带动城市公共文化,仰仗的是资本的力量,最终被考量的是其搞钱和盈利能力,这当然是非常符合深圳特色。
然而,这也意味着,它们在深圳的生存缺乏来自更为上层的支持。目前整个深圳市场上,与这些外来知名书店同场竞争且展示更强优势的是本地“官方 书店,后者在政府支持上有着天然优势。

其中,传统新华书店体系书店大部分没有房租压力, 在政策安排下,它们不需要、或只需要“ 交象征性的房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