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材对原作的随意删改早已有之,很多文学爱好者长大后读到
“无删改版”原著,才发现当年背诵烂熟的“经典”被修剪的面目全非,怪不得教材目录上名家荟萃,课文读起来却千人一面,不同作家的特色都被修理掉了。
很多学者痛心疾首,多年来持续呼吁,然而大众少有共鸣。事不关柴米油盐酱醋,也不耽误挣钞票买房炒股,臭老九咬文嚼字,没出息。至于
“尊重原作”之基本道理,也不算多大的事,跟国家较劲,鸡蛋撞石头,没必要。
乃们精明的精明、实惠的实惠,本来的权利不争取,起码的原则不在意,呐,这就是报应,如今大笔随意一挥,把
“外婆”全改成“姥姥”,乃们终于急了,乃们的反射弧非得砍到脖子上才叫唤么?
急也没有急到重点上,本来投射出教材随意篡改原作的顽疾,而乃们抬出的口号居然是
“保卫外婆”?
外婆有啥子可保卫的?国家要消灭江南方言?乃们真想多了。昨日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发布声明称,此修改没有任何重大玄机,仅仅是为了完成该阶段识字教学任务而已
……
是否终于感到了荒唐和无语?是否终于能体会到学者们的痛心疾首?仅仅为了拼凑生词表,就能大刀阔斧修改掉原作的地域风采?把一盘风味浓郁的文学大餐涂改的味同嚼蜡、不南不北?
根本不需要
“保卫外婆”,因为根本没人想“消灭外婆”。实际上,小学阶段课文既有姥姥、也有外婆,有关部门有更重要的业务,真没有心思去扬此抑彼,闲的蛋疼去修改方言。
重点不是外婆多,还是姥姥多,而是凭什么随便把外婆改成姥姥?文学作品是人类的记忆,每一个字眼都带着独特的地域信息和时代画面,凭什么随便改掉作者一生的渊源?
乃们就晓得一个
“外婆”,然而在作家、学者眼里,在文学爱好者眼里,看到那些被随便动手脚的字眼,也是同样的心情。很多特色风采都在细节里,除了姥姥外婆,还有“的地得底、你侬您伊”,擅改一字一句,都足以令文章面目全非、找不着北,这是对语言文学最大的伤害,侵犯的是整个民族的原版记忆,侵犯个原版方言才哪到哪?
中小学教材对原作的删改,大致有几个理由:一是为意识形态服务,毕竟很多作家生活在旧时代,一些个说法与新社会不符。二是删改掉
“少儿不宜”,稍微略带撩人的片段都大刀阔斧砍去。三是教材编者自作聪明,以为自己的文字功力比名家大师还高,哪里看不顺眼就改。四就是类似这次,为了凑生词表等“技术性理由”而轻率修改。
这么多条条框框、筛眼滤镜,大到社会主义,小到鸡毛蒜皮,都能对文学名著修头剪尾,我们学的早就不是经典名篇,而是杀鸡拔毛流水线上生吞活剥下来的白条鸡,哪里还认得它是你家的阿黄还是外婆家的阿花?终于连
“外婆”都认不得了吧?
很多理由早已时过境迁,或者根本就不成立。现在是时候恢复文学经典的本来面目,不要再让下一代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