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工业化的车轮滚滚向前,流水线的节拍取代了自然的节奏,
人们对智能机器的想象共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业革命与战争机械化也同时上演。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
(Karel Čapek)
在其1920年的剧作《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
(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
中
首次提出了“机器人”
(robot)
一词。
在这个故事中,机器人发生叛乱并消灭了它们的创造者。显然,在所有围绕人工智能的不安中,
叛乱始终是人类最大的隐忧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进步,这类故事也反复出现。
在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中,1968年的电影
《2001太空漫遊》
让观众认识了凶残的太空船超级计算机HAL 9000。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终结者系列电影
(始于1984年)
中出现了
天网
(Skynet)
——一个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防御网络。1999年的
《黑客帝国》
中,智能机器囚禁了大脑呈现虚拟世界的人类。
如今,AI屡屡登上头条,精密机器人打倒人类主人的故事再次上演,例如2015年电影
《机械姬》
中的Ava以及电视剧
《西部世界》
游乐园的机器人园主。
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机器人造反情节,反映的正是人类与智能机器之间的根本矛盾。
我们梦想中的智慧机器人,拥有与人类比肩、甚至更强大的能力。他们是完美的预言家、仆人、战士,甚至爱人。为了满足这些愿望,机器人必须具备智力和能动性,拥有超越人类的自我意识。
然而矛盾的是,这也正是我们害怕HAL和天网的原因。这种
矛盾的根源
其实在于
人类一方面希望创造出超过我们能力的个体,另一方面又希望这些个体在地位上能服从于我们
。
虽然
这些希望中很有可能埋着恐惧的种子,但我们仍不放弃希望。
因为有多少造反的机器人,就有多少善良的机器人,就像
《星球大战》
系列中的C-3PO和斯皮尔伯格2001年的电影
《人工智能》
中的机器男孩大卫。
无论是给人带来希望的故事,还是令人心生恐惧的故事,反应出来的都是
人类对于AI的复杂情感。
了解这种情感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根源是人类发挥人工智能最大优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