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超级数学建模
全国首家专业数学建模自媒体,提供数模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该平台由多名企业资深KDD专家及国际、国家数模竞赛一等奖得主维护,敬请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为什么有些书宁可不读也不可随便读?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为啥说KAYANO 30是鞋柜种的稳定派?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当杠精在网上遇到实诚人...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超级数学建模

限时领 | 4岁就能看懂的哲学动画片《雨果带你看世界》解答孩子的52个疑问

超级数学建模  · 公众号  · 数学  · 2024-12-09 22:29

正文

点击预约超模君直播间哦👆

期待与你们见面


不知朋友们带娃时有没有这种体验,孩子总会问到很多连我们成年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妈妈 ,什么是大?”


妈妈 ,什么公平?”


“妈妈,怎么样才叫长大?”


“妈妈,我为什么要去上学?”


……………


每一个孩子都有“十万个为什么”。


在这些问题中还常常夹杂着许多哲学性的问题……


那如何保护好孩子“巨大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要怎么跟孩子说,才能跟孩子的认知水平相连接?


因此,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部BBC儿童哲学动画: 雨果带你看世界 》。


帮助家长回答小朋友们会问到“棘手”问题,同时也能引导孩子 思考 问题,培养孩子 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等。



这部动画片的豆瓣评分高达9.3分,在获得了很多宝爸宝妈肯定的同时,有很多大朋友也表示抵挡不住这部动画片的魅力!



动画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雨果的可爱小男孩,在每一集中他都会遇到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和困惑,然后雨果会和其他小伙伴一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以一个开放性疑问作为影片的结束,从而引导孩子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问题密集,不断引发思考


虽然影片中的小雨果并不是个“小老师”的形象,他更像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学习的“伙伴”。

因为在影片的旁白中,他的朋友Lilly和 Felix 会引导雨果的思考,同时也会参与到和雨果的讨论中。

在第二集 什么是朋友 中一共有5个核心的问题。

首先是雨果先提出了“什么是朋友?”这大问题。


当Lilly和Felix说出他们认为的“朋友”时,雨果问出了“我的朋友一定会和我很像吗?”


接着雨果又开始问“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当雨果好不容易找到好朋友的时候,他有了这样的疑问:朋友永远都不会让我失望,对吗?


实际上朋友真的会让人失望啊~当雨果的朋友又一次拿着玩具找他玩的时候,他问出了本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的朋友曾经让你难过,你会和他(她)和好吗?


每一集时长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信息量很大,需要不断地动脑筋去理解和思考。

因为很多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之前的想法有可能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被自己推翻,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想法。

这需要小朋友要思考思考再思考,从而获得相对全面的理解。

每一集的结尾,小雨果都会抛出一个问题。

在抛出了很多引导问题后,结尾的这个问题就留给孩子们自主独立地去探寻了。
爸爸妈妈也可以参与到孩子问题讨论和思考中哦~


简单的视觉效果展现抽象的概念


动画片将 抽象的 概念与 强烈而简单 的视觉画面结合在一起, 讲解 深入浅出 ,逻辑也很 清晰 ,让 孩子可以轻易地产生联想和联系。

比如在《雨果带你看世界》的第一集《什么是大》?

说到大,雨果想到了大象,此时一头大象就从地面上升起来了,


前方出现一片森林,大象驮着雨果一块儿走进森林时,雨果忽然发现,进入森林里大象变小了。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大”是与参照物相比较得出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雨果还让看动画片的小朋友们知道,生活中还会有一些看不见的“大”,比如很大的胃口,很大的惊喜......


其实,“大”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但我们却没有认真去留意过。

这一集可以看出解答“大”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循序渐进的,让孩子一步步从具体的“大”到抽象的“大”都有了清晰的认知。

那比“大”更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呈现的呢?比如“爱”?


Lily 告诉雨果, 爱就是对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的一种感觉,雨果说:就像 毛毛怪喜欢Dolly玩具,我喜欢铲子,有人喜欢滑滑板这样?


Felix说 真正的“爱”是一种特别的东西,那什么是特别呢?

Felix让雨果在他爱的范围内选一个最特别的出来:铲子、搅棍棒和妈妈。

雨果经过一番比较之后选择了妈妈。

原来特别的 “爱” 就是这样的感觉。

:03 (《雨果带你看世界》第46集——爱)

让孩子的思维能力从 具体到抽象 过渡,或许就是《雨果带你看世界》教会孩子的最大能力之一。



思维不断由浅入深


《什么是不一样》这集中雨果的小伙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因为他们想不到有其他任何一个长着红头发和雀斑,问题非常多,而且还养着一只蜘蛛做宠物。


但是当他和别人展示自己的宠物时,两个小伙伴却被宠物蜘蛛吓跑了。雨果有些失落,他问道“和别人不一样没什么不好的,是这样吗?”


面对这个问题,他的小伙伴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鼓励雨果想象如果大家都一样,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开始雨果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他渐渐发现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很多个雨果在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合影的之后找不到自己在哪里,比赛的时候也分不出冠军……

最终通过思考和想象雨果修正了自己开始的想法,得出了结论:如果每个人都一样的话会很无聊的~而且他很开心大家都有各自不一样的地方。

在承认了个人独特性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大家的相似性。

雨果和他的小伙伴们觉得“有时自己和家人和朋友有共同爱好也很棒,而且你还是你。”


接着雨果抛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吗?”

这一次小伙伴们依旧没有给出正面的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观察小狗让雨果明白:当观察条件(距离)发生变化,自己会发现非常相似的小狗其实也有各自不一样的地方。


同时,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宠物,雨果发现虽然自己的蜘蛛和美洲驼乍一看非常的不一样,但它们都是毛茸茸的,都有眼睛和腿。

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为了让爸爸妈妈们看的更清楚,下面让老师来梳理一下这集的思维逻辑吧~

第一次:从“一样很有趣”到“一样很无聊”

第二次:承认独特也接受相似,有相似之处会很有趣

第三次:由于条件的变化,原本看起来一样的事物,会发现事实上还是有区别的

第四次: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事物,其实在组成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这样梳理完是不是能感觉到到每一次的提问和思考都是不断深化的~

通过观看这一集,小朋友会发现一些自己的独特之处,从而提升自信心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此外,孩子还能够明白自己要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别人的另类,就像自己能接受自己的不同一样。


虽然概念抽象,但容易理解


在为了让孩子理解并自主思考这件事上,可以看出BBC制片方和奥斯卡博士的良苦用心。

除了画面简洁,有适当的画面停顿以及语速适中之外,动画片还遵循了二语习得的“可理解输入”原则,在言语的解释上不是复杂赘述,而是通过生动多彩的画面与“童言童语”的配合来传递信息。

在区分抽象概念的时候,影片倾向使用“具象化”的手法来进行解释。

在《什么是欲望》中雨果在开头说他想要一只小猴子,而且因为得不到而伤心难过。

他的小伙伴认为雨果只是想要小猴子而不是需要,于是雨果问:“需要和想要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在解释“想要”的时候,影片用各式各样的玩具来体现,因为大部分小朋友“想要”的大多是玩具之类的东西。


对于“需要”这个概念,影片将其具象化为“为了保持健康必须拥有的东西”,比如:食物(蔬菜、水果)、水、牛奶、保暖的衣服、一栋房子。以上都是身体上的需要,但除此之外我们精神也是有“需要”的,比如:家人(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在情绪类的主题中,一般会通过情绪的具体表现来让小朋友们更加直观的感受。

在《什么是生气》这集中,影片给小朋友们展现了人们生气时可能会做出的举动,例如:跺脚、大吼大叫、摔门而出。


当然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也是可以看出他(她)是不是在生气。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脸和耳朵会变红。

对于生气的感受,雨果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变热了,而且脑袋“嗡嗡”的。


对于情绪外化表现或行为举止的展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如何察言观色,提升自己的情商和共情的能力。

在解释客观世界和社会的主题中,动画片通过列举和归类帮助孩子理解和思考。

《什么是工作》中它通过列举具体的工作类型,如餐厅的服务员、工厂的工人、驯兽师以及工地中的建筑工人,来让孩子理解。


这集中不光列举了诸多工作,还将工作分为了两类,就是我们熟悉的“体力工作”和“脑力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