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播音中国
播音中国官方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23 小时前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23 小时前  
生态梦网  ·  全球最大!投产!距滨海新区约170公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播音中国

《杭州新闻联播》AI主播春节出镜,真人主播回家过年,专家:警惕侵蚀人的主体性

播音中国  · 公众号  ·  · 2025-02-10 17:00

正文


又逢新春,杭州台这“乡”有礼——


主频道时政窗口的《杭州新闻联播》,真人主播回乡过年,春节我在岗的是AI主播。


业内人众所周知,春节一般城市台时政新闻、地市党报仍会照常播出、出报。但刊播的内容大都是烟火气和年味浓的软新闻——


领导人活动“休假”,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行等指令性、策划性报道,春节消费观察、春运扫描、坚守者特写等动态消息,当主角、上版面、进镜头。


因此,《杭州新闻联播》二度选择AI主播“代班”不足为奇。如同党报春节期间版面也大都是公益广告、文学副刊等“预制菜”来填补版面稿源不足。


说回杭城主新闻节目,春节期间15分钟的时长,两位AI主播的出声,确实逊色很多。年味别样浓的氛围感没能通过人声创作充分释放。



AI主播热,陕西科大以深研口语传播的副教授李亚铭,有过一番切合语境的冷思考,值得我们思考——


在李亚铭老师看来,媒体这种“新质”向前冲,无外乎两个目的:猎奇+资本。


没有数字人,会不新潮。这是媒体内部的现实心理。但“召唤好奇心,是阶段性的手法,必定随着时间渐渐消失。”


资本当然也是催生数字人的动因。但李亚铭老师直言, 追新逐异,如果突破了某种界限之后,会侵蚀人的主体性。


而新闻传播的生态,离不开人这个言说主体。 李亚铭老师在论述个人观点时,非常善于“接天线”——


他援引最高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表述,表示,“把新闻宣传工作交给AI,党一定是不放心的。”


特别是他提到,AI技术的无边界发展,与我们国家体制和文化在本质上是冲突的。


李亚铭老师还以马、恩著名的传播观“精神交往论”来深入阐释——


马克思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注重人的精神交往,最反对人的物化。


因此,他一语中的,AI在部分娱乐、资讯传播等节目中有一定合理性,但人和机器的边界、人的言说,也需要分清。


对于AI客体是否会“消解”“异化”主体的主播,李亚铭老师的回答非常贴合《杭州新闻联播》的AI主播实践——


播音专业的发展之基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如果我们将喉舌功能赋予虚拟形态,这是一种物化和虚化,背离了精神交往论观念。



李亚铭老师说要保卫人的言说,其实也是告诉播音界,还是要形塑基础性、本源性的核心素养。而这恰恰是很多圈内人“走得太远,早已忘记为什么出发”。


也是白岩松说的“这要回来,跟传统接上”——


载体不管怎么变,但是内容为王。有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就都该活得很好吗?NO,拿不出好内容的照样活不好。


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白岩松从来没有焦虑。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是内容供应商,拥有新媒体、新技术之后,个体声音的扩散度反而增加了,这个职业的到达率也增加了,没有缩小。


他的专业自信就是——我既能在55英寸的电视上主持,也能在5.5英寸的小屏幕上主持。


因此,乙巳春节《杭州新闻联播》AI主播的“梅开二度”,在我们国家的主新闻节目,很长一段时间,只可能是短时间的“快闪”“代言”,还没有吹响“总攻号”。


它可以出镜新春假期的“黄金周”,但还没有迎来“黄金季”。


媒体人要有“蛇”我其谁的专业底气和定力!


而这恰是现在很多音声创作者的痛点——


“蛇”么都好,专业不足。



作者 | 杨竣博

责编 | 孙晓宁 美编 | 王伟民  总编 | 陈辉


点击参与有奖练声打卡

播音中国小程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