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我是蛋爸
原创地产评论、读书笔记及各种心血来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我是蛋爸

城中村,城市崛起的基石

我是蛋爸  · 公众号  ·  · 2017-12-09 21:1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万村复苏


昨天看了一个视频,介绍在深圳发起的“万村复苏”行动( 由深圳万科发起的深圳城中村综合整治运营计划 )。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的资讯,自半年之前“万村复苏”行动开始以来,已经陆续签约了二十多个城中村社区,万科周刊 11 7 日曾专门报道过,当时并没有特别留意。然而,当最近北京的清理 XX 人口事件之后,再次看到“万村复苏”行动,此时此景,心中不禁有诸多感慨。

“万村复苏”的宣传片中,有几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是万科对万村业务的理解,更像是万科对深圳精神的解读。这个视频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超链接观看视频。

“深圳灿烂阳光下的一个阴暗角落,城中村是矛盾的,我们总是被偏见牵着,只看到了其脏乱之矛,忽视了其包容之盾。”


“城中村是无数深漂们梦的起点,而深漂们的梦,支撑了深圳的梦,是城中村支撑了深圳的崛起。”


“过去,拥有城中村是深圳的幸运,未来,拥有城中村是拥有深圳发展的基石。”

万村的生意模式在于,村民将城中村物业统一租赁给万科,由万科进行“统租运营 + 物业管理 + 综合整治”,引入万科的长租公寓、社区商业、配套教育和物业管理等服务,提升物业价值、改善社区环境,从而解决城中村长期以来“脏乱差”的痛点。

万村的社会效益在于,既保证了村民的经济利益,又允许开发商通过增值服务获取盈利,更为城市和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和社区服务,是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典范。

诚然,“万村复苏”是万科城市配套服务商战略的典范案例,亦是万科融入城市发展、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诠释。但我更想说的是,一个企业的战略选择,必然是根植于城市的土壤环境中,从“万村复苏”行动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深圳的城市文化:更平等、更包容、更创新、更务实。

城市的意义

城市是人口集聚的产物,每个城市都有其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必然有其阴冷灰暗的角落。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既有雍容华贵的高净值人群、亦有辛苦打拼的低收入人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在城市里交融汇聚、创造出更耀眼的火花。城市,给了所有人生存的权利与向上的可能,这正是城市的意义。

城中村(或贫民窟)就是城市天然的组成部分之一。城中村的存在,并非城市发展的弊端,相反,它恰恰证明的城市的价值所在。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北上广深,为的就是有更平等、更透明、更尊严的奋斗,为的就是洗去身上贫穷落后的标签。

“城市贫困并不是好事情,任何贫困都不是好事情。在某些情况下,奋发向上的梦想也许不会成为现实,但这洽洽是继续为了我们的城市而努力奋斗的一个理由。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农村生活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带来了变化,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帮助贫困的人口,而非贫困地区 城市接纳了大量美国最为贫困的人口,一个人道的社会必须向他们提供帮助。不论他们选择在哪里生活,国家的政策应该致力于为他们提供参与竞争所需要的能力,而非鼓励他们留守在某个具体的地方。”

——《城市的胜利》


经济手段与物理手段

北京作为一国之都,出于提升城市形象、加强社会稳定的初衷,进行的人口清理行动,固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这样的代价是否太大?手段是否太过粗暴?目的是否太过短视?

犹记得,三十年前,当我们选择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时,说好的是“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时至今日,为什么先富起来的人们,非但不想着如何带动后富,反而要清理和赶走那些所谓的 XX 人口?

消灭城中村的方法,有经济手段和物理手段。经济手段,是通过经济发展改善城中村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更有尊严的生活着,比如深圳选择的“万村复苏”。物理手段,是通过赶走人群、拆掉房屋的方式,让城中村从视野里消失。至于这些离开的人们会去哪里、会干什么,则不是执政者所关心的,比如北京选择的“限时清退”。

“于谦的爸爸是个大善人,最见不得人受穷。他说天下穷人太多管不过来,但在自己住宅方圆二十里内,不允许有穷人。然后,老爷子把附近的穷人都赶走了。”


——郭德纲《怯富贵》

你看不见,并不等于就不存在。如果他们被剥夺了在城市里发展的机会,又有多少人会选择回到故土呢?下定决心走出来的人,注定是回不去的。他们所能做的,是寻找下一个栖身之地,另一个北京。

矛盾并没有被解决,它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存在而已。不过至少,首都的大大们清净了,他们既看不得贫困人口,也看不得霓虹招牌。天际线是清净了,城市是整洁了,可谁能想到这样的代价是多大?

城中村里走出的,可能是下一个李嘉诚、马云,也有可能是下一个X因子。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一种向上的可能,何尝不是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呢?

附:两段腹诽

一:据网传,前任总理曾力荐一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决策层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决策层更充分的意识到,当首都的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能发生首都绑架国家的危险,首都的任何社会动荡,都有能引发整个国家的颠覆。所以北京在疏解人口方面执行的最为坚决,不惜一切代价。雄安新区,从一定程度上讲,亦是疏解人口的政策产物。

二:知乎说,中世纪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会刻意培育一个拥有少量土地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在现有体制下分得了一小勺羹,但又不至于影响统治阶级的利益。这部分群体为了维护现有的一点利益,会自发演变为统治阶级的守卫者。联想到当今国人财富被房地产所绑架,如出一辙的的套路。

以上,

一点碎碎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