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系列分两篇:
上篇:讲感想:心路,感受,想法,游学计划
下篇:说实操:如何用 AI 工作流做 IP 文
先放几张图,
10.16 - 11.01,
在思考,应该写什么
11.02
明确方向和真实表达方式
还记得 2016 年的公众号红利期,
我的"纵所周知 101"发布 3 篇文章就收获了 4 万粉丝。
但没有坚持的代价是关注数逐渐流失,
如今只剩 3 万多。
今年重启更新后,
文章阅读量始终徘徊在 300 左右。
即便我用 AI 工作流做公众号流量文,
创造过单周 200 万流量、日收益破 5000 的爆文成绩,
这个老号依然没有明显起色。
依旧没有起色,
10 月 16 日凌晨,
我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放下爆文收益,专注打造真正的 IP。
为什么?
因为当初我 All in AI 创业时,
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 AI,实践 AI,用好 AI,通过 AI 变现。
做猎头时,看见大批大批的人因为行业变革而失业。
那段时间,我也常常自问:
“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在这个时代创造更大的财富?”
我相信你+AI 的组合,会成就更多 AI 作家,
AI 艺术家,AI 歌手,AI 教育家....、
而我想要做的,就是搭建起这座桥梁,
帮助那些埋头苦干却得不到正反馈的人,
找到与 AI 协作方式。
觉醒强大的自己。
IP 文
它说:
我想说:
IP 文,应该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
去真诚的表达。
那么我想纵所周知 101,应该有这些表达:
个人品牌故事文:我的立身之本
讲好自己的故事,
让大家真正了解了我的成长历程,
因为,我是普通人,
只不过比大家更早学习和实践 AI。
我能做到,真的可以去验证尝试。
我的路径,大多数可以复制。
产品介绍文:我的价值清单
能让粉丝快速了解我能提供什么,
很多讲 AI 的号,
讲现象,讲热点新闻,
但好像没有解决问题,
我觉得一个 AIP 应该有自己 AI 产品背书。
眼见不一定为实,
即插即用的上手更务实。
月度复盘文:我的成长轨迹
定期复盘让大家看到我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态度。
通过分享经验与心得,
可能,真正价值传递,是变化和成长的本身。
就像我最喜欢的电影《阿甘正传》
让我期待和激励是未来的阿甘。
个人感悟文:我的先思后量
可以分享对行业趋势的见解、
对热点事件的观察,
或是工作生活中的深度思考。
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干货沉淀文:与 AI 协作的工作流
这是纵所周知 101 的核心内容。
我经常分享各种 AI 工作流,
持续探索与 AI 协作的方式。
也是我的初心。
我明白需要在想做,要做,能做里找平衡点,
对于一个重启的老号,
对我自己三个做都满足的是什么
最后,我选择了
干货沉淀文:与 AI 协作的工作流。
感想一:网感选题+有价值内容=有流量的 IP 文
在增长到 1000 粉时,我有一个深刻感受:
原来内容创作的赛道上,
存在着不同的跑道和玩法
爆文就像短跑 —— 来得快,走得也快
能给你带来不错的回报 但粉丝留存率往往不高
就像写情感故事会,写热点文,这种就像擦边视频
30 秒的密集擦边爽点过后,这个账号,留不住读者的心。
而 IP 文则是场马拉松 —— 需要耐心打磨,
慢慢沉淀 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真正的粉丝
为品牌注入持久生命力,
沉淀个人品牌。看似慢,却在积累忠实读者。
但有趣的是,这两者的核心其实都离不开
两个关键词:网感 × 内容
▫️网感,
是你对平台的深刻理解 懂得如何用平台的语言说话
明白流量背后的运作逻辑
▫️内容,
则是你真正的价值输出 是你的经验、洞察与思考
是受众真正需要的干货
当这两者完美结合,就会诞生:
平台推荐的 SEO 表达 + 受众需要的价值内容 =
一篇既能吸引流量,又能留住粉丝的作品
💡
记住这个公式:网感选题 + 优质内容 = 破圈的 IP 文
感想二:内容创作就像“业务复盘”
15 天时,公众号有了 5000 关注
内容创作就像之前在职场一次次“业务复盘”
把我对于某个领域的思路和片面理解
逻辑化的封装和输出
不一样的是:
在职场,
我们习惯把复杂的业务拆解成清晰的逻辑链:
数据分析、问题归因、方案优化... 一步步提炼,
然后,加一层滤镜,
关注汇报老板,看到什么,是符合他的想法
思考下属团队,听到什么,依旧鸡血满满。
最后封装成同事们"想看到的"那部分。
在自媒体内容创作,
我依然在不断拆解和重组自己的认知,
但内心更自由了。
可以尽情表达对某个领域的全部思考,
可以放心分享那些不成熟的困惑,
可以真诚记录每一次认知的升级。
现在,我可以封装全部的“思”与“量”
我输出的观点能够传达到很多人
也许这是学习真正内化意义
你的学有所得,给他人一点点收获
真好。
感想三:内容链接人
做 IP 文,出来关注数的增长
正反馈还有其他:
有时,是一个受用产品反馈
有次,一个电话让我愣住了
原来对方是某企业高管,
通过我的公众号文章找到我。
更让我惊喜的是,
他不仅发来了一份详实的产品反馈,
还和我深聊了 40 分钟创业心得。
有时,是一个写书邀约
一个私信,说是某某出版社的,
写书的计划,是我 2025 年一个目标
没想到用内容提前链接到这样合作。
有时,是一个商务合作,
有时,是一个咨询的请教,
更多,是收到很多读者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