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骚客文艺
至高阅读趣味的原创内容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骚客文艺

没有貂,你好意思说自己是东北滴? | 张发财

骚客文艺  · 公众号  ·  · 2019-11-14 1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       文       约 35 00


阅       读       需       要


7 min

我在越南生活发现了一个语言现象——低纬度地区对低温的词汇量匮乏。越南人说温度低,只会用一个“冻”字;而在寒带的东北,描述低温是分步骤分层级的,十分明晰,依次有凉、冷、冰、寒、冻五个阶段。衍生的词汇分别有清凉、清冷、清寒、清鼻涕;干冷、暴冷、死冷、嘎嘎冷,等等。这是书面语,口语一般采用叠词:凉飕飕、冷飕飕、冰飕飕,哆哆飕飕。
在东北,抗击上述词汇的常规武器一般是:棉帽棉袄棉裤棉鞋棉袜棉手套。如果还冷,按亚洲舞王赵四的说法,“那就穿两层”。东北人这个一层层的衣着习惯甚至影响到了饮食,著名的千层饼便是受此启发而来。
千层当然是夸张,不过,若是35码的脚,棉鞋必须是39码。不给鞋垫,棉鞋垫,棉袜、厚棉袜、加厚棉袜预留这4码空间,整个冬天,你的两只脚将以鼓槌的形式存在,在冰冻如铁的大地上击打出嘶嘶哈哈的悲壮乐章。
所以,东北没有童话。王子是找不到穿水晶鞋的灰姑娘的,他能找到的,只有谢大脚。
绝杀这些词汇的终极武器,就是貂儿。一貂在身,足以击溃前述的凉、冷、冰、寒、冻五个阶段。其热量辐射半径达三米,以身体为中心,形成一个类似小悟空发功时的高温能量球,撒尿不用棍敲,舔铁不粘舌头,“立风雪中而暖于宇下”。
瞅这穿的,相当有钱
貂儿在亚洲大陆东北地区是一种图腾式的存在,是金钱与身份的象征。地位如此之高,除上述抗寒因素,更重要的是历史和文化因素。
貂成为时尚风靡东北亚,和满清皇帝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入关前的满洲贵族就把貂皮视为地位和权势的标志,问鼎中原后,它作为“贡物”和“御用之物”持续了三百年之久,导致了貂在原产地的地位直线攀升,甚至拉动了餐饮界和大蒜业。
那么,皇室是怎样用貂的?
貂每年换两次毛,气候越是寒冷,毛色越是纯正厚实。每年寒冬,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等地区的原住民便出动了。这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政府规定的税制其中一项,便是“岁纳貂皮一张”。捕貂的作业时间大概持续2-4个月,办法一般是用烟来熏,也有设计机关以诱饵捕捉。
《宁古塔山水记》云:“貂鼠出乌棘上中,穴居,取之者,雪地看其踪迹,跟寻得其巢穴,或用弓弩,或用木夹,潜置行处,以火熏之,中机而☒(原字缺)。”可见捕获的艰辛,捉貂难过捉奸,捉奸一捉一双。而貂儿“喜静,独居”。
吉林延边地区的野生紫貂 图源:中新社
辛苦,但回报很大,捉貂者交货时不但会得到丰盛的赏赐,来回的食宿路费全部报销,称之为“贡貂赏乌绫”。《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中记载了乾隆五十九年“赏乌绫”答谢宴:“四次宴用米91石2斗1升7合,炸苏合粮91石2斗1升7合,酒879瓶,每瓶合粮1斗7升7合。”
我怀疑这次送货会里有秋瑾,不然何以作句“貂裘换酒也堪豪”?当然这是扯淡,秋瑾绍兴人,“江浙地区包邮”。
貂皮收购之后,要由三姓副都统派遣官兵专门押送到北京,统一交由内务府。晚清的曹廷杰计算过一张貂皮的价格大约是“须费银十余两”,光绪年间一个边防的赫哲兵饷银三两白银。以此估算,一张未加工的貂皮换算成人民币大约已经一万出头了。而“一件长款皮草大衣需要60只貂的皮毛,短款皮草大衣则需要至少12只貂的毛皮。”
不包含制作费和人工费,只原材料就几十万了。
金黄色暗团龙缎扫雪貂皮行褂 正黄旗副都统冬季所穿用
内务府有专门的貂皮处理部门。制作貂皮,鞣制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工序,分为“浸酸软化”和“阴干”。再用木屑揉搓“转鼓”和“加脂”,可以说是“盘”,其目的就是令皮毛疏松、柔软顺滑。此后将毛片的厚度“削匀”,处理干净后交给服装制作部门缝制。
其制作工艺中“配皮”最为关键。皇家对貂皮的使用也很仔细,这个工作必须“俄罗斯方块”通关,“乐高”九段者方可胜任。“配皮”目的是通过合理摆放,计算出一件大衣的皮毛量,充分利用每张皮的使用面积,减少耗料。还要保证一件成衣的皮毛长短、粗细、顺逆、颜色、光泽度一致。
至此,经过做样、配皮、台面、上样、车壳、做里布、手针和终检诸环节,几十只貂就紧密团结在以皇帝为核心的大衣上了。
貂皮难得,除了自身造价以外,政治又赋予了它“严内外辨亲疏,分等级定尊卑”的功能,清初对于穿用貂皮衣冠有严格等级性、身份性限制: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军民禁止使用貂皮。《清史稿》提到:“康熙元年,定军民人等有用蟒缎、貂皮、狐皮、猞猁狲为服饰者,禁之。”叶梦珠在《阅世篇》中也有记载:“裘、猞猁非亲王大臣不得服。貂帽、貂领、素花缎非士子不得服。”作为平民百姓,只能衣麻、棉、布。
这个做法阐明了貂儿作为维系阶层固化的存在。也解释了为什么吕布和貂蝉搞对象未遂,“布”和“貂”是两个阶级,搞在一起不会有好下场。
以服饰区分等级是世界现象,中国尤甚,清朝更甚。《大清会典》冠服规定里区分的更加细致:“皇帝冬朝冠,有薰貂(黄黑色);端罩,有黑狐,有紫貂,皆明黄缎里。冬朝服,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冬吉服冠有海龙,薰貂。有紫貂;皇帝朝服用披领及裳,表面用紫貂,袖端用薰貂;皇子、镇国公、辅国公、和碩额驸用紫貂;皇太后及皇后之冬朝冠. 吉服冠都是薰貂为之。文一品冬朝冠有熏貂,青貂;民公侯伯下至文三品武二品官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京堂翰詹科道等官,应服端罩者,均用貂皮。”
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 故宫博物院藏
由此可知,紫貂最为尊贵。据说紫貂的厚度是普通貂皮的2-5倍。我没摸过,据我老婆说,这紫貂像紫龙的黄金甲:丝缎般软滑,羽绒般轻盈,涤纶般结实,熊皮般保暖、羊毛般垂顺等等。她怂恿我和她去皮草市场亲身感受下,我没有上当。
紫貂地位与厚度肯定关系不大,成为顶级品主要因为颜色,中国文化里“紫色”属于帝王色系的一种,“紫气东来”是尊贵吉祥的象征。不过这皇家的紫,并不是紫罗兰那种醒目和梦幻的刺激色,以故宫存世的紫貂颜色看,是那种挨过揍的“淤紫”,明度、色相、饱和度都很差。大约是为了保护皇族视力,众所周知,阿紫是瞎的。
康熙皇帝御用冬朝服,紫貂皮里
虽然早在清朝之前,貂皮的地位就凌驾于其他衣物之上。但“正是他们对貂皮进行政治性的垄断,反而刺激了各阶层对这个象征物的渴望。”造价和垄断使得貂皮成为稀缺的奢饰品,一貂难求的局面,在乾隆年间开始出现松动。乾隆四十四年,政府允许貂皮买卖,但税很重,“每张收税银3分,貂皮袍褂具各收税银1两”。但这拦不住东北以及南方的各地土豪,因为貂可以抗击任何极端天气,包括酷暑高温。貂文化已经辐射到南中国,“南方亦以皮裘御冬,袍服花素缎绒价遂贱”。
曾经有一个貂皮爱好者抒发过这种感慨:“貂儿太神奇太古怪了,夏天穿它凉凉爽爽,冬天穿它暖暖洋洋。像什么?像党的政策!”
有个政治高度不正确的笑话说,侗族+羌族=满族。实际只要将其中一个变量改为“貂儿”,就是一个万能公式,任何民族加上貂儿,都会满族:赫哲族+貂儿=满足,蒙古族+貂儿=满足,满足+貂儿=满足 ²,如此类推,民族切换就是这么简单。
皇帝放宽了对貂皮的民间管制,但有一项特权还是垄断在自己手上。恰恰是这个特权,奠定了今天穿貂时尚最重要的一件事——把毛穿在外面。
上古有身份的人穿皮草时,毛也在外面,但必须外披一件名为“裼衣”的罩衣。汉以后渐变古俗,穿贵重的皮草,毛向里。此后历朝历代都是这种内敛的“毛里求斯文”穿法,渐渐成为规矩,认为皮毛外扬是野蛮未开化的表现,不是谦逊的文明人穿法。
但到了清朝,来自苦寒之地的满洲皇帝大约想反转“不毛之地”这个说法,抑或是想攻击凌辱汉族文化,穿法又回归上古弄一身毛,并且规定这是特权,只有他家和家里的奴才可以这样穿。“宫中的太监可有限度地翻穿裘服”,但不能出紫禁城,“有翻穿出外者即锁拏,翻穿入门者即逐出。”

东北有谚,“穿貂皮,开奥迪,上街就是万人迷”。皇帝这穿法倒是酷炫霸气又勤俭节约,一份钱办了两件事,貂的拼音:迪奥——貂,反着来,就是奥迪。面子、里子都兼顾了。
皇帝作为帝国的型男担当,效仿者必然跃跃欲试。到后期,皇权对社会的影响逐步减弱,这种毛在外被称为“出锋裘”的潮流穿法迅速风靡全国,全民效仿,并将这种审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响至今。
从明清到民国到今天,貂已经成为了东北亚图腾。文化是重要的促成因素,但它的实用性也确实非棉麻类能够媲美。十层纱不如一层棉,十层棉不如貂御寒。貂皮的保暖性确实卓绝,更重要是它的轻盈。有女网友说过这样一段名言:“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轻6斤!轻1斤女人们就欣喜不已了,轻3三斤欣喜若狂。6斤,6斤是什么概念,四舍五入就是30斤!”
当然,如果不化妆的话,轻三十六斤。


-  推荐阅读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段誉:祖宗八代都是和尚,而且老婆真的姓王 | 张发财

被污名化的尹志平 | 张发财

皇帝都长什么样 | 张发财


值班主编 | 余子野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773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