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樵夫哀江南
子曰:求仁得仁,有何怨乎?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樵夫何怨?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樵夫哀江南

赵普墓——“他的心思谁人知?”

樵夫哀江南  · 公众号  ·  · 2024-11-04 10:10

正文

    陈胜曾经在畎亩中大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心中不平一声吼啊,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直到今天这句话往往成为我们普通平凡很多人往上爬,脱离阶层,取得成功的励志语言。是的啊,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生活的权利,都应该有自己生命价值的定义,追求更好的生活,满足自己需求,这是人性复杂性需求之一。

    但是王侯将相也不是那么好做的,非一般才能的人能够做的。古语有云:非大才大德之人,不足以为王;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为万人之上。这就是我们老祖宗说的德要配位。否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种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教训实在太多了。而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墓主人——号称北宋第一宰相的赵普,是一个十分精明强干的人,毫不夸张的说赵宋天下有一半应该是他的。

    巩义是宋陵集中地,看完了巩义七帝八陵。一路发现还有宋朝包拯、寇准、赵普的墓。在行程仓促,时间有限前提下,我主动选择去赵普墓看看。赵普墓就在巩义市三彩路与杜甫路交叉口向北200米处,现在建立成了赵普墓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位,总面积约10.93万平方米。沿着公园健身步道,公园内建设有儒学广场、二十四功臣广场、雪夜访普广场,主要讲述了北宋开国功臣赵普传奇的一生。经过这段文化介绍之后,就能来到赵普墓前。看了巩义皇陵,再看赵普的墓,气势小了很多,只是在遗址公园中间的一座小的土邱罢了,前面的神道及神道两边石雕也是狭小紧凑。当然他毕竟是王侯将相一员,墓葬的规模建制非一般官员、富商和民众所能比拟的,依然有宰相的气势在。由于赵普墓现在建成一个文化生态公园,在这里有市民锻炼身体,有儿童追逐打闹,比起那些安静在田间的皇家墓葬显得热闹很多。

    长久以来,我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是什么样的智慧,让赵普成为赵宋开国最重要的元勋,并得以在如狼似虎的赵家两兄弟,赵匡胤、赵光义中间看破各种玄机,逃出各种阴谋,实现全身而退的呢?他该是有着怎样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雄才会惜英雄。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和赵普并在安徽滁州第一次见面,说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简短的几句话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中国的传统史书不管是纪传体还是编年体,对事件可能记载说清楚了,但是具体的细节只能靠人想象。这个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不管是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皆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想当初赵匡胤和赵普双方见到对方的第一眼,就会很投缘,“有作用者气宇定是不凡”,这是人由内而外的精神展现,高欢当年看宇文泰,曹操看刘备,历史上厉害的人物辨别人和事,往往靠着自己非凡的、天赋的判断力。从那一刻起,赵匡胤觉得需要这样的臣子,而赵普觉得自己找到了真主,从以后赵普从未离开过赵家。

    我想在双方初次见面过程中,也有过对当前局势的探讨,也发生过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故事,如同邓禹一心追随刘秀。人和人之间不交心,是不能走到一起的。任何人在一起,要成为战友,成为铁杆,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志同道合,二是惺惺相惜。在一起之后呢?从此风来听风,雨来听雨,从此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往后余生他们创下了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了不起的王朝。陈桥兵变上黄袍加身,先南后北开疆拓土,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分权而治,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将中央集权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开启了唐宋变革又一个时代。《群书会元截江网》“我宋之创业也,曹潘之南征北伐,则赵韩王实主之。”

    我总觉得,赵普唯一佩服的,或者唯一不能完全搞定的只有赵匡胤,宋太祖有帝王之才,王夫之这么挑剔的人他对宋太祖评价呜呼!自汉光武以外,爰求令德,非宋太祖其谁为迥出者乎?,能看得清局势也能把握局势,能知人亦能用人。到了江山稳固,赵匡胤一定感受到赵普这类人的威胁,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八月,宋太祖借故罢去赵普的相位,将其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相比较之下,赵光义缺少了他哥哥身上有君天下之德光芒,多少以阴谋偏多,正是这一点赵普就能抓住赵光义鼻子。

    (《五朝名臣言行录》说:王(赵普薨后被封为韩王)性深沈,有岸谷,多忌克。初以吏道闻,寡学术。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其为宰相,以天下事为己任,沉毅果断,当世无与为比。说赵普优点是考虑问题深刻,有谋略,缺点是见识少了一些,这段话犹如孙权劝吕蒙读书的故事,最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赵普呢,不同样是在赵匡胤领导之下变得更成熟的么?所以赵匡胤对赵普优缺点,为人的特点抓得很准,赵普有何不服呢?

    赵光义以阴谋夺取皇位之后,赵普抓住了赵光义的继位不正统,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牛鼻子,立马伪造了一个所谓的《金匮之盟》,维护赵光义正统地位。赵光义看到《金匮之盟》的故事之后,龙颜大悦,直接说道谁人没有过错了,朕今年五十岁,前四十九年都是做错了,很快提拔赵普再次为宰相。这一点,王夫之是看的很透彻的,他十分憎恶的在《宋论》中:以普忮害之小慧,而宋奉之为家法,上下师师,壹于猜忌。对赵普行为大肆批判。

    对赵普伪造《金匮之盟》的行为,看得更清楚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最初读《宋史》时,对赵普总体还是认可的:“普诚贤相,使诸将不早解兵权,则宋之天下未必不五代若也。史称普多忌刻,只此一事,功施社稷,泽被生民,岂可以忌刻少之!”能得到朱元璋这样评价非常高了。但朱元璋是何等精明的人,通人性知时事达天道,对赵普投靠赵光义伪造《金匮之盟》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负太祖不忠”。笔者以为这个评价很中肯。尽管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会从功利主义价值来说,如果在当初他不这么做,就不能再次做宰相,还可能性命不保。他在诡谲多变的朝政当中,在如狼似虎赵家兄弟夹击下,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还把宋太宗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就是“性深沉”的本性使然吧!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是真的没有读完后面后半部《论语》,还是根本不认可或不能接受《论语》思想全部呢?如果他读完《论语》,能深切感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他会作何感想?又会如何选择?世事本无常,“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不管贫穷富贵,立身高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应该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最好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