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不要去南方离火之地。 ... ·  昨天  
A6工作室  ·  A6工作室解读2024年理赔年报之中路财险篇 ·  2 天前  
A6工作室  ·  A6工作室解读2024年理赔年报之中路财险篇 ·  2 天前  
六根  ·  木叶 | 白日依山,黄河入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 理想国新书

看理想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11-17 12:46

正文





以下上架图书

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1.

《传家之物:艾丽丝·门罗自选集》

著者:[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李玉瑶

外国文学︱经典

(近期上架)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合集,收录《逃离》《亲爱的生活》等经典名篇。你迟早会在其中一个故事里,与自己面对面相遇。


2013年,艾丽丝·门罗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次年,她亲自挑选1995—2014年间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结成此书,其中包括她的代表作《逃离》《好女人的爱情》《亲爱的生活》《幸福过了头》《憎恨、友情、追求、爱情、婚姻》等等。


书中故事多以加拿大小镇和乡村生活为背景,或带有自传色彩,或涉及历史人物,或讲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透过种种微妙的关系、转瞬即逝的情绪和不可逆转的选择,给人以莫大震撼。



2.

《豹变》(精装)

著者:木心

编者:童明

文学 | 小说

(已上架)



木心生前的“心愿之作”,木心身后的“木心小说选”。


木心的短篇循环体小说《豹变》,不是短篇小说集,而是一种特殊类别的长篇小说,根植于欧美现代主义的先锋派。


按木心生前的心愿,《豹变》 依次收入十六个短篇——《SOS》、《童年随之而去》、《夏明珠》、《空房》、《芳芳No.4》、《地下室手记》、《西邻子》、《一车十八人》、《同车人的啜泣》、《静静下午茶》、《魏玛早春》、《圆光》、《路工》、《林肯中心的鼓声》、《明天不散步了》、《温莎墓园日记》。


各篇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成为有着自己的结构原则的特殊作品,海明威著作即有此类 a short story cycle,照英语译为“短篇循环体小说”。


《豹变》的故事描写的是个体的人,大致看得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几个人生阶段。私人经历又对应着战前、二战、二战后、建国后、打开国门等阶段,需要在这些历史背景中思考。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走出国门后的西方世界。


此外,《豹变》收入编选者童明的长篇代序,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下,如何看木心文学的世界性,从中也可见童明跟木心从1993年夏酝酿,先有美国英文版An Empty Room(《空房》)的十三篇出版,到木心诞辰九十周年,终有中文版全貌十六篇问世,这是飞越二十多年的“文学之约”。


书名源自《易经》:“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豹变是由弱到强的过程,隐含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成长史。



3.

《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著者:桑兵

历史 | 文集

(已上架)

近代史名家还原晚清民国学术真实面貌之作,重现民国学人之间的往来交游与人事联系。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4.

《留住一切亲爱的》

著者:[英] 约翰·伯格

译者:肖海鸥

文化评论︱散文

(已上架)



“但对于这个过度拥挤的世界,对于那些除了偶有勇气和爱、其他则拥有很少或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希望产生的作用就很不同了。那时希望就是他们要用牙齿紧紧咬住的东西。”——约翰·伯格


作为布克文学奖的得主和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激情的作家之一,约翰·伯格通过《留住一切亲爱的》这本充满力量的散文集,向我们全面描绘出后“9·11”时代的立体肖像。


在书中,伯格分析了恐怖主义的本质和致使其发生的那种深刻的绝望,写了数百万因贫穷和战争而被迫四处漂泊的无家可归者,讨论了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界上其他任何国民被剥夺了最基本的自由权利的地方。


凭借高超的写作技巧、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一如既往的行动主义立场,伯格有力地揭露出正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痛苦的深度,并就终结这些痛苦提出了自己的行动建议。



5.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带上相对论去度假》

著者:【法】马克·拉谢兹-雷伊

译者:龚蕾

科普 | 物理学

(近期上架)



专家写给大家的小科普,没有数学门槛的相对论;助你轻松升级时空观,优雅地谈论引力波。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将带领我们回到20世纪的物理学界,讲述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物理学家们提出、完善和验证相对论的历史,还原物理学家们在发现既有的牛顿物理学、伽利略运动学无法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时,如何提出种种新的解释,最后怎样不可避免地跨出革命性的一步,走向更加精妙、简洁的相对论。人类对于时间、空间、速度以及引力等基本概念的认知就此改写。


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开创了全新的宇宙学,本书会在超过一半的篇幅里介绍相对论和宇宙学是如何变得越来越不可分割的:爱因斯坦是怎样给宇宙学定下基本研究框架的,爱因斯坦之后的科学家们如何结合观测实验数据推翻其中的关键假设并得到了新的结论:宇宙从未停止膨胀,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


神奇的是这些新的观点非但没有把爱因斯坦和他的理论一起埋进故纸堆,反而进一步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有效性!


最后的章节里,作者讲述了物理学家们观测中子星(脉冲星)、发现引力透镜和引力波的故事,解释了物理学家们如何利用相对论来探测和研究黑洞。



6.

《终结与开端》

著者:司徒立

艺术理论︱绘画

(已上架)



在“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品”的时代,在“艺术已死”的时代,作为画家和学者的司徒立徜徉在个人创作与现代绘画的大师作品中,就艺术的真理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从“艺术终结论”开始,讨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由此而掀起柏拉图至今两千五百年摹仿论的演变的考察,最终回到摹仿意义的本源。“本源”既是什么东西的本性、本质,同时也是它的开端。——司徒立


《终结与开端》一书收录了司徒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涉及当代艺术危机、具象表现绘画的基础方法与理论以及中西艺术、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等话题,是作者近三十年思考艺术创作的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文集。



7.

《穷中谈吃》

著者:舒国治

饮食︱散文

(已上架)


“终身的晃悠者”舒国治继《台北小吃札记》后,第二部谈吃之作。


吃,是亘古的活动;文明愈是新颖,愈是未必有利于吃。


故愈不文明便利的地方,往往吃得较好。讲求划一,讲求高效率收成,则吃必然遭到简化。


本书为作者近五年论吃文章之集结。最早有到1992年(《吃面摊》)与1999年(《饺子》)者。内容概为五十年来在台湾吃饭吃面之种种所见所思。


作者特别注焦于此五十年间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烧饼油条、阳春面、便当、自助餐、葱油饼等食物,还有《四菜一汤》《赞泡菜》《赞萝卜》《菜码之美》《赞炒饭》等篇目,皆于本书中探讨详尽。


又恰好这诸多议题都围绕在一“穷”字上。



8.

《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

著者:【加】娜奥米·克莱恩

译者:吴国卿、王柏鸿

社科︱经济史

(已上架)



解构自由市场的扩张神话,重写近四十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


在伊拉克内战最混乱的时刻,一项新法律公布,允许壳牌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拥有该国的大量石油储备。“9•11”之后,布什政府立即无声无息地将“反恐战争”策略的执行外包给了哈里伯顿和黑水。


东南亚海岸被海啸蹂躏过后,回归荒芜的海滩被作为旅游胜地拍卖出去。卡特琳娜飓风过境之后,流离失所的新奥尔良居民发现,他们的公共住房、医院和学校再也没有重新开放的一天。


以上种种就是娜奥米•克莱恩所说的“休克主义”的事例:利用公众在大规模的集体冲击——恐怖袭击与自然灾害——之后的混乱与迷失,推动他们原本极度反感的经济休克疗法。


有时这两种冲击并没有成功地消除所有的阻力,那么还有第三种可以采用:牢房监禁或电击。


突破性的历史研究和长达四年的灾难现场报道,让《休克主义》一书打破了全球自由市场民主化的神话。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俨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一。本书就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胜利发出的挑战。


灾难性资本主义——在受到冲击的社会体系中进行快速的企业改制重建——并非始于2001年9月11日。在这本勇敢的书中,克莱恩将灾难资本主义的思想起源追溯到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导下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其影响力至今仍然遍布世界各地。


《休克主义》将经济政策与“震慑行动”的作战方案以及中央情报局资助的电击和感官剥夺实验——后者打造了今天在关塔那摩监狱使用的酷刑手册——之间建立起全新而令人惊异的联系。


正如克莱恩所展示的,休克疗法的蓄意使用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从1973年智利的皮诺切特政变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她讲述了一个与我们所知截然不同的故事。

 


9.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

著者:【加】娜奥米·克莱恩

译者:徐诗思

社科︱商业文化

(已上架)



入选《时代周刊》1923年以来百部非虚构作品,重新审视全球化的虚假繁荣。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形象几可定义一切,品牌文化的扩散则创造了一切。娜奥米•克莱恩在本书中举了一个夸张的例子:(就像)“会走路会说话、跟真人一般大小的汤米娃娃,像木乃伊一样活在汤米的品牌世界里”。


她还指出,品牌标识在线上甚至更加繁荣,对于某些也许是线上最大的零售商而言,“从现实世界的仓储和制造中解放出来之后,这些品牌可以自由飙升;与产品或服务的传播作用相比,这更像某种集体幻觉”。

 

在《NO LOGO》中,克莱恩一步步地展示了品牌是如何变得无处不在,不仅仅在媒体上和街道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校里。(关于广告商赞助频道的争议已经是老生常谈,但许多读者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学校的厕所里会有广告,食堂里也会出现独家优惠)。


全球公司声称支持多样性,但他们的“企业多元文化主义“只是生产更多的产品,给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购买选择。

 

而在知名品牌风光营销全球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注意的劳工。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分享公司的巨额利润。


连锁书店的店员收入达不到“生活工资”的水准,而他们还要庆幸自己的处境,至少好过亚洲血汗工厂里的劳工——为耐克生产运动鞋或是其他时尚必需品,每小时的工作收入只有几分钱。

 

事实是,消费文化全球化所裨益的对象,局限在资本家、中心国家,却造成社会与社会间经济实力的落差日渐加大,更使得文化的创造力渐趋枯竭。所幸,反对之势已逐渐酝酿。


人们注意到工厂里被剥削的劳工,也担忧非主流文化正逐渐消失,因而积极采取反制行动。全球化浪潮在二十世纪末淹没世界,势不可挡,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纪初正蓄势反击。《NO LOGO》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全面讲述,也是对抵制行动的全面介绍。



10.

《日本的设计》

著者:[日] 原研哉 著

译者:张钰译

艺术 | 设计

(近期上架)



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经典畅销力作,重版出来。通过设计,发掘潜在的可能性,畅想日本的未来。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经历东日本大地震,面临少子高龄化、经济低迷的现代日本,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认为,越是面对时代的挑战,人们越是需要优秀的设计。


“精心设计的作品可以唤醒沉睡的意识,随后欲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模式、资源利用形式,也使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原研哉早早洞察到这一点,并为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设计进行了种种尝试。


通过“日本,车,为饱和世界而设计”的策展,原研哉将日本汽车的特征提炼为“轻量、节能、环保,不强调速度而强调舒适性”,并将日本车以“白色方盒子”的形式予以展出。他认为,未来人们将不再将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小而精”的移动终端。


原研哉还构想了印度尼西亚的岛上度假村,将整个岛屿改造成大型植物园当中的高科技小屋,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同时,满足繁忙的现代都市人口“一边度假,一边工作”的新需求。


针对新房房价高腾,家庭人口减少的社会现状,他提出合理改造老房,让“不动产”转变为“人们心中的家”;面对老龄化问题,他倡议摒除偏见,将“主动性”的根源不单单归结于“年轻”,更加重视“购买力”“打破常规”等,以挖掘新的市场。


通过自己的策展与设计经验,原研哉就日本的产品制造业、民众生活,包括旅游观光和服务业的未来,以及正在面临的少子老龄化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种种观点。


站在设计的最前沿,原研哉借由本书,踏入设计的另一层境界——创想并构思未来。



11.

《杜尚传》(第二版)

著者:王瑞芸

现代艺术︱传记

(已上架)



贡布里希给杜尚只留了一句话的位置,杜尚却把艺术的故事分成两段——杜尚之前,与之后。


本书是首部以中文写就的杜尚传记,洋洋三十万言,追索这位传奇人物的艺术历程和精神世界,同时描绘了一幅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变迁的画卷。


杜尚以一人之力扭转当代艺术的走向,却始终韬晦自隐,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生存态度,他的艺术观点,他的超然、无我,让他躲开种种羁绊,站到了艺术之上。理解杜尚,我们可以把整个现当代艺术的得是成败看得透透彻彻;通过杜尚,我们将把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看得清清楚楚。



12.

《台北小吃札记》

著者:舒国治

饮食︱游记

(已上架)



 “会玩、会吃、会讲故事”的作家,带你走遍台北,舌尖上的台北,人手一册的宝岛美食地图。


若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公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


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本书为作者在《商业周刊》所发表专栏作品的集结,包括六十七篇有关宝岛隐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了“台湾文艺界最独具慧眼食客”舒国治数十年来在台湾各地觅食的心得体会。


该书自2007年面世来已经成了台湾旅行和了解台湾美食的必备宝典。在任何与台湾饮食有关的论坛、网站、APP上,舒国治和《台北小吃札记》都已经成为标杆式的经典内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按图索骥、不谙现代营销的古朴店家则将舒国治的文章剪报张贴在店铺门口作为宣传。


假如你有志探索宝岛美食,带上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以上上架图书

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转载:微信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