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点击上方预约↑↑↑
直播时间:
20:00-21:00(今晚 2021年01月30日)
抽奖奖品:
水原十口出品 2021 渡劫锦囊日历一份
胡锡进微博上一句「有的国家给每个人发钱,但那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引起围观群众群嘲,评论区翻车。
正确的知识,教科书不教、强大的官媒不教、很多反市场的自媒体大 V 也不教,你让群众去哪里接受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教育?
翻车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不具备基本的逻辑判断力,长期毫无保留地接受错误的知识,等到即便你说对了,他们反而认为你说错了。
这就跟我在此前文章《马云B站被骂,我们正在被反噬》中说的一样,马云被反噬,这回轮到老胡了。
老胡说的对不对?单就发钱的问题,他说的基本没问题。
给所有人发钱,基本上就是在哄大家,不仅基本等于不发钱,而且对穷人的伤害更大。
围观群众只能看见那些触手可得的好处,去看不见那些背后的成本。
发的钱从哪里来?都发一笔钱,怎么发下去?都发钱会带来什么后果?是共同富裕还是加大了贫富差距?
那些看不见的逻辑,只有系统学习也才能让很少的人够构建起来。
这里的老读者应该都能明白通货膨胀的危害,以及传统经济学中「货币中性论」的错误所在。
货币脱离金本位进入彻底的纸钞时代之后,每一次印刷都是在注水,都是在稀释现有的财富,都是在扩大贫富差距。
货币从来都不是中性的,它有强烈的偏好性,它习惯性流向权力中心,流向那些抗跌的稀缺优质资产。
钱的总量越多,对既没有权也没有什么资产的人来说,那种稀释基本上等同于洗劫。
而这样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底层的穷人,他们以为发钱是好事,但当他们拿到 1000 块钱现金的时候,原本看好的房子可能同时跳涨 10 万。
只不过,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一方面会感激 ZF 发钱,同时又咒骂富人。
假设总共3个人,穷人有1块钱,中产有10块钱,富人有100块钱。
中产多了10%但贬值不能忽略不计,总体聊胜于无;富人现在有101块钱,但贬值3%,财产不增反减。
这位博主的简介是,北大科技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他的
观点核心问题在哪里?
很明显,
钱本身并不是什么资产,钱背后的购买力,能买到什么东西,那才是资产。
在这位北大博士的简化模型中,把钱等同于资产,认为穷人只有 1 块钱,给穷人再发 1 块钱,穷人的资产就翻番了,就开心了。
穷人开开心心多拿了一块钱,资产涨了一倍,结果回头去买大葱,发现大葱涨了五倍。
(大葱价格,2020年10月份2元/斤,到2021年1月初最高冲上10元/斤。当然,这并不完全是货币问题。)
敢情,穷人就这么好糊弄啊?还是北大博士就这么糊涂?
把现金当成是资产,这位博士真应该看看津巴布韦这张 100 万亿的钞票。
看上去很唬人,实际上呢,津巴布韦人拿着这张钱,连个馒头都买不起都吃不上。
这位博士犯的第二个错误,在于他误以为富人跟穷人一样,资产形式主要是现金。
但我们都知道,现实情况是,富人可以有很多的资产形式,常见的企业、房产、股票,不常见的银行负债、BTC、区块链产品,还有隐形的「权力资产」。
穷人可以对抗通胀的手段十分有限,而富人却有着非常多的可选项。
我们暂且不管造成贫富差距的历史原因,即便是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看未来,印钱发钱依然是对穷人最不友好的慈善方式。
这还不包括制度性福利,给穷人造成的依赖心理,让穷人牢牢占据贫穷的位置,进而失去了向上奋斗的精神问题。
当然,市场上私人自愿的、用自己的钱进行的慈善活动是另外一回事,暂且不论。
一个北大博士、清华副教授都有如此低级的错误认识,可想而知,我们在经济学上的科普是多么的糟糕。
有多少人是抱着高中思政课上介绍的那点政治经济学皮毛来看世界的?前面有读者说高中思政早都不教剩余价值、剥削理论了。
我不信邪,专门买来 4 本高中课本翻了翻,结果就是——怎么可能没有了?怎么可能不教了?(今天延伸阅读第二篇文章)
不教那些经不起逻辑推敲的东西,马云就不至于说句「商业就是最大的公益」就被满屏唾弃,老胡也不至于说对了还翻车。
灌输错误很容易,只需要口号就可以;但纠正错误却很难,需要烧掉不少的脑细胞,需要脱离学校还要继续思考。
科学远未普及,我们仍需努力。这是我给一位读者的签名赠言。
《经济学入门 50 讲》30 天精读训练营招募
通过 30 天的连续直播精读,一起精读我的新书,讲解书中难点和重点,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