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的话题,昨天提到燃气,水,票价上涨,以及有些地方缩编。
有人想知道,那这个影响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PPI。
我们都知道CPI,居民端的消费价格指数,你买终端产品的花费,你买人力服务的花费。
那么PPI就是企业购入原材料的花费,企业购入劳务行为的花费。
跟深陷通胀的美国不同,我们的CPI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我们还希望它能更高些。
CPI如果一直很低,消费者就会把钱存起来,不花了。
这个是通过降息很难解决的,日本曾经零利率,负利率,有提升消费么?没有。
为什么没有?
因为物价完全不涨。
你十年前买一碗拉面多少钱,十年后还多少钱,以至于日本人产生了拉面永远是那个价格的预期。
那他们就更不会急着花钱了。
这次全球的通胀,才把日本从泥淖里拉了出来,因为原材料价格涨了,日本的物价不得不涨,人们发现涨价了,担心钱毛了,于是花花花。
所以你站在居民端消费的角度,物价上涨是坏事;但是站在整个经济的角度,适度上涨是好事。
上涨迫使人们花钱,不上涨人们就会把钱留着,你留着我留着,都留着,企业赚不到钱,就不会招工,于是你没工作,我也没工作。继续向下循环。
反过来,你花钱,我花钱,企业加速生产,招工,大家有钱赚。
更重要的话,昨天我已经说过了。
很多城市以前靠卖地,当卖地收入大幅度缩减,除了裁编精简之外,另一个能做的事情就是涨价。
弥补运营城市的开支不足,
正好这种涨价也是目前的经济需要的。
俗称城市希望的,与经济整体希望的,正好是对得上的。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存款结构问题,2%的人拥有80%的存款,98%的人拥有20%的存款。
即便PPI能够传导到CPI,指望98%的人把消费拉起来,这个本身也是有疑问的。
不是说98%的人不够多,也不是说需求不够大,问题是,他们只有20%的存款,消费潜力明摆着。
说到底,过去实际上是因为那2%的人买房,间接买地,城市有了钱,可以补贴燃气,水,票价,让98%的人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这些资源。
但是如果那2%的人不买房,地卖不掉,只能靠98%的人自己来拉动消费的话。
那20%的存款就显得不够用了。
所以你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从表象上看,PPI传导CPI,拉动消费很合理。
前段时间日本刚操作过,似乎新鲜热辣,可以对照。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不是这样。
日本人的收入很平均,你可以认为有那么点大锅饭的味道,所以他们可以那么拉。
但我们有个2:98的结构横梗在那里,所以这么做能不能拉起来,不是很确定。
那么就有几种可能了。
第一种,要加钱。
给98%的人可劲儿加钱,像零几年时那样,树立一个几年后大家收入都翻番的计划。
经历过当年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一边通胀一边加钱。
但这实际上是有个问题的。
你终端劳务费用加上去,工资是拉起来了,可是出口呢?
这笔费用最后都会反映到你的商品价格上,你的出口价格会上升,从而影响出口销量。
那么做出口生意的这些企业,扛不扛得住呢?扛不住,他们精简员工,岂不是最后还得影响到内部消费市场上来么?
第二种,改变汇率。
你想解决上一个问题,又加薪,又不想传导到出口商品的价格上,那唯一的做法就是改变汇率。
好比你的终端产品以本国货币计价其实已经上涨了30%,但是你的汇率也顺路下调了30%,那么以购买国的货币计价,等于你的出口商品没有涨价,那人家就可以接受了。
但这么做,问题也很麻烦。
主要问题就是战略方向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战略方向是去美元化,是以后尽量少用美元结算,你就最好保持本国汇率的坚挺。
你坚挺人家才会用你的货币结算,如果你顺势下滑,人家也就不敢持你的货币了。
第三种,目光还是得投向那2%。
其实我们经过前面的分析你就知道,那些办法都很难。
最容易的办法还是指望那2%,因为他们有80%的存款。
关键的问题还是得让他们花钱。
让他们花钱无外乎两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