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石小敏
编者按:5月16日,由人文经济学会主办的
《双轨制思想与中国经济改革——张维迎双轨制论文发表35周年研讨会》
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石小敏
教授出席研讨会并发言,下文根据现场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理论界关于双轨制有好几次讨论,评奖上还引起一些纠纷。我还记得当年维迎这篇文章出来的时候,我刚刚从经济日报调到国家体改委,正好他们莫干山会议评审论文给我送了几篇文章,让我帮着看看,其中就有这篇文章,所以我印象很深。
维迎当时有点出名了,他的《为钱正名》闹的风波挺大,但是看到这篇文章,我就知道他的理论功底了。当时高尚全是国家体改委调研组组长,他和六七个人奉命组建体改所,我是其中之一,就把维迎的文章推荐给高尚全。高尚全看了这篇文章也很欣赏他,维迎有《为钱正名》的风波,但是高尚全根本没在乎,维迎拿到硕士学位后顺利进入体改所。
现在纪念它,是跟回顾中国改革经验和改革进程相结合。方才有几个人总结,就是关于新制度的成长,它的路径和规律到底是整体设计的还是自然演化的,从这个角度讲非常有意义。从我们参与中国改革的实际情况来体会,其实最早改革的那代领导人还真是想改,找不着门路,那时候没有成型的经验。
实际上双轨制早就存在于生活当中,包括“三自一包”时期,黑市就跟国家定价的部分就有很大差别。作为实操者的政治家早就遇到了这些问题,但是理论家的好处是把它上升到系统的总结,甚至上升到经济学、社会哲学的层面,这是理论家的功夫。
价格领域的双轨制改革,在改革进展最迅速和顺畅的时代,已经扩展到各个方面。不仅一个产品有两种价格,甚至变成了邓小平讲的“一国两制”,还有“一厂两制”——很多厂子自己撇出一部分搞合资去了。甚至出现了“一家两制”,就是如果男的在体制内,女的最好在体制外,一个保证安全稳定,另一个挣更多的钱。甚至变成“一人两制”,你真有本事的话,星期天你去给民营企业帮忙,或者你白天把单位的工作完成了,下边自己出书、教学等等。
所以实际上双轨制是什么?是性质不同的东西,原来作为敌对的、互相要消灭的、不能见容于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事,我们允许同时存在,它们可以竞争,但是也有合作、有交易——这确实像维迎说的,要靠思想解放,让它们试一试。但是现在改革到了40年,我们反过头来再看,其实有更深的理解。实际上在改革过程中最后经济上所有的表现,都是跟政治体制连的,双轨制的所有根源都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上。
比如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时候,中国经济出现了一种现象,我把它叫做多重二元。有城乡二元,内外二元,还有更深一点的叫垄断和竞争二元,都涉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比如我们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就涉及农村基层的政治改组;我们在城里头搞国企改革试验,关于承包还是利改税,搞了几年厂长负责制了,是企业这个层面;到了80年代中后期,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国家层面,当时国务院已经有措施,各部委的党组只保留两个,大学也准备实行校长负责制。
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是两条腿,如果政治改革这条腿不往前走,甚至往后拖那条经济改革的腿,在这个情况下,还有没有双轨制改革的空间?比如说我们选一个城市,上海或者深圳,把美国那一套拿来试一试,行不行?可能没人会提这样的建议。我觉得双轨制可以引起很多思考,特别是结合现在的问题和困难,可以启发我们很多。
当然我跟维迎也有一点点差别。
他比较强调的是理念。当然我也同意,过去我有一个简单的说法,中国有大道理、中道理、小道理、微道理。理念是大道理。邓小平一个南巡,计划还是市场、姓资社还是姓资,不讲这个,多少人就卖了房子去干企业了。所以理念是大道理,体制是中道理,政策是小道理,技术是微道理。
但是到现在,整个底层几代人换下来,大家普遍接受了一些理念和价值观。这时候,选什么不选什么,考虑的是利益,不是理念。现在一年的土地转让费有12万亿还多,一个垄断银行系统的利润能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0~60%,这就是利益的问题。
腐败不是双轨制造成的。真正的腐败,要双轨都能通吃的人才能做到。你偏到市场这轨就老老实实经营,偏到计划那轨就老老实实当官,只有串通市场和权力的人才能两头跑,比别人跑得畅快,才能拿到最大的利益。现在这种状况,对当官有权的人应该设防火墙,但是你没设,所以大部分人他干事就落网,最后又是选择性地惩处,隐藏着很大的问题。
现在来总结回顾改革,结合很多情况来思考我们的艰难状况,是蛮有意义的。以我的观察,从过去40年改革积累的经验和社会基础来看,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什么。就像邓小平讲的,不改革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