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突发!救人白马去世 ·  6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谢娜、张杰,突传消息! ·  18 小时前  
武汉发布  ·  武汉一区动真格!减负 ·  昨天  
武汉发布  ·  武汉一区动真格!减负 ·  昨天  
湖北经视  ·  遗体发现!已失踪近一个月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从近日学者非正常死亡事件,看中国一个“精神大裂谷”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 2024-05-15 06:30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这两天,南京某高校一位年轻学者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了较大的关注。

从学者的简历看,履历光鲜,当初也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入高校的,如今骤然离世,而且是以自杀结束生命,引起了各方的较大反应。

从社会关注和学校回复的重点看,主要是围绕什么原因导致了压力和死亡。一方是为了找到把柄以追责,一方是为了脱责而辩护。至于年轻学者的死亡和生命本身,反倒成了第二位的事情。

近年来,高校类似舆情频发,一些年轻学者成为事件的主角,甚至产生悲剧,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这背后是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传统理想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一、“非升即走”引发热议背后: 中国人的理想尽头传来了破裂声
最近这起学者的悲剧,使得人们再次关注“非升即走”这个做法,即便它不一定就是本次事件的元凶。

很多高校推行的“非升即走”,本来是仅限于学术圈的事情,是学者群体才关注的事情,但是近年来接连由此引发悲剧事件,这个制度也出圈了。

影响较大的案件,是 2021 6 7 日下午,姜某杀害了其就职的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被认为是“非升即走”的科研、人情、尊严等综合压力带来的极端事件之一。事件产生了国际影响,引起了网络激烈讨论。这个制度在网民心目中,慢慢带上了某种学术剥削或者不合理学术制度的灰色色彩。

人们发现,那些困于“非升即走”制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获得了博士文凭,其中不少都有留学经历,获得了国际名牌大学的高学历,学成归来。但是未料到学术圈已经成为学术江湖,并且险阻重重。

社会大众如此关注这样一群和自己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源于后者本来是成功人生的样板,是大家曾经的理想的终点,是想象力的尽头,是大家努力想活成的那个样子。

但是人们从这些焦虑的、乃至行走在悬崖边的博士们的身上,看到了理想破灭的影子,听到了理想尽头传来的破裂声。是从未来时空传过来的呼救声。

中国社会的家长和年轻的学子们,多年来最大的理想,不过就是考上一个理想大学,如果有余力,那就再继续深造、留学,读个博士,回来报效国家。至于毕业之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从未考虑过的问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考上大学就是最高目标。有了大学文凭,就有了行走社会的底气,人生自然就会处于慢慢爬升的势头。整个社会对于升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支持系统,如同支持火箭发射升空的能量系统,一旦把火箭发射到预想的高度,比如大学或者考到博士,这个能量支持系统就自动脱落了。社会和家长所能想到的最远处,不过就是大学校门,或者一个亮闪闪的博士帽。至于之后的场景,整个社会都看不到,也不想去想象。 最重要的事情反倒不考虑,这构成了无数人生的隐患。

而博士群体,尤其是海外留学、获得博士文凭的年轻学者,更是站在中国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群体,是中国社会的精神贵族群体。但是随着“非升即走”慢慢成为一个现实,人们发现,原来人们希望活成那个样子的一群人,并没有走上人生巅峰,而是陷入了严重焦虑。

这背后理想的破灭,是社会关注“非升即走”事件的一个心理根源。

二、今天中国社会一个巨大的精神裂谷

在疫情中的 2022 年,中国大学毕业生首次超过了 1000 万,就业市场迎来了最拥堵的高学历人群。人们开始恍然大悟,原来大学和理想人生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非升即走”制度,也让人们猛然发现,原来中国已经出现了博士过剩的现象。 2022 年的统计表明,中国的博士招生人数突破 13 万大关,在读博士人数达到 55.61 万。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博士作为最高学历,却走入了一个越来越窄的胡同。人们曾经将继续深造获得更高文凭,当做高尚的成功人生的敲门砖,拿到更高学位,乃至博士或者博士后,就能敲开人生的圣殿。为此他们一路苦读,读到教育所能提供的最高学位,却突然发现,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便是最高的学位,也不能保证他们能较好地过完这一生。

那些小镇做题家出身的 60 后、 70 后的人们,文凭确保了他们改变命运,绝大多数成功跨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种成功的人生经历,让他们笃信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为此他们花费巨资购买学区房,只为了下一代也获得更好的教育,来传承他们作为进城的第一代获得的财富、声誉和社会地位。

高考和文凭已经让 60 后、 70 后获得成功,但是 80 后、 90 后的年轻一代,却需要面对一个发生了剧烈变化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代价却需要由他们来承受。

这种社会变迁,就是在人生理想和现实社会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一路苦读获得较高文凭的中产二代,或者刚刚从农村和小镇来到城市的毕业生们,不得不面对拿着高文凭依然难就业,或者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这也导致今天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精神裂谷,一个信仰的断裂带。 无数信仰文凭的人们,不得不面对文凭大幅度贬值的现实,这是他们以前从未想到、也很难接受的现实。

这也将逼迫中国进行一个社会观念的急剧转型。即便高考依然将是垂直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但普通出身的人们在接下来不得不调整观念,改变文凭信仰,并且重新思考人生努力的方向,以及获得成功的更多路径。

这将带来群体的精神痛苦。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里,一直刻着“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满朝紫衣贵,都是读书人”,高考带来几代人的成功更是近在眼前的事实,人们为了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不假思索地在读书上投入重金,押上全部人生希望。但是今天,文凭似乎走到了理想的尽头。

这种痛苦,还表现在年轻学子需要重新审视社会职业的分层。人们不得不面对那些并未获得文凭的人们,通过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电商、直播等方式,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这种时代的技术机遇,如同改革开放前后的高考文凭,带来了巨大的红利。放在以前,没有文凭的人生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今天,没有文凭的人们却走出了一条新路,并且过得更好。再反观文凭和科研的内卷,高学历人群内心是无法平静的。

三、年轻学子如何实现人生的突围?

我在前文《 一个看中国问题的角度:文凭贬值和社会进步 》提出,文凭内卷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内爆”,就是文凭严重贬值,如同通货膨胀之后,货币含金量已经大幅度降低,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将出现溢出效应,人们将不再卷文凭,或者离开教育领域,进入其它领域。这是个正常的现象,也将惠及其它领域。

对于已经进入科研领域的学子来说,眼下面对的科研环境是极为严苛的。已经有统计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和能够刊登论文的刊物之间,存在一个极不合理的比例,如果要排队,几乎遥遥无期。再看“非升即走”需要的课题申请情况看,如此之多的博士,要去争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课题,也是杯水车薪。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是无解的僵局。

再从学术理想的角度说,一些高校课题本身和科研水平并不成正比,课题本身仅仅是为了满足高校的指标要求,学术本身反倒成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再看一些高校的文科课题,几乎“张嘴看见喉咙”,并无多少学术含金量。这意味着年轻学子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可能到退休之年,会产生人生虚无之感。

我能给年轻学子的有效建议,就是尽快拥抱新媒体。 通过新媒体打开另外一扇人生的窗户。它不一定给你带来巨大的成功,但是你用你的专业知识,会吸引具有相同价值观或者专业见解的人群,你们彼此交流,会有一种价值感和获得感,也不排除通过新媒体,获得另外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它起码在你枯燥而令人焦虑的学术生涯之外,重辟一条人生之路。互联网让人类首次能够同时拥有两次人生的机遇,那就是线下一次,线上一次。此路不通,彼路或可通。无数网红,线下人生一败涂地,却在线上重获新生。但是前提,获得文凭的年轻学者需要改变观念,积极拥抱互联网,以多元的思路,开辟多元的人生。这种思维,或许是一个人生突围的契机。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5.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6. 如何看待当下“爱国营销”事件?谈谈“稻草人”现象

  7.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8.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9.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10.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