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上有不少呼吁军训改革的发言,很多人建议军训不要再搞什么花架子,应该仿效国外的童子军,以实用性的技能训练为主,让原始和低级的训练变得有意义。
今年,北大也将消防逃生加入到军训的内容中。霍老爷想说,童子军操练我们曾经有过,而且一度还很风靡。军训改良根本就用不着创新,半个世纪前的史料都明明白白写着呢。
皮克斯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中为了搜罗一枚“尊老”奖章赖在倔老头家不走的童子军小胖子令人开怀不已。
时光倒退70年,中国的大中小学生对童子军这个遍及2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性组织并不陌生。
1907 年,一个名叫罗伯特 ·贝登堡的英国陆军中将利用自己的军旅经验,召集男孩子们参加野营训练,学习侦察、追踪、探险、救护等技能。该项目最终发展成为史无前例的非营利性组织——童子军(Scouts)。
童子军不是一个军队,更不是一种为得到表面成绩的表面文章,而是通过游戏培养少年儿童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品格、独立的能力,从而体验生活的幸福。其座右铭是:日行一善,服务他人。
短短几年后,童子军传入中国,多间思想开明的大、中学成立了童子军协会,以燕京大学组织的活动最为丰富。
1930年,第一次全国童子军总检阅和大露营在南京举行。参加这次集会的有121个团,3000多名名童子 军。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戴上童子军的圆形礼帽,进行检阅。
据统计,当时参加童子军的人数已达20余万。当时,中华童子军入会前要对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发誓:
“励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教训,随时随地扶助他人,以建设三民主义之国家, 而臻世界于大同。”
誓词立意深远,掷地有声,比如今军训“艰苦奋斗,刻苦耐劳”那一套高明多了。
科学家高士其先生(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语文还有没有《我的旅行》这篇课文了?)20年代在清华读书时,正逢清华童子军运动勃兴。
在校间,高士其一年四季都住在自己搭建的帐篷,手提煤油灯,身睡木板床,迎着寒风,乐此不疲。堪称童子军发烧友。
高士其回忆:
在童子军训练中,我学会了结36种绳,医药卫生救护护理等常识,以及各种科技知识和生活技能,如烧饭、做菜、点火、缝补衣服、骑马、骑车、搭帐篷、挖地沟宿营、人工呼吸、救溺水和煤气中毒者。我还学会了看北极星、辨别风向、绘制海淀区地形图、建造鸟屋等。清华童子军还有一个军乐队,我是打洋鼓的,我也学会了看五线谱。
去年,霍老爷去美国出差时拜访旧友。他10岁的儿子是一名中级童子军——“小狼”,小伙子刚同小伙伴搭建了一个可供轮椅使用的木头斜坡,得到了一枚“服务社区”勋章。
以中国如今的实力而言,训练学生预备役是件很扯的事情。强调集体与服从的年月早就过去了,社会理应是多元的、富有活力的。与其将荒谬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让18岁的成年人把被子折成豆腐块换学分,不如回归教育的本质——奉献精神与独立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