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于年龄,不困于改变,潇洒无畏过一生。
——《女子力图鉴》
身为一个女孩,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女孩就要有个女孩的样子”。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坐着不要抖腿,吃饭不发吧唧嘴……我以为做到了这些就能被社会所接受,可我偏偏是那种不漂亮并且学习成绩不好的女生。
在学生时代,成绩中等,长相中等的女生往往行走在被忽视边缘,有时被同学戏弄、欺负不敢告诉父母以及老师,因为他们往往会反问你:
同学不会因为你的沉默而心生怜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你就是一个软柿子,随意捏扁搓圆,更加肆无忌惮。我也以为我就是一个软蛋,浑浑噩噩度日,直到这件事情的发生。
过生日的时候父母送了一只镀金的钢笔,非常精致,我视若珍宝。在教室使用的时候被眼尖的同学一把抢过去“你也配用这种笔?”,我心里一紧准备去夺,几个平时欺负我的同学立刻围上来嘲笑我:
“就你这成绩也用不了这种笔。”
“哈哈哈哈,也不看看自己的样子。”
我一改之前逆来顺受的孬样,猛地抓住抢我钢笔的同学狠狠的盯住他,铿锵有力的说到:
不知是凶狠的眼神起了作用还是恰好响起的上课铃帮我解了围,那位同学明显一愣,随即递回了钢笔:
自从那次反抗后,我对同学的恶意不再置若罔闻,会迅速给出强硬的回应。调皮的同学渐渐不再拿我开玩笑,正如《女子力图鉴》里说:
人生无非就3万多天,有的人小心翼翼的绕开荆棘,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有的人却披荆斩棘,在惊涛骇浪中拼搏。并不是说安稳度日有什么不好,但选择安逸的人生就体会不了暴风风雨后彩虹的壮美。
《哈利·波特》风靡一时,身边的哈粉们疯狂的迷恋那个戴着眼镜,额上有一道闪电刀疤的魔法王子,而这本书的作者“罗琳”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有谁能够想象这个誉满全球,名利双收的女性曾经也受尽磨难?
当年的罗琳出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重男轻女的父母轻视她,性格孤僻、相貌平平也无法获得同学的欢迎。罗琳整个少女时期都不快乐,只能在阅读和文字中寻求安慰。与丈夫相遇后的罗琳并没有在婚姻中得到温暖,在女儿出生没多久,就被丈夫赶出家门,每个月靠着微薄的救济金生活。
家里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儿,没有经济来源,连房租都是朋友帮忙垫付的。生活奔波的疲惫并没有让罗琳退缩,她决定无论有多困难,都会把心中的魔法世界写下去。小说断断续续写了四五年,过程及其艰辛。
1997年6月,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推出,后被美国的出版社相中,高价买进版权,结果受到了热捧。最终《哈利·波特》系列被翻译成65种语言,改编成电影、戏剧等周边不断问世,罗琳也成为了魔法世界的皇后。
这是一个典型的“屌丝”逆袭案例,罗琳在最低谷的时期也自嘲自己是“我所见过最失败的人”。可就是这个曾经的“失败者”,如今却走在人生的巅峰。
香奈儿的产品几乎是多有女人追逐的梦想。
可可·香奈儿也被誉为时尚的宠儿,可这个宠儿原本只是一个非常卑微的裁缝,究竟是什么创造了她奇迹的一生?
她从小生活在修道院,她认为修道院中的生活压力、苦涩且乏味,她想离开这里,去寻找生活的绚丽。要知道,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在修道院长大的女孩都有勇气离开,因为离开了修女们的庇佑,就意味着危险。
18岁的她选择了向命运做抗争,毅然离开了修道院,雄心壮志的她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店员,辞去了修女们帮助安排的针织品店员的工作,转身在穆隆的圆亭咖啡厅登台。可可·香奈儿在这里碰到了年轻、帅气的艾提安,跻身法国的上流社会。
贫穷限制的想象在这里得到了释放,在这五光十色的炫彩夺目中,她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引人注目,必须与众不同”。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她不顾这个男人的坚决反对,毅然离开来到巴黎开创她的女业。
就像她常说一句话“时尚易逝,而风格永存”。她知道女人们以及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去掉了帽子上的羽毛,去掉了衣服上累赘的蕾丝花边,脱掉了如枷锁一般的胸衣,把女人们从长裙和紧身胸衣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追逐时尚者永远只能跟风,只有勇于创新的人才能开创新的时尚。香奈儿引领的不仅是时尚潮流的变革,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这是她持续了一生的盛大冒险。
现在每个人都在叫嚣着男女平等,可遇到困难的时候,习惯退缩者又会自嘲的来上一句“算了,谁让我是女生呢”。
可我不认命,在遇到霸凌时,勇敢的发声捍卫自己的权益;罗琳在人生低谷期,依然坚持自己的小说梦;香奈儿几次闯出舒适圈,用自己的一生抒写勇敢拼搏的奇迹。
古今中外的经典女性案例比比皆是,女性不是只有相夫教子的权利,她们同样在起跑线上奔跑,努力在格斗场中厮杀:
玛丽莲·梦露 —— 美颜到不可方物,在浓妆艳抹下,她只是一个渴望得到世界的小女孩;
简·奥斯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