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政务信息、旅游宣传、旅游咨询
51好读  ›  专栏  ›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人民日报】甘肃:乡村旅游 助推脱贫攻坚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公众号  ·  · 2018-08-08 19:12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甘肃乡村旅游,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要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甘肃省旅游产业中活跃的业态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旅游扶贫见效快、参与面广、经营成本小、返贫率低,是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和重要支撑。

  一、乡村旅游让村民富起来

  “我们村是庆城县的城郊村,以前这里的人大都居住在河边、山坡,且都以窑洞为主,汽车开不上去,下雨天窑洞房还掉土,生活条件艰苦的不得了。”今年54岁的甘肃庆阳庆城县药王洞村村民李岁月坐在自己开的小饭馆里回忆起了以前的场景。

  药王洞村位于庆城县东侧,下辖8个自然村495户1926口人,柔远河流经村内,是一个山、川、塬兼有的村子,虽然就在县城旁边,但是始终发展不起来。

甘南风光

  据李岁月介绍,他的小吃店年营业额能达到20余万元,现在他的小吃店除了他们一家三口之外,还招聘了两位服务员,其中一位服务还是他们村的贫困户,每月能从店里拿到2600元的工资。“咱生活条件好了也得伸手帮贫困户一把,大家日子都过好了才算幸福。”他说。

  据了解,庆州古城·药王洞民俗文化村采用“开放+免费+体验”的运营发展模式,把农民作为景区经营的主体,使农民华丽转身为经营的老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为了吸引农民从事旅游商业经营,在庆州古城·药王洞民俗文化村的小吃经营户全部是景区无偿提供的店铺,经营户只需要交纳自己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水、电、卫生费用。按照“一店一品”的原则对经营户所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每个店铺都是独一无二的经营品种,且在当地具有一定美誉,以此保证了民俗文化村经营项目的高起点、高品质。

  近年来,药王洞养生小镇景区周边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农家乐、服务业,实现转移就业和二次增收,户均年收入逾5万元,已培育出3名“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带头人”、2家“中国乡村旅游品牌农家乐”。乡村旅游助农增收,实现致富。

  二、乡村旅游让村民享有更多福利

  蝴蝶客栈、豌豆山客栈……在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七彩丹霞景区周边,一家家客栈让村民迈上了致富路。

  今年48岁的村民梁兴德是驿旅阳光宾馆老板,他家的宾馆有27间房屋,去年8月底投入运营。

  “我家有四口人,家里有30亩地,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加上养羊,收入也就够家里的开销。由于老人年纪大了,现在宾馆雇了两名工人,在旅游旺季,宾馆几乎每天都住满游客,生意非常火爆。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每年能分红、能领补助……现在日子很幸福。”梁兴德说。

  “这几年,随着张掖丹霞知名度的提高,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村里的变化特别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住进新村,不光环境好,还不用生炉子、烧炕,现在是越来越方便了。”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安晓芳乐呵呵地说。

张掖七彩丹霞旁的南台村

  近年来,该村依托丹霞旅游资源优势,注册成立丹霞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群众发展以餐饮住宿、旅游观光、农副产品销售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动员193户农户众筹入股修建河西民俗文化旅游村,吸引全村118户农户入社从事旅游产业开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腰包。

  近年来,南台村将景区内属于村集体的820亩土地入股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用于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改变了过去仅靠农业生产收入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实现了村庄变景区、农舍变旅馆、村民变导游,让群众享有了更多红利。

  三、乡村旅游挖掘自身文化,更具“乡土气”

  走进甘肃省白银市顾家善村,房前屋后都被鲜花簇拥着,小桥、流水、青砖、蓝瓦,树茂花香的“花村”顾家善村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让美丽的顾家善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2017年10月,原来做货车司机的村民曾发财回到了他从小成长的山村,开了一家名叫“曾家大院”的农家乐,数十张桌子,几张床位,白银酸懒肉、农家菜、土鸡、鱼……菜单上的当地特色美食不胜枚举。“旅游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接待200多号人,平均算下来月营业额能有一万多元,比起以前跑货车,现在既安全又能挣钱。”

顾家善村

  近年来,顾家善村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突出旅游、花卉两大主导产业,切实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注重挖掘顾家善村的文化、特色,在农家乐、渔家乐、各种采摘游、节庆游的基础上,加入了乡土文化的学习、体验,突出了以乡村田园景观和村落印象为核心的旅游吸引力。

  此外,顾家善村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村级“陇原巧手馆”,销售刺绣、荷包、剪纸、草编等巧手产品。同时,购置旅游观光车6台,设计花村·顾家善赏花休闲经典旅游观光线路。在竹园打造休闲旅游蒙古包,让游客体验异域风情;通过资产发展的方式,打造特色休闲“三润园”农家乐;积极搭建对接平台,持续选派种植能手去宁夏、临洮、天水等花卉基地参加学习交流,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规划流转土地300—500亩,成立了村集体花卉合作社,以农民土地入股、订单式种植、电商平台销售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建设“齐步走”。

  接下来,顾家善村将进一步提升休闲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庭院休闲观光旅游知名品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消费。

  截止2017年底,甘肃省有18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其中118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纳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共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45万户、34.5万人。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7036万人次,同比增长31%;实现总收入127.5亿元,同比增长37.6%,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18万人,有1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今年1-5月,甘肃省乡村旅游人数预计达到23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40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35%以上。乡村旅游受到贫困群众前所未有的认知,得到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

  近年来,甘肃省旅发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把旅游扶贫作为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来全力落实,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用强化政策集成,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创新扶贫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开发;营造发展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富民增收;加强扶贫培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五大举措,扎实推进了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两州一县”旅游扶贫工作,不断提升旅游扶贫成效,打造出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

  经过3年努力,甘肃省希望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其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扶持3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牧)家乐4000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8.5万户贫困户、2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让农民真正实现了从“根”上富起来。(转载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