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
火了。
图源:
微博截图
大家发现,原本已经看腻了的语文课本封面,在现实中原来如此壮观,如此令人震撼。
当美景遇上语文课本封面,适配度满分!
人教版高中必修语文课本封面
也由此衍生出网友的一系列“P图行动”,把美景放到课本封面上,丝毫不违和。
回到现实,在有人还在惊叹“居然真有家长带娃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时候,
早有人和孩子一起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把书页上扁平的凝固画卷变成现实。
来到位于广东的天马河,看一看巴金笔下
“鸟的天堂”
:
那棵
“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
的大榕树如今还伫立在那里,早晨或傍晚去便会遇到壮观的景象,真就如巴金老先生说的,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
如果碰上刚下完雨,还能看到小鸟站在枝头抖水晒太阳的有趣场景。
从戈壁滩的炎暑进入雪山的清凉,看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
在饮马溪边看清澈见底的水流,接收一缕鱼群磷光的反射。
孩子惊呼:比课本还美!
真正来到课本里的场景中,脚踏上实地,孩子才会有具体的感知,这是视频与图片永远无法取代的。而真实场景里的触动越大,记忆也会越深刻,运用起来也会更自如。
可是有时候,
仅仅在物理层面的“到”一个地方,是不够的。
知乎上有一个8000多人关注、300多万次浏览的问题:
明明经常带孩子旅游长见识,为什么发现孩子的格局还是打不开,像没见过世面?
高赞回答:
所谓的格局视野的关键是知识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
比起漫无目的地猴子看星星,不如认真学习和思考,弄清楚科学原理和历史规律,带着知识和逻辑再去实地探查走访,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的确,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打卡式观光,孩子可能只记得那天的行程有多赶、太阳有多晒、累了半天终于吃上一口的汉堡有多好吃了。
而带孩子去旅行的目的,是想让他们拥有宽广的视野、融会贯通的能力。
去四川旅行,没有背景知识储备时,孩子看到的“蜀道”:
“蜀道”并不是特指某条路,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地区的道路都可以叫“蜀道” |
图源:
视觉中国
从
地理
上看,四川中间是一块
盆地
,周围都是山,要通过山区通过峡谷出入,十分艰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
栈道
,所以李白惊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特殊的地理情况也影响到了
历史
。
正是蜀道的“难”,造成了易守难攻的局面。因此,通蜀的道路就成了关中统治者们撤离的道路。唐代时关中一乱,皇帝就往四川跑,唐玄宗和唐僖宗,便在
安史之乱
和黄巢起义中各自逃亡过四川。
文学
自然也被勾连起来。李白“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描写自然不费力就能领悟到,而了解到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中的荔枝其实也是通过蜀道运出后,孩子更能明白诗句背后饱含的血泪。
有足够知识量储备的情况下,孩子一边走便能一边学,知识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领悟也会愈发深刻。
这种能力,正是现在许多孩子缺失的“人文素养”。
然而,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按照学科分类的,很少能有把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课程。自己带着孩子找资料,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不说,资料的准确度、融会贯通的专业度,对大人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深知家长们的难处,三联中读延请三位著名的高校学者,从历史、语文、地理出发,
共同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个特别课程——
《给孩子的人文通识课100讲》
。
通
过
100讲大体量课程
,配合
密集知识点的趣味讲解
,帮助孩子打通学科间的壁垒,为无障碍“跟着课本去旅行”做好准备!
无论是课本上学到相关知识想要做拓展学习,还是准备为旅行选取一个合适的目的地,亦或是旅行途中想要了解知识点,都可以带着孩子打开课程,来一场全方位的游学。
下面,不妨听我细说:
为什么推荐孩子和家长听听这门课——
主讲人值得信赖
是权威学者,更是
孩子的父亲
我们请到了三位颇具分量的主讲人: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杨早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侯会
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耿朔
他们不但是权威的学者,而且是中读最受家长和孩子欢迎的人气老师。
这三位老师的课火爆到什么程度呢?不但课程播放量高达530万,还
有不少家长告诉我们,孩子听了他们讲的课,不只愿意听,还要追着听:
“孩子听了一遍不够,还要听第二遍。不仅父母喜欢和孩子一起听,爷爷也每次跟着一起边听边点头。”
为什么这三位老师会受到孩子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因为他们不只是老师,他们更重要的身份是父亲。
他们课堂上的第一位听众,就是自己的孩子。
在养育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们知道怎么蹲下来跟孩子交流,如何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并了解怎样在适当的时候抛出一个思辨性很强的问题,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
正如侯会老师所说,
“给孩子授课,如同跟孩子说话一样,要弯下腰去,平视着孩子的眼睛,尽量讲他们听得懂的字眼儿,慢慢地讲。”
因此,
在这门课中,他们依然会延续备受好评的讲课风格
,既会讲得轻松有趣,让孩子特别有代入感。
也会适当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为孩子引领方向,让孩子看得更远。
有了这三位良师保驾护航,孩子们一定会学有所得。
一堂成长必修课
让孩子素养和成绩飞速提升
如果想提高孩子的成绩和文化底蕴,那么这堂课也不能错过。
我们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打磨。
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中小学课程标准制定,覆盖了考试会涉及到的重要考点。
比如
历史章节选取的是影响中国的26个历史大事件
。杨早老师会按照时间顺序,从秦并天下一直讲到辛亥革命。帮助孩子建立起系统、连贯的历史思维体系。
语文则筛选出了“新课标”必读的31部中外经典文学作品
,其中也包含了中考必考的四大名著、《论语》《史记》等文学经典。既能满足课内外要求的阅读量,也有利于孩子阅读理解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地理部分更是涵盖了重要的地理坐标、运河古道。
耿朔老师会沿着主导中国地势走向的大动脉“边走边讲”,风景古迹、地形地势、历史背景一网打尽。让孩子在读万卷书时,也能行万里路。
除了提高成绩,
这门课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
所以
每位主讲人在讲解时,都不拘泥于本学科范畴,而是会打破壁垒,进行跨学科讲述。
比如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孩子也能听到文学典故,在学习地理的时候还能听到历史故事、诗词赏析……
整个课程听下来,孩子不但能建立全科思维,还能主动拓展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