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不是
◎来源 | 川渝横贯线(rmsj141117)已获授权
上月,据重庆日报消息,成都市原市委书记唐良智调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虽然官方资料并未公布唐任职重庆后具体管辖范围,但据唐在科创领域的成绩,“川渝横贯线”在《成都书记唐良智来渝有何深意?》一文中,判断其仍将在此领域,为重庆拉练一把。
不出意料,唐良智到重庆近一月时间里,这位颇受关注的“明星”官员所到之处,确实多和科创相关:4月24日,唐良智前往重庆两江新区,实地调研了几家科技型企业。
紧接着,4月26日,唐的调研地点转战至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电子显微镜中心。一个是重庆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一个是重庆最高学府的科创孵化地。
两个地点一先一后,相隔一天,至少释放出两个信号:
一、唐良智这位曾被誉为“创新创业市长”的明星官员,重拳依旧在此,并将凭借其在武汉成都创新创业方面的丰富履历输出经验值;
二、唐深知本土教育孵化与科创落地间形成闭环的重要性,其曾任职市长的武汉、任职市委书记的成都,都是教育大市,而大学除了给城市输送人才外,还提供很多可以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如专利一项上,据公开数据,2016年,武汉专利申请量4.5万件,成都3.9万件,重庆5.9万件,但要换算到每万人专利申请量上,武汉约是重庆的2.1倍,成都约是重庆的1.4倍。
而专利申请的来源,主要是企业和大学,企业又主要依靠大学输送来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大学都是强有力的后盾。
比如2016年,四川大学为成都斩获一项中国专利奖金奖,系成都连续3年来首次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
因此,唐良智在重庆大学说了这两句话:大学的品质决定城市的品位,大学的水平决定城市的高度。
类似的话,曾任武汉市市委书记现任云南省省长的阮成发,曾任深圳市市委书记现任广东省省长的马兴瑞也说过。
什么意思呢?川渝横贯线理解以为,社会发展至今,大学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中的一环,也早已远远超出诞生之初城市职能部门之一的角色定位,而是要拉出一个新高度,从带动城市发展的角度去衡量。
而这一点,恰是重庆在大城市综合实力比拼中较弱的一项,尤其在重庆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今天。
如果说大学决定城市的高度,那么,从985大学和211大学拥有量的数据来看,国内最高的十大城市排名应该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长沙、广州、哈尔滨、合肥。前十名重庆未能列入。
再据最新数据,2017年4月25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其中“中国城市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重庆在此方面竞争力偏低,且在前16位的城市中,重庆是唯一没有大学上榜“中国一流大学”的城市。
当然,在大学实力的攀升上,远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投入大、周期长,重庆在拉升大学实力的同时,其实可以学一学深圳的“引智”策略,深圳在教育上的短板比重庆要差远了,根据2015年深圳市统计公报,深圳高校数量为12所,在校生约9.01万人,比重庆的65所高校和逾90万在校生差了几倍乃至十倍。
但深圳采取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疯狂合作,比如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目前深圳设立了3个研究中心;又比如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开设了信息科学、现金制造等高度匹配深圳产业发展的学科。
最近几年来,深圳在“引智”方面做得极为成功,北大2015年“留深率”首次排名第一并超过北京,清华和哈工大“留深率”也逐年提高甚至达到历年最高。
重庆,以当前的发展水平来看,自然拼不过深圳的吸引力,但深圳疯狂“引智”的方式和理念是值得一学的,成都和武汉便已然如此,各自量身打造吸引人才的口号:
成都,推崇包容性很强的“蓉漂”概念,希望聚各方人才来蓉(成都简称);武汉,依靠其丰富的高校资源,推出“楚才回家”概念。
无一不在抢夺人才。
创业创新领域,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场人才战争。
阿里、腾讯总部均不在北京,但都选择在北京重军驻扎;万达等一些名企,原总部也不在北京,但后来选择迁移至北京或在北京设立双总部,其中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便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抢夺北京的人才资源。
唐良智在成都任职期间曾发表署名文章,论述城市的品位与大学的层次,唐讲到,成都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首先要有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支撑和保障,而四川大学等高校与此不可分割。
如今,唐良智来到相邻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面对教育上的相对短板,提出两个“决定”自在情理之中。
重庆未来的城市高度,必然离不开大学的贡献,但是,如川渝横贯线文中所述,单寄于此,于现下发展并非最直接有效,推动大学实力爬升的同时,在“引智”上下些功夫,可能是重庆当下发展最为迫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