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明朝皇帝微信群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国家人文历史新刊推荐 | 卡斯特罗:革命的图腾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6-12-13 17:16

正文

 


古巴,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从被发现时开始,就不由自主地成为各方博弈的场所。西班牙在1898年撤离古巴,1902年美国也随后撤出,但古巴内部的起义和外国的干涉丝毫没有减少。当1950年,“富二代”菲德尔·卡斯特罗从哈瓦那大学毕业,还是“一个政治上的文盲”之时,就已经卷入了政治的漩涡并一步步走上革命之路。


卡斯特罗:革命的图腾

文 | 国历编辑部



出身优裕,为什么最终会走上革命的道路,卡斯特罗认为,这与自己“是地主的儿子,而不是孙子”有很大关系。“地主的儿子”能够接触到很多的穷人,“地主的孙子”则不然。1953年7月26日袭击蒙卡塔兵营成为卡斯特罗革命生涯的一次标志性行动。起义者用不到200人的规模准备对抗1400名驻扎在坚固堡垒里装备精良的士兵。事实上,当大多数起义人员从哈瓦那搭乘公交、火车赶到圣地亚哥的时候,只有6个人明白是要发动起义,其余大多数人都被蒙在鼓里,甚至还有人以为是要来参加当地的狂欢节!


有人认为古巴革命原因就是在于卡斯特罗本人的权力欲,而这也正是巴蒂斯塔的想法,卡斯特罗毫不领情地拒绝了他的种种许诺引诱。像巴蒂斯塔之流这种人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革命者是收买不了的。他们更不能理解,革命从来不是一两个人就能煽动起来,恰恰正是因为巴蒂斯塔光鲜统治背后的腐朽和黑暗,才会产生推翻这个政权的革命,而不是反过来。


1956年,卡斯特罗少校再次重返古巴,开始在马埃斯特腊山区打游击。正是在这片山区和这里的人民之中,卡斯特罗得到最需要的支持。1958年5月,巴蒂斯塔总算认识到卡斯特罗才是真正威胁,动用了17个营1.5万人,还有坦克、飞机和重炮发动“围剿”。6月29日,300名游击队彻底击溃了政府军的一个营,随后政府军简直就是惊慌失措地溃败了下来,这场声势浩大的夏季攻势就在谈笑间灰飞烟灭了。1959年1月8日这天犹如盛大的节日,卡斯特罗带领游击队员、坦克和吉普车,进入了万人空巷哈瓦那。


对生性乐观浪漫,行事热情奔放的古巴人来说,他们对一名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切”或“马蒂”的期盼,其实远胜过对那些高瞻远瞩的大政治家的渴望;而他们对社会公正和正义的爱好,也超过他们对奢华物质生活或任何人间天堂的企求。或许正因如此,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那种宛如行为艺术的游击战革命,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创下奇迹,他们那种充满理想主义的社会改革,也才能在这里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那些北方的洋基佬屡屡失败的根源也正在于此:他们从未真正懂得这片土地和上面的人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卡斯特罗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演出一幕幕“我就是喜欢看你讨厌我又奈何不得”的好戏。


 而对于古巴这种小国来说,无论是谁上台都会面临一个巨大挑战,那就是如何处理和北方那个超级大国的关系问题。这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技术活。不管卡斯特罗在古巴导弹危机事后发出了多少愤怒的咆哮,指责苏联出卖了自己,但事实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古巴不仅成为全世界斗争的焦点,反美的最前哨,还成功地将苏联卷了进来,让这个超级大国替自己的安全背书。通过挑逗两个大国的博弈,最终卡斯特罗还是获得自己的最想要的东西:古巴国家安全的保证,一个能确保他在整个冷战时期和平的保证。另一方面,为了安抚和补偿愤怒的拉美同志,苏联每年都心怀愧疚地向他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无论怎么看,在冷战的“国际棋局”上,作为一个拉美国家的领导人,谁也不能比这下得更好了。


冷战后,当苏东各国纷纷倒下时,古巴作为接受苏联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却没有成为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之一。卡斯特罗以其一贯风格在群众大会上喊出富有激情的口号“社会主义,或者死亡!”他明确提出“稳定第一,改革第二”的纲领,宣布国家进人“和平时期特殊阶段”,并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应对困难时期。总体上,古巴经济至今还未恢复到苏东剧变前的历史最高值,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但安然度过了苏东剧变的冲击。


风水轮流转,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拉美掀起一股“左翼风暴”,各国左翼政党纷纷赢得竞选。冷战后与过去完成切割的卡斯特罗也在左翼心目中摇身一变,从过去那个一度声名狼藉的拉美小斯大林,转而成为左翼先知和旗手。


本期还有

 

爱猫者说

 

 “猫是唯一最终把人类驯服的动物。”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的笃定金句一抛出,一时竟也无从反驳。为什么猫能征服众人的心?作家萧伯纳直言,“只有懂猫,一个人才算得上是文明人。”

   

620万年前,家猫谱系终于现身,比豹属的大猫整整晚出现了400万年,从这个角度上说,猫咪反倒是应该拜老虎叫师傅。不幸的是,“恐怖直立猿”在全新世里的急速崛起重创了野生猫科动物,在人类统治的地球,目前37个现存猫科物种中有36个已经被列为濒危和稀有对象。唯一的例外,是正在欣欣向荣的——家猫。今天全球约有6亿只家猫(超过家犬)。


猫也是唯一的 “半驯化动物”。家猫并不像其他家畜那样过分地依赖人类生存和共命运。古埃及是已知家猫最早的驯化地区。古代埃及人不但养猫,还将猫奉若神明(月亮女神巴斯特)。埃及国王颁布了偷猫处斩的法令,晓谕民间严加看护,凡丢失猫的人也要严惩。还建立了一系列保护猫的专门机构,在地中海沿岸港口部署侦探,搜集希腊人盗猫的情报,以致在长达好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未让一只猫埃及偷运出去。猫的形象也遍布在埃及的艺术作品中,公元前2000年,埃及艺术品中便开始出现家猫的身影。


罗马帝国时期,猫从中东传到了整个欧洲,并在那里与森林野猫杂交,许多品种的家猫就是由此开始出现的。大约从12世纪开始,人们逐渐将猫和魔鬼联系起来。仇猫运动和“中世纪复兴”几乎同步。天主教深信这个世界处于天界与魔界的激烈战斗之中,到处都有危险,到处都是深渊,这让它焦虑不安。它需要牺牲品。迫害牺牲品,能对焦虑中的人们产生一种精神安慰剂的作用。猫成了最倒霉的一种动物,和它一起倒霉的还有犹太人、异端、女巫。


中世纪中后期,虐猫成了一种很时髦的娱乐,比如德国年轻人就流行一种游戏,他们抓起一只猫,轮流传递,拔它的毛,猫咪自然会发出惨叫,有深厚音乐传统的德国人民给这种惨叫声起了一个名字,叫“猫之乐章”。法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喜欢在猫身上点着火,然后满街追逐。不过最出名的还是在比利时的易普尔。那里的居民在每年四旬节的第二个周三,会举办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沿着城市欢呼游行,然后在活动的高潮,把猫咪从一个高塔上扔下来活活摔死,以象征他们战胜了邪恶。这个活动成了当地的一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1837年。


在东方,家猫的驯养就是另一个景象了。印度沙漠猫可能是亚洲家猫的祖先,因此印度河谷同样应该是猫的最早驯化地区之一。在中国,家猫走进人类家庭的步伐显得有些姗姗来迟。故而古代所说的“六畜”中有狗无猫,而中国文化的十二生肖中,牛羊鸡狗……甚至老鼠也占有一席,唯独没有今天常见的“喵星人”。

在喵星人受宠之前,也曾有过一段被污名化的时期,甚至还被编造成“猫鬼”来诅咒害人。历史上发生过最有名的“猫鬼”故事发生在隋开皇十八年(599年),独孤皇后突然全身刺痛,病倒在床,御医判断:“这不是自然之病,而是猫鬼之疾。”专案组最后调查出了嫌疑人,独孤皇后同父异母之弟、独孤陁家的婢女徐阿尼,招认自己是蓄养猫鬼并受独孤陁之命放猫鬼去害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独孤陁事件”。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夺宫后,派人害死原来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萧淑妃被囚后诅咒说:“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从此武则天便禁止在宫中养猫。


宋朝虽然也有以猫为题材的鬼怪故事,但不再像以前那样可怕,而是有些可爱的形象。猫具有萌萌的外表,加之其孤独、慵懒的性格,非常符合“文艺青年”所幻想的特质。在宋朝,许多文人如陆游、林逋、范成大、黄庭坚等都曾扮演过铲屎官的角色。南渡偏安后,宋高宗赵构在宗室之内寻找太子人选,一番搜寻后找到了一胖一瘦两个小孩。本来,宋高宗中意的是胖点的那个,恰巧此时闯进了一只猫,胖小孩伸出一脚把猫踢开,动作极其粗鲁。赵构看到这一幕,板着脸说:“猫儿偶然经过,有必要踹它一脚吗?你为人如此轻率,安能执掌国玺?”于是瘦子留宫,他就是后来的宋孝宗。不过要说到爱猫的皇帝,还是非明朝的嘉靖帝莫属。他为爱猫“霜眉”诏谕特制金棺厚葬于万寿山麓,并且还命“诸老为文,荐度超升”。一个叫袁炜的侍讲学士,因写出“化狮作龙”之句,后被提升为少宰,加一品入内阁。


东亚各民族中爱猫者众,而日本人尤为突出。在日本,2月22日被定为猫的节日,猫被很多神社寺院共同供奉,还有人发现,世界各地的“网红”大多数是人,在日本“网红”则常常会是喵星人。日本猫早就打通二次元,实现了大规模的文化输出:猫叔、猫站长小玉,Hello Kitty、哆啦A梦……


猫从最初只属于宫廷贵族的爱宠,拜太阁丰臣秀吉的“放生令”走入寻常百姓家。猫在全民开讲鬼故事的江户时代,更是演绎成各种日式怪谈,尤其是长尾巴会分成两股的猫妖,这还催生了日本独有的品种日式短尾猫。日本人普遍认为猫有通灵之力,吉祥物“招财猫”也是诞生于江户时代。这一时期兴起的浮世绘中的猫,代表着纯正的日式趣味,看那各种玩趣盎然、想象力丰富的猫画,不得不感慨日本不愧是后来的漫画大国。猫儿也会出入文学作品。最具知名度的大概非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莫属。纵观日本历史,天皇画师禅僧文豪,皆成了猫咪“爪下臣”。


民国年间兵祸连年,静好岁月过成了颠沛流离,还能愉快地养猫吗?逃难得时候喵星人怎么办?文人们的命运也与国家的劫波紧紧捆在一起,他们西迁、北归、南渡……浮浮沉沉。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时代,文坛中的养猫之风却并未受影响。从民国走来的这一代文人,爱猫的郑振铎、苏雪林、丰子恺、季羡林、钱锺书,仇猫的鲁迅……与猫相关的故事可以说不胜枚举,再翻开那一篇篇旧文,有战火余生的“猫坚强”;有帮猫打架的“猫护卫”;还有因养猫而引起家庭不睦的顶级“猫奴”……


猫还教会我们许多事:猫启发艺术家们以灵感,爱伦·坡就说,“我希望自己能写出像猫一样神秘的东西。”有的猫直接走入字里行间,穿梭于画里画外,因此永载史册。法国画家夏尔丹、作家伊夫·纳瓦尔都因关于猫的作品成名、获奖,收获作为猫奴的荣誉嘉奖。诗人罗德·麦昆、作家赫拉巴尔、海明威、萨冈,画家安迪·沃霍尔,从猫儿这里得到陪伴与温情;诗人波德莱尔、印象派画家马奈、雷诺阿看见了美和欲望;猫的不被驯服、独立独行,更能引起“垮掉的一代”的作家群和特立独行的音乐人的共鸣;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老佛爷”卡尔·拉格斐则认真地坦白,猫让他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人和猫,还在继续发生着多少奇妙的事?

 

清朝皇帝的打猎瘾

 

清朝的皇帝都爱打猎,各有各的特点与方法。努尔哈赤率军出猎时“法度森严,不得喧哗做声”,在这一点上,打猎与打仗同理,他阻止的围猎完全是战争的预演。皇太极进行穷游式的远征时,经常“军中粮尽,可以打猎”,于是大军开始围猎,猎获黄羊万余头,皇太极自己射死58头,还曾一箭射穿2头。

   

顺治皇帝,死时年仅20多岁,青年早夭。但仅在《清史稿》的《世祖本纪》中就记录了他20多次南苑狩猎的经历,基本上隔几个月就要去一趟。权倾朝野的睿亲王多尔衮也死于狩猎创伤发作,长期成为清史上的一段悬案。这很可能与满族的一个相当生猛的习俗有关,身体越是有病,或是心中越是不悦,就越要跑去打猎,不管天气如何。折腾了整整20多天,多尔衮终于在距离北京800多里的长城口外喀喇城撑不住了,可以说就是自己把自己活活折腾死的。

   

康熙最爱打的是兔子和野鸡。康熙曾写信给太子显摆,说他一人一天就打了138只,连打几天,一共打了813只野兔,手指头不停地拉弓弦都拉肿了,最后“全围场人因手掌难受”,特地多歇了一天。对于皇子皇孙而言,木兰围场则是康熙皇帝亲自设立的素质拓展训练营,是一个教育子孙、贵胄的野外课堂。

    

雍正则是当年的一个异类,不喜欢打猎,甚至一切激烈的运动都不喜欢。他说自己本性安逸,不喜杀生,但还是忍不住在《打虎行乐图》中装扮成一位西洋绅士,拿起钢叉去调戏老虎。乾隆则和康熙一样,是不折不扣的运动达人,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威弧获鹿图》,表现了年届五旬的乾隆飞马骑射的场景。至于到了嘉庆、道光朝,马上民族在围猎中争先恐后的朝气不见于世,从此清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羸弱。


好 文 推 荐


毛泽东一家首次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时代》,“外国新闻”栏目中的“中国”报道,有一则简短通讯——《毛的一家》。该通讯依次报道了中共领袖毛泽东之子毛岸英从莫斯科飞抵延安的消息及毛泽东的婚姻情况等,并配发了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的一张合影照片。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朴槿惠被停止执行职务,为什么韩国总统的下场都很惨?

父亲被暗杀,女儿辞职,这是朴氏父女的宿命吗?不是,这是韩国总统的宿命……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他是一名拒绝带武器的军人,没有任何杀敌记录,却获得二战最高荣誉

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正在国内公映,它改编自美军军医戴斯蒙德·道斯(Desmond Doss)的真实经历。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获得本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