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也是第11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狂犬病日的口号是“Zero by 30” 意思就是目标到
2030年消除犬类传染人狂犬病
!
这一天,也是
路易·巴斯德
逝世纪念日
,
这位法国化学和微生物学家
于19世纪研发出首个可用于人类的狂犬病疫苗。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机构选定这一天,共同发起世界狂犬病日,以对抗这一肆虐至少2500年的传染病。(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rabies history)
历年主题
2007年:共同努力,让狂犬病成为历史
2008年:挽救儿童
2009年: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狂犬病
2010年:继续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11年:共同行动,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12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13年:了解狂犬病,战胜狂犬病
2016年:狂犬病:宣教、疫苗接种、消除
不一定狂、不限于犬的“神经病”
听过狂犬病的你一定知道,这是一种可能因为被狗咬伤而患上的一种可怕的疾病。狂犬病毒,作为一种致死率100%的“神经病”,来自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其英文名Rabies衍生自拉丁文“疯狂和精神错乱”,属名Lyssavirus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吕萨女神(Lyssa),代表愤怒、狂暴、疯狂。
狂犬病有两种症状:狂暴型和瘫痪型。狂暴型即是人们常常联想到的,患病动物易激动、攻击性强、恐水恐风。瘫痪型症状则表现为肌肉逐渐麻痹,身体瘫痪。瘫痪型狂犬病其实并不罕见,但误诊几率较高,因此不为人熟知。有研究发现,感染狂犬病毒的狗更可能出现嗜睡和迟钝等症状,而被感染的猫科动物更可能出现狂躁和攻击型。
而感染狂犬病毒的野生动物,其症状和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于家畜和猫狗,因此需要格外注意。症状的出现有可能会后延,导致病毒脱落在前、症状出现在后。有记载称,蝙蝠可以在出现症状的12天前开始传播狂犬病毒。甚至,感染狂犬病毒的人还有可能比咬人的动物更早出现症状。
寄主不同,狂犬病毒也有不同的变种。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狂犬病毒变种对寄主有高度适应性,一般仅存在于特定寄主中。然而经常发生的蔓延感染(Spill over),使病毒能够跨越物种的界限。蔓延感染是指非自然寄主物种感染狂犬病的现象,一般是物种间接触的结果,只波及少数个体,会随感染个体的死亡而迅速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南极,所有大洲都有狂犬病,任何恒温动物都能得狂犬病,并且通过蔓延感染传染给人类。
进入人体的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进入动物体内后,会沿着神经元的轴突逆行。一般以每小时3毫米的速度慢慢爬向中央神经系统,并且在神经元细胞体内增殖。狂犬病毒并不会摧毁被感染的细胞,所以神经传递还是活跃的。感染也只会产生最低剂量的病毒物质。在感染初期,这些病毒性物质被限制在神经系统中,不会产生激烈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偷偷摸摸占领了人或动物的“司令部”——大脑后,狂犬病毒通过神经扩散到其他身体组织,包括唾液腺。狂犬病毒在唾液腺腺细胞中大量增殖,最终释放进唾液,等待进入另一个动物的神经系统。
在病毒爬向大脑、动物虽被感染但还未出现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北美一项研究显示,狗的潜伏期在10天到8个月之间,平均为3-8周;猫的潜伏期从2周到数月,平均是2个月;蝙蝠的潜伏期从3周到209天都有;实验环境中,马感染狂犬病毒的潜伏期是12天,出现症状6天后死亡;牛的平均潜伏期是15天,症状出现4天后死亡;羊的潜伏期则是10天。
如何控制这样的疾病呢
这么可怕的疾病,如何控制呢? 历史上,曾广泛使用捕捉、控制、捕杀患病野生动物以及控制生育等方法,减少狂犬病毒的宿主数量。如今,控制狂犬病,主要使用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