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作者对过冬的感想和体验,提到了在广西读书时的寒冷冬天、南方过冬必备的大棉袄、陕西老家没有暖气时的取暖方式、古人的取暖办法以及现在北京有暖气的舒适生活。作者还列举了在有暖气的房间里享受快活的几样物品,包括柑橘类水果、闲书、甜的食品、沸煮的茶和脆的食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者的过冬体验和对暖气的感受
作者在广西读书时经历了寒冷的冬天,现在在北京有暖气的房间里感到舒适和快活。作者认为暖气能让屋里永远暖融,带来惬意冬夜。
关键观点2: 老家的取暖方式和父亲的智慧
作者老家在陕西关中一带,没有暖气,通过挂棉布帘子和用炉子取暖。父亲会在炉子上烤红薯等食品,让家里充满温馨和美味。
关键观点3: 古人的取暖办法和浪漫的取暖方式
古人用梅花香饼、手炉、棒香等浪漫的方式取暖,用满室熏香暖屋,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调。
关键观点4: 北京暖气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在北京有暖气的房间里,作者列举了五种快乐:柑橘类水果、闲书、甜的食品、沸煮的茶和脆的食物。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冬天的温暖和快乐。
正文
人人都说冬天最难捱,可我却最爱过冬天。当然,要加上一条,有暖气的冬天。
前几年在广西读书,冬天那叫一个冷得彻骨,冷到心灰意懒。白天还好,能去阳光底下暖一暖,晚上是真难熬。宿舍是阴冷的,被子是又冰又潮的,身体紧缩在被窝里,很久很久才能回过温来。洗手的时候更别提了,水龙头的冷水根本碰不得,洗澡虽然是热水,但也几乎是酷刑一件。现在想来,那时候过冬天真真是全靠“一身正气”。
其实小时候我们家也是没有暖气的。我老家在陕西关中一带,虽是北方,但没有暖气。一到冬天,大雪翻飞,寒风呼啸,上冻之后别说自行车了,人走在冻硬的路上都得滚上几滚,小朋友们几乎个个都有冻疮。但就算这样,我记忆的冬天依旧是暖的。
记得当时,取暖全靠挂厚厚的棉布帘子和一方安在屋子里的炉子。那炉子用的蜂窝煤,日夜不停烧,因此上面总时刻放着一壶水。为了不浪费火力,父亲常会在炉子的内堂放上点吃的——红薯、橘子、苹果,烤过之后,个顶个的好吃。尤其烤红薯,放在火炉红肚子正下方的炉灰里,烤得那叫一个金黄香甜、滋滋冒糖浆。
当然,要说风雅的取暖办法,还得看古人。《红楼梦》第十九回有一段写袭人:“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在宝玉怀里。”用木炭,黄丹、定粉、针砂、牙硝、丁香、檀香、沉香、龙脑做成的梅花香饼,直拟梅花清香幽雅之意,放在小不盈掌的袖炉染着,熏衣灸火,暖香四溢。怎一个袖炉熏透梅花,寸心自暖。
还有一种棒香,据说可代替薪火取暖。古书《云林异景志》就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宝云溪有一处僧舍,每到隆冬时节会客,“不燃薪火,暖香一柱,满室如春。”寒冬腊月,陋室燃香,用满室熏香暖屋人,简直是我觉得最浪漫的取暖方式。而要说这一壶香能得一室暖的效用,或许还真有些依据。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曾出现一种“坐暖香”,丹丹国进贡,“每至大寒,於室焚之,暖气翕然,自外而入,人皆减衣。”一味香能有这么多门道,也难怪古人把焚香与插花、点茶、挂画并列,安和情志。
当然,古人要是人均都能用上暖气,肯定也会感慨:暖气真好啊。任凭你屋外如何萧瑟,屋里永远能一派暖融。
今年北京的暖气来得相当猝不及防。前两周刚加上秋裤,紧接着暖气就被安排上了,没几天,连楼道里都被烘热了。人暖了,精神也就跟着好了起来。
细细数来,在有暖气的房间里,起码有这几样才算快活。
有暖气的冬天,一定要有各种柑橘,剥开的橘子皮还能放在暖气上当天然香薰。今年最爱的是赣南脐橙。剥的时候简直香雾喷薄,甜甜凉凉的汁水,够酸甜,也够浓郁。
最近在看《长安的荔枝》,温暖的被窝配上闲书一本,好一个“枕上诗书闲处好”的惬意冬夜。
最近知道一个新消息,柿饼竟然是要放在冰箱冷冻保存的。不过这样就更适合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吃了。
试想那冰凉凉、甜丝丝的糖霜化开在舌尖里,轻轻吮吸,一汪浓稠软浆就滑进嘴巴里,再咀嚼软糖样的果肉,吃得个丝丝入扣的缠绵。光想想就觉得馋人。
冬天喝茶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享受。从烧水、泡茶到喝茶,丁零当啷折腾下来人立马就暖和起来。而有暖气的房间里,也适合用一些润的茶,解一解满室的干、燥、热。最近喝茶,很是偏爱老白茶,或煮或泡,能喝半晌。有朋友来家里的时候也会隆重一点的来上几泡岩茶,很是自在。
一到冬天人就好像变成了松鼠,喜欢囤许多坚果在家。尤其午后闲坐,嗑瓜子、吃松子简直是最好的闲时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