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公号内容无需授权即可转载,转载请勿修改内容,并保留此声明
来源公众号:凯文的时间口袋
#《三十笔记》初稿系列01#
一
长话短说。
前两天跟好友伟哥去中关村卖硬盘(伟哥有一些便宜的硬盘货源,我们做一点小的批发零售生意)。两个周末的时间我们俩人走遍了科贸、鼎好、中海三家大的批发市场,见了几十个硬盘批发商。但是批发商一个比一个机灵(黑),我们的硬盘已经不在保内,他们以此为由把价格都压的很低,低到我们无法接受。
两天时间,走到腿短,都快绝望放弃了。这生意太特么难做。
与此同时,和伟哥合伙做这门生意的,身在厦门的小鹏,通过淘宝联系所在地在北京的硬盘零售网店,并且在咸鱼上发了一篇帖子标价1450出售,居然很快就有人主动联系他,把十几块硬盘全部收走了。
我们按照地址把硬盘送到了这家店,竟然发现而这家批发商就在中关村科贸大厦!见面,检查,交货,意想不到的顺利。我们交了货,拎着空箱子回家。
走在中关村的大街上,我和伟哥心情都很低落。
“硬盘出了,可是我特么居然一点都不开心啊!”
“打脸,太特么打脸!”
“……”
“我觉得我们得好好反思一下……”
“我觉得这篇得写5000字检查……”
有人可能觉得我们小题大做。这么一件小事,至于吗?至于啊!太特么至于了!两天时间,跑断腿拿到的结果不如人家坐在电脑面前5分钟!这还活个毛线球啊……
二
痛定思痛!路上我跟伟哥边讨论,边思考,边记笔记。
对这件事情,我是这么看的。卖不出去,并非我们能力太差,而是在线下,我们这种交易方式确实更加难,原因如下:
-
我们这些非专业、生面孔,给人的信任度有限,万一打一枪就跑呢?商家不放心。
-
没有在质保期内,后面出了问题,怎么保证呢?商家不放心。
-
上门的生意一定更容易,我们带着货上门,本身是付出了巨大成本的(时间、精力),商家直面我们,砍价杀价的心理优势非常明显。
-
面对面的交易,买卖双方的关系天然的更加紧张,博弈心理明显
相比较而言。在咸鱼或淘宝上交易,优势就很明显了:
被打脸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我们选择的方法问题。但这并不足以让我觉得宽慰。做了傻逼的事儿,就得反思为啥这么傻逼。
三
我们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里面表现出的问题。
思考比急着行动
重要
100
倍,思考质量太重要了。这话说的有点鸡血,怎么得出100倍的数字呢?其实多少倍是很难测得的,但是做一件事情,实现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是实现的“有效工作量”是相同的。就像杠杆原理。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方法、思路就如同杠杆原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一般工作量”(不论是否有效)则对应着杠杆下的载荷。
由于我是跟伟哥来帮忙的,所以并没有对这件事情考虑太多,只知道要去中关村把电脑卖掉,而没有了解到,他们的实际目的是“以更高的价格卖掉”。如果了解全貌的话,可能自己也会考虑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尝试,但是由于不是自己的事情,多问还更麻烦,于是就把自己的时间完全交给了伟哥。而这“省的麻烦”,却换来了更大的麻烦,两天的无效劳动和挫败。——所有需要花费自己时间的事情,都值得被严肃全面的审视。怕麻烦,会让自己的时间陷入不受控的状态,自己不控制,就会被别人和环境控制,这是让人恐怖的事情。
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应该把整个事情想清楚,并且先做低成本,低时间投入的事情,而不是先驮着货去中关村,费力不讨好。
我们对时间和方法的过分计较,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十分傻逼,甚至自己都觉得,有点过分了吧。——但这只是错觉而已,真的亲身经历这件事情,不得不痛定思痛,实在太受打击。其实最终,别人的看法,是否合群并不重要,说白了,人群中多数都是平凡人,我们不能因为要跟他们保持一样,而让自己的时间白白溜走,活在一种“低水平勤奋的”行为模式中。
恩,低水平勤奋,其实就是很多行动(包括心理和生理活动),但是没有多少是在完成“
有效工作量
”。大多数人之所以如此,可能不是因为自己笨或智商低,而是因为胆小,怕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也怕自己对自己的评判,不敢想太多,在该思考的地方随大流、随直觉习惯去行动(大众说,年轻人要务实,要少想少说多做……到最后成了每个人的潜意识和习惯,但是其中的道理却被理解偏差)这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但不能带来收获。只有多想,想的深,想的透,才会更快,更省力;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