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电影,最早在好莱坞叫做“SpecialEffects”,特效的诞生,也打开了电影创作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观众在一片白布上欣赏到天马行空的精美画面。对于特效电影,这一新兴类型的电影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但是在国外,特别是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早已不是新鲜技术,早在1979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就已经出品科幻电影《异形》。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也发布了“韩国电影振兴综合计划(2016-2018)”,大力发展特效。立足当下,国内电影制作人可以从时间、预算与技术方面进行提高。此外,中国资本也蓄势待发,收购影视特效巨头动作频频。
凭借五大秘诀(强大的科技支撑、众多技术的发源地、顶尖人才的汇聚、高效而成熟的制作流程、合理的市场规划)荣膺视觉特效行业的鼻祖:工业光魔(IndustrialLightandMagic);欧洲一哥:Framestore工作室,2014年营收5000万美元,相较于10年前,提高了100%,2016年中国资本花费1.87亿美元收购了这家欧洲影视特效巨头;香港特效龙头数字王国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7.6亿港元,为2000年水平的10倍,公司在16年间实现了飞速增长。此外,加拿大著名娱乐电影公司狮门电影,通过近些年精准的战略以及与中国市场的完美结合,市值较10年前提高了6倍。
电影海报又称为“电影宣传画”,是商业海报的一种,它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对电影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鲍伯·匹克的出现真正开启了电影海报的先河,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海报之父”。我国电影海报也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创奋进的年代到现在不断发展独具匠心的年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海报将向着多元化发展,融合时代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也慢慢进入了电影海报的“黄金时代”。
根据NPDGroup的数字,好莱坞电影中衍生出来的玩具卖到了57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的85%。海外电影行业的盈利只有30%至40%来自票房,其他都来自电影衍生品和版权出售带来的收益。例如美国,衍生品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远超票房的2倍多。但目前中国电影收入90%至95%都是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整个衍生品市场几近空白,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高毛利的电影衍生品业务将具有更大的获利空间,有望成为电影行业新的收入增长点。
通过对1393家最新创新层公司梳理,发现共有31家影视产业公司。根据东财的行业分类,公司总数从2016年的14家上升到2017年的31家,其中22家公司是首次进入创新层名单。可关注影视周边产业链公司:唯优传媒(835488.OC):向国际一流的影视制作工业化实体进军;自在传媒(834476.OC):全方位营销的专业娱乐营销公司;每日视界(430304.OC):二十年深耕于影视特效领域;枫海影业(835885.OC):致力于打造最强文化产业服务性公司;金诺佳音(834536.OC):打造有声产业链的“华谊兄弟”;中钜铖(834192.OC):国内领先的影院卖品服务商;爱尚传媒(834382.OC):国内领先的“影视电商”公司;华映星球(836846.OC):中国原创动漫的领军者。
特效电影,最早在好莱坞叫做“SpecialEffects”,专指电影画面里的“特殊效果内容”,简称“特效”。“特效”并非如我们现在感受的都来自于计算机动画,而是包含了现场特殊道具、特殊化妆、特殊爆炸等效果,再结合后期的电脑动画技术,将实际拍摄不可能完成的画面呈现到观众面前。18世纪初乔治·梅里埃发明了传统电影机的特技拍摄手法,开创了电影特效的先河,2012年3D奇幻电影《雨果》正是讲述了梅里埃的特效电影发明史。
影视特效其实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成的拍摄以及难以完成或成本太高的拍摄用计算机或工作站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达到预计的视觉效果的一种方式。按技术层面来分,电影特效可以分为三维特效、合成特效、数字绘景三种方式。
特效被广泛的运用于电影世界中,使得电影更加的真实化,这样的事实愈演愈烈,人们臣服于如此的视觉震撼效果。它也给了当今的导演们很多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叙述灵感的方法,例如咕噜—《指环王》中类人的某种生物体,像这样的角色如果在多年前一定是演员无法刻画的,而如今咕噜这一形象制作的成功,代表着数字特效发展迅猛的势头。
再譬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和总统打乒乓球以及约翰列侬对话等场景,这些能够以假乱真的特效,给影片带来了全新的面貌。红极一时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卖座的一大原因便是整个沉船经过的震撼场面,而这些场景却并非要制造一艘真正的巨轮作为道具,运用特效就能够创造一个令人震撼的场面,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刺激。这些无疑增加了电影的看点也减少了大场景搭建的资金。从而我们得出总结,数字特效对电影的影响,首先能够修改或者填补电影拍摄期间的漏洞,其次能模拟真实场景,帮助完成拍摄现场无法达到的效果最终营造一个虚拟的真实空间。
科技发达的美国、日本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一直是创意产业的先行者和领头羊。丰厚的经济收益,极低的能源损耗,使得许多国家都投入巨资对CG(“计算机图像”)技术进行研发。目前在CG行业,世界主要的CG大国是美国和日本,其它国家如韩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有较好的发展。如今,CG在美国已经广泛深入到影视制作、游戏制作、个人艺术创作、广告传媒、文化娱乐等社会各个层面,同时促进了计算机图像软硬件产业的升级换代,每年给直接美国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间接经济效益更难以估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要求也早已提高,在这样一个数字图片泛滥的时代里,人们更青睐于享受直观的图片刺激,而电影则是一种最直接的图片化娱乐呈现方式。《木乃伊复活》里面导火线的燃烧,这样奇妙的视觉传奇让人们不禁失声惊叹于特效的独特魅力。一直到了《黑客帝国》的出现,人们才开始习惯于这种数字技术给当代电影带来的视觉享受。到现在这根导火线依然火热的燃烧着,引来了愈来愈激烈的“爆炸效果”。数字技术不仅仅改变了好莱坞的电影生产方式和制作流程,而且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电影娱乐的存在格局。
特效电影不是单纯的追求特效。目前《阿凡达》这部电影成为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引起人们对数字特效电影的绝对重视,同时也引发了国内电影界人士对国产特效影片的新一轮思考。分析《阿凡达》中的某些场景,例如“悬浮的山”、“蓝色的纳威人”等这些非凡的特效画面,让人们置身于一片真实美丽的奇迹。影片本身那些唯美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那些精彩绝伦的虚拟镜头,尤其是3D拍摄技术,深深的影响了当代电影特效艺术。它所创造的视觉神话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美丽的虚幻世界、超酷的视觉享受,这些都是数字特效的功勋。特效的真正目的还是对主题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而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追求娱乐的手段。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特效还原了真实的战争的残忍,但是其最终的效果是为了突出英雄的牺牲精神。对于观众欣赏电影,不是为了观看特效,电影的本质毕竟还是要体现出一个最终的人文目的,而特效只是吸引观众的某种具有吸引力的催化剂,而不是电影的全部。
“韩国电影振兴综合计划”发布,大力发展特效。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布了“韩国电影振兴综合计划(2016-2018)”。为了应对近年韩国电影产业的增长缓慢,提出建立更完善的电影情报系统、增加非院线收益、强化电影特效制作等一系列工作计划和举措。从2013年开始,韩国连年观影人次突破2亿,2015年总票房收入达1兆7154亿韩币(约102亿人民币),附加市场(在线,输出等)收入突破3977亿韩币。2015韩国国民每人年平均剧场观影次数达到4.22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上映电影篇数相比2008年的380部,2015年达到1176部,实现了210%的增幅。虽然成绩喜人,但韩国电影市场饱和已是不争的事实。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金世勋委员长总结道:“韩国电影产业因为内需市场饱和,以及过分依赖剧场卖出等原因,预计直至2019年年平均产业增长率将停留在1.1%。相比中国市场,活力正在逐年下降。”
👉视觉特效行业的鼻祖:工业光魔鬼(IndustrialLightandMagic)
下文,将带您领略工业光魔长盛不衰的五大秘诀
强大的科技支撑
技术优势显露无疑,其是唯一一家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的特效公司(来源:时光网)。与其说工业光魔是一家特效公司,倒不如说是美国西海岸电影产业基地的一个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许多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最新技术都是最早由工业光魔用于电影制作。
众多技术的发源地
工业光魔是视觉特效行业的鼻祖,自1975年成立以来,工业光魔之所以能够39年保持特效界老大的地位,与其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是分不开的。早在《星球大战》拍摄期间,工业光魔的特效总监约翰·戴克斯特拉就首先研发了摄影机运动控制系统(MotionControl),这种系统在让复杂的画面合成得以实现,已经成为当今视效领域的一个强力武器。如今在动画领域叱咤风云的皮克斯(Pixar)前身就是工业光魔计算机图像部,这个部门开发了最早的计算机图像技术和动画技术,制作了全球第一部计算机全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工业光魔是业内首先使用视频动作捕捉技术的公司,其在《加勒比海盗2》时期开发的iMoCap至今仍是动作捕捉领域的翘楚,当其他公司还在使用红外线摄像机,在演员身上贴满反射球时,工业光魔已经采取了从视频中识别二维码和点云信息的流程。另外,工业光魔开发的OpenEXR图像格式如今已经成为视效行业的标准。
顶尖人才的汇聚
自创立之日起,工业光魔就始终坚持汇聚业内最顶尖人士、集中创意和技术两方面的才能。工业光魔元老级创意总监丹尼斯·穆伦是特效界获得奥斯卡奖最多的人,现任首席创意官约翰·诺尔是Photoshop软件的发明人,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曾在工业光魔工作过4年。人才的保障使得工业光魔迄今为止已获得15项奥斯卡最佳特效奖以及23项奥斯卡科学技术奖。
高效而成熟的制作流程
经历了39年的磨练之后,工业光魔借助业内最顶尖的工具和内部开发的软件,创建了能适应极为繁重特效任务的制作平台。在工业光魔近年来的两部大作《超级战舰》和《环太平洋》中,公司进一步完善基于NvidiaGPU集群的被称为Plume的流体特效制作流程,从硬派的水花特效中,观众就能领略到工业光魔那驾轻就熟的制作能力。
合理的市场规划
在众多知名特效公司倒闭之时,工业光魔仍能岿然不动,是由一系列原因决定的。首先,工业光魔严格保护员工权益和福利,在其他公司不断压低报价,克扣员工工资的同时,工业光魔却始终保持优越的员工待遇,不打价格战,而是以领先的技术实力来赢取市场。其次,工业光魔的运营模式稳定,电影、电视剧、广告、MTV等几大领域的充分涉入使得工业光魔业务不断,合理的资金流运作和制作周期规划使得工业光魔的运营从未出现问题。再者,工业光魔对于项目的选择有明显倾向,每年的暑期大片中总少不了工业光魔的身影,而像《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这种热卖的系列片,工业光魔也总会参与制作。对于项目的这种精挑细选使得工业光魔避免了很多赔本风险,同时又加深了其在影迷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Framestore成立于1986年的,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欧洲最大的视觉特效与电脑动画工作室,并在电影特效方面有着相当辉煌的履历。Framestore曾凭借电影《黄金罗盘》赢得了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并在2009年凭借《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再次获得提名。近几年在中国上映的电影中,《波斯王子:时之刃》、《诸神之战》、《大侦探福尔摩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乃至《阿凡达》等等,都有Framestore的贡献。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5000多万美元,相较于10年前,提高了1倍。
👉韩国特效行业的领军者之一:DexterStudios
Dexter成立于2012年1月,旗下有制片公司DexterFilms、3D拍摄公司DexterWorkshop、DI公司DexterLab,以及视效公司DexterDigital。Dexter非常注重研发,成立至今已经开发了80多个软件。此外,公司还极为重视业务流程的改善,从前期概念设计、视觉预览、研发到现场特效监督,再到后期角色、毛发、流体、粒子等,其视效制作全流程可以和好莱坞特效公司媲美。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Dexter已成为亚洲地区最著名及领先的电影特效公司之一,并参并制作了《九层妖塔》、《智取威虎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多部知名影片。
👉香港特效龙头数字王国:娱乐产业和数码视觉特效等多元化发展
数字王国集团有限公司于1992年成立,总部设于香港,并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份代号:547)。公司为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于香港、美国、加拿大、中国内地及其他国家地区经营及投资业务,包括文化娱乐产业、数码视觉特效、共同制作电影业务、物业投资及发展、贸易。
2013年7月4日,本集团收购了数字王国3.0集团(DigitalDomain3.0,Inc.,DigitalDomainProductions3.0(BC),Ltd.,andMothershipMedia,Inc.组成)。数字王国3.0集团是一家具有约20年历史及领先地位的数码制作公司,为美国媒体产业其中一所最大的数码视觉特效(VFX)服务供应商,主要从事数码视觉特效、动画及电影制作。
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7.6亿港元,为2000年水平的10倍,公司在16年间实现了飞速增长。
👉加拿大著名娱乐电影公司(LionsGateFilms):狮门影业有了“中国合伙人”
狮门电影公司是加拿大的娱乐公司,起源于温哥华,加拿大。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莫尼卡,遍及英国,哥伦比亚,美国,加拿大。目前是商业最成功的独立电影和电视公司之一,主要分布在北美。它第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影片是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Psycho),从而开始了它在美国主流影界的争议之旅.旗下另外值得注意的影片还有《男人最痛》(Affliction)、《诸神与魔鬼》(GodsandMonsters)、《怒犯天条》(Dogma)和由迈克尔摩尔MichaelMoore指导的纪录片《华氏911》(Fahrenheit9/11),这部影片无疑让狮门达到又一高峰。
为了完全还原神秘的古埃及,《神战:权力之眼》的制作公司狮门影业投资1.4亿美金,请来《地心引力》、《诸神之战》的特效团队操刀,为电影精确到每一帧进行校对。必须提到的是,《神战:权力之眼》是电影史上首部采用全新primo70系列镜头拍摄的故事长片。这种镜头摒弃了变形镜头的那种强烈的压缩空间感的弊端,使得摄影师更好的运用镜头缩放、旋转和倾斜拍法,且primo70系列镜头拍摄的影片在感官上拥有70毫米胶片的感觉,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一组为IMAX而生的摄影器材。也正是基于此,观众才能在观影的同时身临其境,不自觉地融入到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情节中去。
狮门电影公司这几年发展迅猛,一部《暮色》就足以让其他的几家大电影公司目瞪口呆。虽
然被影评人口诛笔伐,但是粉丝的效应却不可小觑,这套“越烂越赚钱”的电影让狮门赚得盆满钵益,更是让青少年电影成为了好莱坞的下一个金矿。目前,整个《暮色》和《饥饿游戏》系列已经结束,而狮门又恰当地推出了接班人新版的《恐龙战队》(PowerRangers)。加之其他的电影公司的跟进,看来,青少年电影的旋风还要在好莱坞吹一阵子了。2016年营收实现32亿美元,相较于十年前,增长接近400%。
华谊收购Studio8的计划,曾被国内的一家投资公司——复星国际“截胡”;而万达、阿里都曾与狮门传出“绯闻”,但最终赢得狮门芳心的是业内颇为低调的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电广传媒)。2015年3月18日,电广传媒宣布了与美国狮门影业合作的具体细节,这应该是国内目前为止金额最大(15亿美金)、风险最低(一揽子投资50部电影,而不是单片)的一次合作。但凡狮门影业出品的电影,电广传媒都可以投资25%,除了进行电影制作、发行外,还将商议开展网络视频、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的开发,是中国电影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内容合作项目。
对于特效电影,这一新兴类型的电影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但是在国外,特别是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早已不是新鲜技术,早在1979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就已经出品科幻电影《异形》,该片导演也是2015年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的导演雷德利·斯考特。而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像《异形》一样的电影出现,所以这之间的差距不止30年。当然,从国内电影来看,2001年由周星驰导演的《少林足球》、徐克导演的《蜀山传》也开始动用电脑技术制作特效画面,虽然也有好莱坞班底的加盟,视觉效果却与同期的《指环王:魔戒》、《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整体市场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升的良好环境下,国内特效电影正在稳步提升,以徐克电影举例,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2010年)、到三年后《狄仁杰之神都龙王》(2013年)、再到2014年《智取威虎山3D》,视觉效果、电脑技术都有质的飞跃,让国内观众体验与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人自己的“特效电影”。
中国特效电影技术相比国际水平,特别是好莱坞电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简单来说,国内电影制作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重视:时间、预算与技术。
(1)首先我们来谈谈在特效电影制作中,时间的重要性。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期,电影在中国也成为了一蹴而就的项目,投资方希望今天投入的成本,明天就能看到收益。一般国内电影的制作周期平均为4至6个月,也就是说从剧本成型、到拍摄、到上映,一般5个月左右。时间的压缩必然导致了影片品质的良荞不齐,对于传统类型片,如文艺片、喜剧片、故事片等也许可以实现,但如果放到特效电影的角度去衡量,这个周期就太短了。国外仅仅只是后期制作的时间一般就在7到13个月左右,毕竟每一个特效技术的背后都需要一系列的技术与学术支撑。
(2)再来看看预算。2015年《07:幽灵党》的总投资合人民币达到22.5亿元,而国内大多数电影预算不到5000万,超低的费用自然也很难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滋生出“五毛特效”现象也不足为奇了。这是遏制国内特效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资金不到位,品质自然下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比较大的电影出品公司,都愿意花重金投入到电脑技术动画上,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格电影画面。
(3)技术,无论哪个行业,向来都是比较耗费资源的,特效电影也不例外。除了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还需要电影后期工作者或开发人员对特效电影中的非自然现象、奇幻场景、特殊角色造型等进行长时间的编程、研发、模拟与不断验证调整,从而最终实现以假乱真的电影画面。在重视技术这一点上,好莱坞电影制作人对专业技术的无止境追求与严谨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曾为《阿凡达》、《大侦探福尔摩斯》、《哈利·波特》等好莱坞大片制作特效的欧洲特效巨头Framestore公司,以1.87亿美元被ChineseconglomerateCulturalInvestmentHoldingsCo(以下简称“CIH”)公司收购,成为继万达以10亿美元收购美国DCP集团所有股权,以及在今年初以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之后,又一家被中国资本收购的欧美电影公司。目前这项收购还在等待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Framestore公司成立于1986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欧洲最大的视觉特效与电脑动画工作室,在电影特效方面有着相当辉煌的履历。2016年11月上映的《神奇博士》和《神奇动物在哪里》的后期特效制作中也有Framestore的参与。而CIH公司此前一直专注于汽车行业,此次收购是其首次进军娱乐产业。在本次交易中,Shanghai-listedCulturalInvestmentHoldings获得了Framestore75%的股权和运营权,同时公司的创始人WilliamSargent将拥有其余的少数股权。其实,国内资本与国际知名特效公司的牵手并不少见。
随着中国电影发展的突飞猛进,电影公司百花齐放,每年产出数百部优秀电影,也越来越重视科幻、特效电影类型的开发与制作。国内优秀的电影人在不停摸索、创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流程与技术,国内特效电影与国外的差距也正在缩短,相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与能力,我们将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与奇幻的特效电影。
电影海报又称为“电影宣传画”,是商业海报的一种,它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对电影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海报由文字、绘画、摄影等视觉元素组成,以鲜明、生动、准确的构图介绍影片的内容,表现影片的主题,在张贴后产生直接的宣传效应。电影海报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对电影的宣传效果。
鲍伯·匹克(BobPeak)的艺术几乎无处不在:电影海报、广告宣传、杂志插图,和畅销书封面,几乎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然而,鲍伯·匹克同时又不被人知。尽管设计了无数的电影、书籍和产品的视觉形象,在人们提到二十世纪美国伟大的画家时,他的名字却经常被忽略。纠正这个沉重的忽视,人们用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多努力。
毫无疑问,鲍伯·匹克是经典电影海报设计的基石。一个颜色、结构、制图和设计的大师。在现代电影海报的发展中以创新性闻名,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海报之父”。到了70年代,匹克为未来主义电影《疯狂轮滑》(1975)创作了海报之后,他的风格开始为科幻电影的粉丝们熟悉。他的作品包括第一部《星际迷航》、《超人》(1978)、《神剑》(1981)、《德里克弗林特》,《现代启示录》(1979)和《詹姆斯·邦德》,当时也只有同样多产的电影海报艺术家德鲁·舒赞(DrewStruzan)跟他有一样多的市场需求。
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海报作为视觉文化的符号之一,被视为电影的“名片”,并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魅力,传承和推广着电影的思想,感染和影响着几代人。自1926年中国最早的电影海报《燕山侠隐》问世以来,中国的电影海报走出一条既有中华民族浓厚的传统文化,又与外来艺术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纵观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它是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和近现代商业美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横观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它受到同一时期内的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情况、文化背景以及相应历史时期下西方思潮的影响。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海报语言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偏执和局限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许多著名的海报设计者和艺术家创作出的大量优秀电影海报,在艺术表现和画面细节处理上都堪称精美,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海报的中国特色。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创奋进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商业美术依然继承着战争时期那种简洁实用、质朴无华的设计风格和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在此得到延续,也主导了一段时间内艺术发展的方向。20世纪的50-60年代,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新一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51年的“国营电影厂出品展览月”为新时期、新形式下电影海报的风格形成提供了构建平台,也开启了新中国电影海报孕育曙光的新时期。此后的10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设计形式对新中国的艺术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的电影界在批判欧美电影的同时,积极介绍苏联及其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在冷战格局影响下,确立了主要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受压迫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国际交流框架。”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要求文化艺术从属于政治,通过思想改造和行政手段使“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倾向得到了极大强化,这直接影响了新中国商业美术设计的发展。因此,以商业宣传为目的的旧海报被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的革命宣传海报所取代。
20世纪80年代:百花齐放的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改革开放,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形势下,中国内地的电影海报也进入发展史上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全国范围的电影海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出现了与之相伴的专题海报展览。如198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电影招贴展”;198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宣传画展”以及香港市政局主办的“亚太海报展”等等。各种类型的海报设计展不断举行以及印刷出版业的发达,促进了海报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海报的发展。
历经了动荡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渐渐摆脱呆板的模式化、概念化的中国电影海报在20世纪80年代融入了创作的新风,色彩的运用更加和谐自然,人物形象的描绘更加趋于生活化,这些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设计者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和完美个性化的表达。有文章称:“纵观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迅猛而波澜。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更加突出了艺术成就。”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中国电影及电影海报不可避免地开始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但是经过多年风雨的电影人、电影海报设计者们依然能够渡过难关,并且成为迎接新世纪曙光的又一个关键时期。
21世纪以来:独具匠心的年代
2000年的中国进入一个新的世纪——21世纪,这个时期的中国在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伴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越来越方便,给中国的电影人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电影开始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并且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也对这个时期电影海报的制作和演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影海报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电影海报的商业功能日渐突出,到现在还有交互式的电影海报出现;这种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使得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突破并且逐渐走向国际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专业人才倍增,因此这个时期的电影海报在创意上层出不穷;时代的开放也使电影海报的发布方式灵活多变,而这各个方面因素对电影海报的风格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2.3.中国发展好时代:中国电影海报
设计的“黄金时代”
优秀的电影海报是宣传符号,它渗透了一部电影的精神内涵,涵盖了一部电影的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一直在探索学习中进步,同样展示电影主题内容的电影海报的设计也会随着电影事业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崛起也是由于国产电影质量普遍提高产生的,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如今,中国电影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而让人们眼前一亮的优秀国产电影海报也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在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早就对电影海报制作极其注重,有时一款海报的设计成本高达十余万美元。出色的电影海报设计师极受尊重,生于1947年的德鲁·斯特赞(DrewStruzan)曾为150多部电影创作过海报。在国产电影创作的环节,海报越来越受重视,甚至出现为了配合海报制作,演员改变造型的情景,优秀的设计师们也已得到尊重,海报所担当的视觉传达功用被放在重要位置。现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海报更多的应该向着多元化发展,融合时代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慢慢进入了“黄金时代”。
【06/17】云中谁寄锦书来——会计监管为新三板带来一剂苦口良药
【06/15】做市指数“连阴”早有解,三板融资持续降温,定增估值反升
【06/13】对比A股“兜底增持”,新三板大股东的增持蕴含什么?
【06/10】太阳底下无新事——以创业板为史,鉴新三板当下
【06/09】被并购和IPO“跷跷板效应”-迎来IPO辅导的第二小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