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伍德拉夫来说,实现生育功能,并不是她的团队对卵巢进行研究的最终目标。给老鼠移植3D打印的卵巢,也仅仅是她们团队研究的一个开始。
“我们的想法是,一个年轻的癌症病人接受化疗前,将她的卵巢组织提取出来,分离卵泡。当她的癌症被治好了,我们可以给她打印一个新的卵巢。” 伍德拉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妇女的医疗保健需求,远远超出了生殖系统的范围,涉及所有医学领域。现在是时候将这一基础科学知识,纳入到全国最全面的妇女医疗计划中去了。”
她发现,很多人认为卵巢仅仅是具有生育能力的,但卵巢其实是“女性健康整体体系的一部分”。2006年,伍德拉夫创建了女子健康研究所,致力于推进基于性别的生物学领域发展。
对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正推动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对研究者来说,未来的目标,是希望人类的器官就像壁虎的尾巴一样,砍掉了,原处会长出一个新的来。
“再生医学的前景很可观。未来有一天,或许需要什么器官,就能用干细胞制造出来。”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陈海旭博士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在陈海旭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I型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到了临床试验阶段。
这项技术还能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后期并发症,由于组织修复能力减退,伤口时常不易愈合。基于再生医学的疗法能够促使创面愈合,干细胞被用于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及血流供给,改善下肢缺血的症状。
陈海旭博士还提到了一种利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他们在肠镜下,将干细胞移植到结肠黏膜的溃疡周围。90多天后,他们观察到,和患者纠缠了3年多的顽固性溃疡,已经基本愈合了。
中科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最新的成果是,利用智能生物材料构建微环境,对受到损伤的脊髓神经进行修复。戴建武研究团队设计和制备了适合脊髓损伤修复的有序神经再生胶原支架,引导神经细胞有序生长。这项研究已经于2015年1月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再生医学涉及的3个概念,包括干细胞、生物材料和细胞中的生长因子。2008年6月,一位西班牙患者接受了世界首例自体干细胞培育的人工气管移植手术,恢复状况良好。当时采取的方式,是将患者的自体干细胞,与其他捐献者的气管组织在模拟环境的生物反应器中一起培养,最终移植。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给了再生医学研究者新的体外器官构建思路。理论上,基于3D生物打印出的器官,可以完美定位细胞,最终打印出功能完备的组织器官。
伍德拉夫实验室也有很多“疯狂的计划”,其中之一,是寻找一种“能创造持久器官的材料”,既可以“快速固化成型”,又能“符合组织器官相应的力学强度”,还可以与人体环境良好相容。接下来,她们准备打印“迷你猪”的卵巢。
“这在未来,不会太遥远。”伍德拉夫仍然保持乐观,“也许距离人们不到10年的时间,只是我们还没有到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