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张图,您知道哪个是
中国古代的钱币
,哪个是外国的吗?
答案其实很明显啦:中国古钱有很多都会在中间打个洞,而外国古钱币通常都是实心的……您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个问题,相信大部分人和小藏一样,首先想到的是“
天圆地方
”,这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概念。中国古人将这种思想体现在日常设计的方方面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币制,铸造“重如其文”的半两钱。后出于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钱币慢慢缩小,但虽重量不及之前,却仍以“半两”为名,后人称之为“秦半两”。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创造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并成为了中国铜钱的“模板”,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所以总结一下大约是——
考古发现,战国时秦国铸造的各种钱币中就有一种圆形的,后人称它为“圜钱”,而更早的有孔货币可以追溯至
东周
。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这种秦国老钱推向全国,可以说是“承袭古老传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天圆地方并不是古钱有孔的主要原因。
既然“天圆地方”不是主要原因,那我们不妨从中国人在制造工艺上的智慧方面来分析一下。
古代有个词叫“腰缠万贯”,是形容一个人有钱的,“贯”就是指一贯钱,通常1000个铜板为1贯。
“腰缠万贯”固然是一种夸张手法,但我们从这个词中可以知道的是,古代人会把钱串一起,这样
携带方便
。
那么怎么串一起呢?中间打个洞就解决了嘛!
而像外国,古罗马、古阿拉伯等,很少使用铜钱,都是金银币,一个币就够买好多东西了,不需要把大量的钱币串在一起啦。
在古时候的西方,有很多小买卖是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易的,金银币更多的是作为货币的储存手段,说白了就是压箱底的,量很少。
另外,外国钱币多为“打制币”,只能一锤子一锤子砸出来,量产效率低。
反观中国古代的铜钱,就显得“高科技”多了:采用浇筑手法,将融化的铜倒入模具,就可以
批量生产
。
但问题来了,这种方法会产生“毛边”。
怎么办呢?这时候工匠们就会拿着一根方形的棍子穿在中间,便于挫毛边。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方的不是圆的?
来,我们一起想象一下,把钱币套在圆棍上,工匠一动手,铜钱就跟着转……
关于便于携带问题,可能有人会问:我们穿孔方便携带,难道外国人就想不到?
这倒不是外国人智商低,主要是考虑
钱币材质
的问题。
西方钱币主要是金银材质,金银穿洞会加剧磨损,10克的金银,用着用着就变9.8克,9.5克……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我国不用金银铸币?首先,古代中国金银的产量较低。直到明朝随着对外进出口贸易和开采的增加,白银才成为主流货币;其次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程度远大于外国,单纯的金银无法满足商业流通的需求。
特别是到商业贸易极度繁荣的宋代,铜钱的供应量都不能满足商业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就从那时诞生。
中国古币上面多是用字,比如xx通宝、xx元宝各种。
字体四四方方,每个字体之间相互独立,中间开个方形的孔还便于将周围的字排列整齐。
而外国钱币则多人像、图画为主,打洞不合适,你总不能把国王的眼睛鼻子给挖掉吧……
当然,其实这个问题
学界至今都尚无定论
,这些也都是猜测而已,不知道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