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无任何利益相关。
1
近十年疯涨的房价,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大的泡沫,很多人一直盼着这泡沫破灭的一天,也有不少人害怕那一天的到来。
在房价飞涨的十年中,“
拆迁
”二字的意义不断在变化。
它从对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的威胁,变成了开发商和原居民双双敛财的契机。
它从不近人情的强制驱逐,变成了暗中期待的青云之路。
它从钉子户与开发商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变成了一场各持筹码、你来我往的交易。
因为“拆迁”,有些村里人使劲把房子修得老高,即使有几层闲置,因为补偿款可能是按面积算的;
因为“拆迁”,有些家庭的孩子结婚都可以不领证,依然挂在原生家庭户口之下,因为补偿款可能是按人头算的。
因为“拆迁”,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因为“拆迁”,这世界变得越来越魔幻。
2
珠江新城
,广州最繁华的地段,与北京CBD和上海陆家嘴
CBD
并称为三大国家级
CBD
。
冼村
,位于珠江新城北部,被称为广州最贵的城中村,如今房价已破十万。
你一定以为冼村的村民们可能已经各个身家百万了,毕竟无论是补偿款还是回迁房,都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事实上,当广州刚开始城中村改造的时候,冼村的村民们可能不仅流离失所,甚至拿不到一分钱。
2014年
8
月,新华社刊发了名为《市长、村官、开发商合谋制造“腐败铁三角”》的报道,揭开了冼村改造背后的惊人黑幕。
新华社将冼村改造背后的种种灰色交易比作了当年刚刚上映的《窃听风云3》——宗族大佬把控村务、地产集团低价拿地、政界高官权力庇护、大谋私利矛盾不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州开始了
CBD
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冼村的土地被大批征用。
后来被村民们称为“百亿村官”的
卢穗耕
扮演了“一言堂”的角色,作为村支书,他不仅牢牢掌控着冼村的财政,还将整个村领导班子全都换成了自己的亲属,俨然将冼村建成了一个卢氏的小王国一般。
通过“低价卖地”,卢穗耕不仅收受了各路开发商大量的贿赂,同时也成为了开发商和政府的中间人。
赚得盆满钵满的卢穗耕可能是太志得意满了,竟膨胀到制作了一本《冼村村志》来为自己歌功颂德,还卖给村民们看,结果被蒙在鼓里的村民们恰恰就是在这本书中发现了冼村之中巨额的财富,遂开始了连番举报。
卢穗耕作茧自缚之余,也牵扯出了其背后的“大老虎”,就是时任广州市副市长的
曹鉴燎
,此案当年轰动一时,冼村的村民历尽艰辛,才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见“拆一代”也不容易啊!
直至今年2月,冼村改建的第一期回迁房才正式开始摇号,很多冼村老人终于能够实现自己“落叶归根”的愿望了,但也有很多老人已然离世,由继承人到场分房,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如今的珠江新城霓虹万象、车水马龙,恐怕冼村的这段陈年旧事,很快就会被人们彻底遗忘了。
但有个人不信邪,非要记录下来,他就是导演娄烨。
3
很难想象《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样一个自带歌声的片名之下,讲述的竟然是一场拆迁引起的血色风波,尤其是当我知道娄烨的剧本恰恰就是取材于冼村的故事的时候,更感意外和惊喜。
说实话,《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作为一位一直被边缘化的著名文艺片导演的作品,其实拍得非常商业。它具有商业片的一切特点,扣人心弦的悬疑氛围,贯穿头尾的犯罪元素,剧烈激荡的动作戏份,极大地保证了影片最基本的观赏性。
在这些商业化的元素之外,娄烨仅仅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视听特色,朦胧失焦的钝感镜头,点滴鼓动的巧妙配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摄影和音效方面都呈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这也使得这样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商业化电影,终究还是没有离开文艺片的创作视角,不得不说娄烨将其中的平衡之处,拿捏得很好。
如果非要说争议之处,可能就在于影片的故事本身了。
在故事的体量上,娄烨选择了“做减法”。将现实中村官,政府和开放商之间多线的复杂关系,转换成了官商勾结和警方办案之间较为“二元化”的简洁关系。
这样做减法的效果,是使得影片有充足的篇幅来描摹人物,刻画人物关系,使得影片的整体故事显得足够饱满。在这一点上,娄烨的选择很聪明,也做得很好。
但另一方面,娄烨在叙事手法的层面上却选择了“做加法”。他在影片中将年份清晰的故事线拆散打乱,最后以一种非线性碎片化的形式,将整个故事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