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光电与显示
华南城电子行业投资资讯圈服务号,欢迎圈友订阅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OL中关村在线  ·  一个月的体验,小米15销量夺冠的原因找到了! ·  昨天  
EETOP  ·  震撼科技圈!Meta全球大裁员!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酷睿Ultra 5 ... ·  2 天前  
EETOP  ·  片上网络(NoC)、SoC设计资料包 ·  2 天前  
哎咆科技  ·  苹果憋大招!iOS 18.4 Siri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光电与显示

千亿柔性电路板产业迎来爆发 中企全球市占率仅约10%

光电与显示  · 公众号  · 硬件  · 2017-06-01 11:25

正文

千亿柔性电路板产业迎来爆发

伴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简称FPC)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土FPC产业也逐渐进入爆发期。专家指出,目前全球FPC产业年产值约1000亿元人民币,国内企业市场占比仅约10%,未来仍需不断增强技术实力,拓展高端市场,并积极“走出去”进军国际市场。

智能终端普及带动FPC产业爆发

线路板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电路板,一类是柔性电路板,刚性电路板主要用在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上,柔性电路板则凭借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等特点,成为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元器件。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大国,柔性电路板在国内具有巨大需求,国产柔性电路板企业正迎来快速发展。记者近日从国内柔性电路板龙头企业上达电子获悉,上达电子2004年开始进入FPC领域,目前已成为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国产面板厂商的主要供应商,同时也是华为、OPPO、VIVO等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供应商。2016年上达电子营收约8亿元,预计今年将增至10亿元。

上达电子董事长李晓华告诉记者,目前柔性电路板的需求每天都在增长,上达电子近年来正是得益于京东方、天马等国产面板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公司业绩显著增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表示,柔性电子技术将带动万亿规模市场,是我国争取电子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可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广发证券(16.830,0.25,1.51%)研报也认为,因为迎合了电子产品轻薄化、灵活化的趋势,FPC成为电子设备中的主要连接配件,而随着全球FPC产能加速东移,本土厂商将大有可为。

中国企业全球市场占比仅10%

近年来,柔性电路板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热点。去年3月,上达电子在“新三板”挂牌,同年9月进入战略创新层;厦门弘信电子(16.380,1.49,10.01%)在创业板上市近日获证监会批准;江西合力泰(8.920,0.17,1.94%)近期公告称,拟收购蓝沛科技,以获得国际领先的FPC材料技术……

国内FPC产能正快速扩张,不过有专家指出,目前FPC产品部分核心原材料,如挠性覆铜板、导电胶膜、屏蔽膜等仍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国内FPC内资厂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较弱,销售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整体市场占有率偏低。

据李晓华介绍,欧美和日本企业比国内厂商早10年到20年进入FPC行业,目前他们的规模要比国内厂商大很多。现在,全球每年柔性电路板市场需求为100多亿美元,将近1000亿人民币,而国内企业全球市场占比加起来仅约10%。

“最近5年中国企业的柔性电路板技术已提高很多,但跟国际相比,我觉得还差2年。”上达电子首席执行官杨桂彪表示,因为中国企业的产品主要以双面板为主,而国外企业的产品大多是多层板和一些比较薄的电路板。另外,目前软硬结合板的需求正迅速上涨,但中国厂商还没有一家企业能把软硬结合板产品做到和美国、日本企业一样好。

国内企业加速提升技术水平

虽然国内FPC企业与国外厂商存在明显差距,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近年来华为、OPPO、VIVO等国产手机品牌的突飞猛进,国内FPC厂商通过自身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改造以及产能升级,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目前,市场对FPC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层数越来越多、线宽和线距越来越窄、孔径越来越小、柔韧性越来越高等。据李晓华介绍,上达电子已开始自主研发高端化FPC产品,在产品方面已有新的突破。衡量FPC产品技术含量的关键因素是看线宽线距,上达电子目前的极限能做到25微米,而且保证线路的良品率。此外,对多层、盲埋孔、二阶盲孔等高端FPC产品,也已经做好了生产准备。

弘信电子董事长李强近日也在路演中表示,未来三年,弘信电子将继续致力于高精密度、高难度FPC的研究和制造,将“弘信电子”打造成FPC行业的世界知名品牌。

除满足国内市场外,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国内FPC企业的另一突围方向。李晓华向记者表示,上达电子前十来年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内客户,下一步,企业未来的销售增长、发展动力将主要依靠国外市场。国外市场的订单技术要求比较高,从价格上来讲国外订单的附加值也比较高,收入会比国内订单高一些。

而在杨桂彪看来,国内FPC厂商要进军海外市场,首先得有人才,其次要有生产设备,最后是管理。“中国企业在技术上比国际企业差2年,如果有一些企业愿意投资,加上团队管理好的话,预计需要15个月到18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接近国际水平。”

能够做一家有江湖地位的企业

比一家上市企业更有意义。

——弘信电子李强

FPC,柔性电路板。

它与人类基因组,生物克隆技术等并称为21世纪十大科技创新。

是数码电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大脑与神经,“指令”得靠它发送。

今天登陆创业板的弘信电子,是专业生产FPC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成立十四年,它如何由一家注册资金150万元的小作坊企业,成长到资产超过15亿的行业龙头?在3C电子高速发展的现在,它怎样与国外巨头抢占市场?

全景财经本期《约见·资本人》专访弘信电子(300657)董事长李强、总经理王毅。

弘信电子的成立,源于三个人的一拍即合。

记者:两位认识多久了?

李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2002年,认识十五年了。

因为我原来是本科的时候读的也是IT,所以对IT,对科技还是有兴趣,刚好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创始人,叫李毅峰他是我的高中同学,同时又跟王毅一起在创业,大家特别有一个信任关系,王毅是中国最早一批做FPC的,所以应该来说一拍即合。

王毅:最开始到厦门我是做电子产品,最开始是小家电,后来有朋友跟我说到,(FPC)这个东西很好,我凭我自己的直觉,我觉得这种可以弯折这种器件的产品,未来是有需要的,而且需要会很大。当时的注册资本金也是很少,我们总共就是凑了150万,开始创业。

(弘信电子创业三人行)

记者:当时进入FPC这块的市场环境怎么样?

王毅:我当时是国内最早的,有没有FPC产品,当时有可能都是属于外企,就是国外的企业在中国的制造厂,民营的,当时还真的是非常少。

2003年,弘信电子成立。当时市场以PCB刚性电路板为主,柔性电路板FPC都是从国外进口。一开始,没名气的弘信电子只能选择一些杂牌小企业合作。

(公司初创时租的一层一千平米厂房)

记者:当时公司员工大概是多少人?

王毅:2003年注册的时候就几个人,2004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大量招人,但是所谓的大量也是百来十号人,所以2003年实际上我们是没有销售额的,2004年才开始销售。

李强:我觉得应该是在2004年的春节以后,才开始有小批量的东西出来,真正大批量应该到2004年的四季度才开始有大批量的销售。

记者:在创业初期的时候,市场对于这一块不是很熟知的,那弘信电子怎么去打开这个市场?

李强:毕竟是作坊式的,刚开始还是跟一些不知名的,小型的企业合作,公司应该首先得活下来。

王毅:二三线的一些客户先做,然后在做二三线的客户的过程中,把我们自己的管理、我们产品的稳定性展现给我们后来的这些客户看,信任也是一个慢慢建立的过程。

李强:其实我们刚开始做二三线客户的时候,我们利润很好的。

记者:这个利润差会有多大?

李强:差好几倍。但是当时我们有一个比较超前的认识,可能还是要往一些品牌的客户,更有实力、更有前景的客户去做,才能够走下来。但以当时公司的状态,其实做那些客户是不挣钱的。比如说你在做三线客户的时候,这个东西他认为是合格的,但你同样的东西拿到品牌客户那里去,他就认为你这个是次品,就是废品。第二个,因为他是品牌,围着他的人太多了,所以说相对你的价格方面可能就不一样。

其实当时这种转型是蛮痛苦的一种转型,就是说你得放弃一些很赚钱的业务,去做一些不赚钱的业务,所以我们从三四线到二三线,到一二线,这样一路往上走,虽然过程都很艰难,但是路是越走越宽的。

(董事长李强在敲钟仪式现场)

舍弃了高利润的小客户,2007年,弘信电子开始切入一线品牌,先后获得深天马、夏新等大客户订单。营收规模也从2004年的1千万,扩大到2008年的一个亿。也就在这一年,李强又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李强:我印象中是2008年12月28日,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当时整个制造业是哀鸿遍野,我们当时建了现在这个工业园区,别人都害怕,都收缩了,我们反而在那个时候做了重大投入,形成了现在这个工业园。

记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决定呢?

李强:还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个信心跟我们的决心,另外那时候投入的成本是最低的,所有东西都便宜得一塌糊涂。

记者:不担心投出来没有销量吗?

李强:我觉得还是刚才讲的信心嘛。

王毅:还有对行业的判断,你肯定要认为这个行业一定会好,就是信心也要很足。

李强:从工厂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在租用的一个很破旧的一层楼,大概一千多平方,不到两千平方。第二个阶段,当时是买了一栋厂房,2007年搬进去的,一栋厂房是一万多一点点。到了2008年建这个厂,这个厂建完之后,我们的生产规模就超过10万平米,所以应该是三个数量级,一千、一万、十万,这么一个变化。

(公司的生产线)

如果说,在金融危机里扩大生产规模,是李强的一次大胆尝试。那么,在2015年,上市路上的一次大手笔投入,则是李强近乎豪赌的冒险。

李强:我们其实在上市之前,做了一个特别重大的投入就是卷对卷的生产线,这个国内没人干过,我们是第一家干的,有可能干不成功。第二个,甚至对上市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期的摊销,其实都会呈现在报告期当中的。

记者:这个当时投入的成本花了多少?

李强:四个多亿,对我们一家没上市的公司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

王毅:为什么我们要做卷对卷,是因为我们判断未来的软板,越来越薄,它要求的集成度越来越大,在有限的空间里头,它需要IC的功能强大的时候,你就越来越密,越来越细,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实际上对我们这个工艺来说,它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卷对卷生产线的基材就是拉撑来做的,这边收料这边放料,孔化这些都用镭射,然后一卷一卷来做的,所以它的整个收放料都崩得很直,很细的线路可以做出来。

所以我们也跟我们的一些客户讲,也许现在这种细线条的占比还不够高,但是弘信愿意出来做尝试,愿意提前做技术储备。

记者:还不是客户找你们来提出要求,是你们主动的。

王毅:我们看到市场是这个方向,我们提前为客户做这种技术储备,到今年,我发觉,很多东西,我们的设备越来越契合现在的产品。你等到他需要的时候,他这种产品已经出来的时候,你再来已经来不及了。

记者:有一些股东不理解怎么办?

李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应该也是碰到了很多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很多PE的股东,他们认为公司上市是第一要务,而不是去投新技术、新装备,去冒险,但是我们始终认为,能够做一家有江湖地位的企业比一家上市企业更有意义。

如今,弘信电子年营收超过10个亿,市占率在FPC内资企业里排第一。随着FCP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未来,公司决定继续扩大产能,来迎接显示屏的大爆发。

(在上市现场公司员工大合唱,视频指路文末)

王毅:最近两三年,我认为在屏的爆发会来得很猛烈,因为显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部分,微波炉,甚至洗衣机、电视、手机,这些都要屏,每一个屏你肯定要跟我们FPC来对接,才有办法实现它的功能,

记者:现在做这一块的公司也特别多,弘信怎么在市场当中能吃到这块蛋糕?

王毅:其实软板做得特别大的几家还是在日本,台湾算是第二梯队,其实这么多年,我们为什么这么投入,也带着这么一着气节在里头,就是说我们民族工业不要输给国外的企业。

从我们的客户端来说,很多以前是国外的,他们现在也开始在成长了,这种产业的转移,不光是我们FPC,我们的上游已经开始转移了,而这些企业是非常愿意选用国内的供应链的。

记者:现在弘信电子已经上市了,算是符合李总您对于江湖地位的要求了吧?

李强:远远没达到,其实我觉得所谓的江湖地位更多的是这个行业中具有巨大影响力,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毅:现在弘信电子,我个人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产能,我们已经半年24小时运转,年三十、大年初一都上班,都供不过来,我在想,上市完之后我们要迅速扩大产能。

记者:要扩大多少倍?

王毅:目前我们已经规划在做了,我们会以非常快的速度翻一倍,很快。

李强:部分产能下半年应该就可以看得出来,大的产能明年就可以看出来。

柔性电子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性的东西,因为它对整个技术的要求根本不是以前这些技术所能够满足的,未来我们可能一个显示放在口袋里面,卷一卷,像一张纸一样,打开就是一部手机,再打开就是一部电脑,再打开就是一个电视,甚至是一个巨型屏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