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很多心理学普及读物,故事性很强,这很好。但还要讲科学。因此,《生活中的心理学》把科学讲进故事,把故事讲出科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关照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使书籍和生活对应起来,让各类常见现象都有分析解读,都有参考答案。
可以说,这套书努力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武装大众,让心理学成为生活的护身符,成为生存的指南。
比如,工作中人们会有这种感受,不管自己怎么拼命努力,总得不到上司的赏识。你觉得别人都不行,可是眼看着那些你觉得都比你差的人不断地晋升,活得都比自己好。这是职场红眼儿病。为什么你的人生会成为这个样子?为什么你就不能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这里有心态的问题,有认知策略的问题,也有生活方法的问题。《生活中的心理学》能给你提供帮助。
还有,为什么在一些人看来,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这部分来自认知和情感的偏差。例如,最初人们在意的是对方的优点,看到的都是对方的长处,于是你越想越觉得你需要对方,对方就是你的另一半儿。但后来发生了什么?原来熟悉的长处变得习以为常,吸引力降低,你开始盯着对方的缺点看,每天想的都是对方的不足,甚至变得吹毛求疵。于是,你开始讨厌甚至憎恨另一半,巴不得把TA甩掉。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人还是那个人,只是这段关系中相互的认知方向发生了扭曲,情感也就跟着发生扭曲。所谓坟墓,其实都是自己亲手搭建的。自己刨坑把自己埋了。如何拥有满意婚恋?《生活中的心理学》能给你提供帮助。
再看子女教育。很多家长搞不清什么是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什么是惩罚教育和溺爱教育,用错了,亲子关系越来越拧巴,教育孩子的效果适得其反。有些父母因此就会觉得,把孩子教成了自己所讨厌的那个样子,白费功夫了。为什么会这样?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有什么办法纠正?《生活中的心理学》会提供帮助。
在其他场景,比如在考核、考试、竞赛中,人们常常体会到莫名所以的心态:自己越是不想发生的结果,往往好像越是会发生;而自己越是有所期待的东西,却往往失之交臂。于是,生活成了自己烦恼的来源。对于这些常见的场景,《生活中的心理学》都随时加以分析解读,读者总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特别是这套书充满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中文语境、中国文化叙事,使大众能很容易地对心理学产生亲近感。例如,有引用《诗经》《论语》《孟子》《道德经》《礼记》《左传》等古典名著、唐诗宋词经典名句,有涉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的诸多人物,有李大钊、鲁迅等名人名言,有钱学森、袁隆平等当代科学家,有杨立伟等现代劳模,有中国奥运冠军的事例,也有中国心理学家的科研成果。所以,它也是一套非常“中国风”的心理学,使人在非常亲近的场景里学习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