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北森,一体化人才管理云平台,拥有国内唯一覆盖人才测评、招聘管理、绩效管理、继任与发展、360度评估反馈、员工调查、核心人力等业务的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平台iTalen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哎咆科技  ·  iPhone SE 4 最快明天发布?直接上架! ·  昨天  
EETOP  ·  远高预期,台积电拟大幅涨价! ·  2 天前  
哎咆科技  ·  苹果憋大招!iOS 18.4 Siri ... ·  3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你的第一部手机是iPhone还是安卓?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员工绩效考高数:数学逻辑不好,绩效达不成?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1-03-16 12:00

正文


  • 来 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 分 享|王伯岩

最近翻看到一则消息,某公司把高等数学作为员工的考核指标,包括三角函数、空间向量等内容,让人不由为之一惊。


为了防止先入为主的偏见,我们搜集了该公司的相关信息,发现还有很多对他们绩效管理的吐槽,比如在职员工吐槽出勤考核:


可见,该公司的“奇葩”绩效也不完全是变相裁员,它们日常的绩效管理也存在很大问题。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 经常被看做 人力资源最重点的工作之一, 关乎企业每一位员工的调薪、晋升、年终奖等人才计划的方方面面。
绩效管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成为决定公司效益和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正因为此,HR乃至公司高管、老板都对此十分重视。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绩效管理呢?

首先基于它的重要性,需要HR和企业高管甚至老板一起进行;

另一方面,本文给出 正确 打开绩效管理的7个思路 ,帮你梳理绩效指标时做到事半功倍。

公司战略与部门策略

我们可以按一定序列(如通过采购序列:采购总监、采购经理、采购主管、采购专员等)对全公司的部门及岗位考核点进行梳理,并输出《岗位履职改善清单》。
撰写《岗位履职改善清单》,有4个角度:

1)财务角度
这个岗位和序列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财务指标。

2)战略命题角度
战略往下落地的关键里程碑事件里,这个团队应该承接哪些工作职责。

3)核心能力角度
核心能力是一把手工程,在公司的项目落地时,每一个版块、每一个序列都需要具备一些核心能力,如快速响应能力:
这个快速响应不仅仅是指公司对客户的响应,更是公司内部一个个模块对公司各关键任务的快速响应。

4)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角度
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一般可以体现出了这个岗位真正的价值。除此之外还有风险防控、关键流程、职能要求和部门协作等考核指标。


岗位职责的重要产出角度

这里有一个公式:“根据什么做什么,产出什么”。
而这个产出,就是KPI。

只有知道做什么,产出什么,才知道这个岗位的价值是什么。

很多企业的部门经理只知道做什么,但是不知道根据是什么,或者产出什么。

采购经理岗位职责 例图

如采购经理的岗位职责第一条:“根据项目整体计划要求,组织编织项目采购计划和策略并落实执行进度,保证项目计划采购的顺利实施和交付质量。”

最后一句话一般是产出,是KPI的来源,而“根据”是做事的依据,表格右边部分则是对员工履职情况的诊断。

诊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履行的,在工作中完全实现、并获得了很大的产出;
2)大部分履行,整个职责基本履行了,却因为一些瑕疵和问题而没有完全完成;
3)部分履行,即基本做了,却没有达到效果;
4)未履行,即基本没有做。

正常来看,每个岗位的完全履行项,一般不超过50%。

我们通常说,薪酬管理分工资包和奖金包,工资包里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

日常工作基本都是岗位工资。

该如何从岗位职责中找出最重要的岗位职责做KPI?
这是我们做绩效管理的一个方向。

对于那些没有履行的,或者部分履行的,就是我们下一阶段考核的重点,对于完全履行的项目,进行考核时就会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

这就是对整个岗位的重要职责和产出,做出的关于岗位履职的诊断,是我们KPI选择的主要方式。

很多员工在进行述职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有些项目需要提前去做准备,这些员工忽视的却又对工作产出有很大影响的,就是下一步绩效考核的重点。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

首先我们要辨明的是要求和需求的区别。
比如说我生病了,今天要上课,我就叫我的助教去帮我买药;
买完我吃了,昏昏欲睡,那这个讲课效果就不是很好。
在整个事件中,我的助教做错了吗?

如果认为没错,那你的思维就是传统的 “要求”。

满足我的“要求”,是给我买完药,我吃了药以后就和他没有关系了;

满足我的“需求”,是 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因为今天我要上课,他就会在市场上找能治病又能让我精神亢奋的药。

因此,内部客户的需求往往是一个真正的、可以落地的KPI,而且还能间接促进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如果按照内部客户的需求角度来讲,我们人力资源有很多指标,很难摆在台面上说是怎么落地的。

比如说培训工作,培训计划完成率只是公司对你的要求,不是用人部门的需求。

用人部门对培训有三个需求:
1)部门员工的技能得以提升;
2)部门的整体业绩得以改善;
3)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所以这三个培训需求就是KPI。

再比如,招聘计划完成率是公司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而用人部门对人力资源招聘有三个需求:

1)快点招,即招聘到岗时间短;
2)一年内主动离职率低;
3)工作一年新员工业绩水平。

如果追求第一个KPI,招聘到岗,HR只会大量机械性选好人、往各个岗位塞人,让各部门自己考虑人合不合适,够不够用;

如果追求主动离职率低,那么HR会去了解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与公司符合,上下级对这个人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如果追求第三个KPI,新员工业绩,则HR会去了解部门的业务重点流程、关键过程领域,以此来看候选人有没有能力帮助部门业绩提升。

所以,指标体系是为了让员工做正确的事情,不同的KPI让员工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如果每一次我们的思考都能考虑到内部客户的需求,我们不仅能把KPI指标找准,而且还能帮助跨部门沟通协作效率的增加。


工作改善与问题解决

我们常说,绩效管理是为了补短板的,是为了找到工作改善点和问题解决点。

在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我们刚创业的时候,需要在异地开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论坛。我让当地同事的帮忙找到200人出席这个论坛。我以为这个任务不难,因为我们有很多在二线城市开会的经验。


但我去了才发现,会是顺利开起来了,但这200人有一大半不是我想要的,他们根本不是从事人力资源的。我就去找同事问话了。

同事说:“王老师,你这里没有标准,我们招200人就可以了。”

他只接受到了两个目标信息:开会时间,和200人。


我一时语塞。


这其中是存在问题的——没有工作标准。

这就需要工作改善。


因此在我们下次开论坛时,我们多了很多绩效指标,如当地百家企业代表人不少于多少,人力资源总监参会代表要不少于多少等

稻盛和夫说过: “员工的工作现场才是绩效改进的重点。”

只有到工作现场我们才能找到工作和问题改善的方向。


管理和流程的漏洞

做绩效管理的重点是收集数据;
哪里没有数据,哪里就是管理和流程的漏洞。

绩效管理不是绩效考核,也不是扣员工钱、约束他们的主要工具;
绩效管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建立数据指标库,查漏补缺。

我去一个制造型企业,会问人力资源一些问题,比如今天的来料合格率是多少,物料损耗率是多少?

如果HR回答不了,那就说明这个生产车间一定有改善空间。因为数据没有及时的呈现。

所以我们建立绩效管理,就是给公司建立数据指标库。

从思维的角度来讲,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的准确性,是绩效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

来看一个案例。

去年,我在一家从来没做过绩效管理的企业推行绩效管理,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比如给采购的一个KPI叫“来料合格率”。

他说王老师你定的来料合格率98%,这个指标太高了,我完不成,而且关键我们公司没做过绩效管理。


我说咱们整个同行业都在99%以上,我给你定98%不是为难你的。


他说那不行,我们公司是没有历史数据的,而且你这个数据我收集不上来。


这就是当时客户经理给我的反馈。


我知道,再这么下去,绩效管理肯定会被抵制。


所以我跟HR商量:

首先我们目的是收集数据,来料合格率确实很难收集,但是你得做,做成加分项,来料合格率达到98%就加5分,达不到98%不扣分。员工为了拿到更好的分数,肯定会追求加分项的。


过了两个月,来料合格率的数据自然就收集上来了。被考核者会自己愿意去收集数据,来证明自己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获得加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