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奥黛丽赫本能够活到今天,那么她将迎来她的八十八岁大寿,但是她在64岁的年纪,就早早地离开了人间,这个被人称作
“落入凡间的天使”
的女人,终于回到了真正属于她的地方。
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么不幸,因为美人迟暮,总是更加令人心碎不已的事情,如果天命如此,至少有生之年,倩影长存,那也算得不虚此行。
如果说在影史上选择一个女星作为模范来分享,我想奥黛丽赫本绝对是如英国人将天气作为话题一般是最最安稳妥帖的一个答案。
其实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演员不在少数,千姿百态,各美其美,但总仿佛有所置喙的余地,比如伊丽莎白泰勒,艳丽过分,失之妖邪,比如费雯丽,跳脱狡黠,不够庄重,比如葛丽泰嘉宝,冷傲绝俗,难免清高,性感尤物玛丽莲梦露,肉感太强,名垂不朽的英格丽褒曼,像个外国娃娃,有一种奶气。
奥黛丽赫本的美,有一种层次丰富的沉静,与难得之至的收敛,但恰恰是这种不思张扬,分外地展示出了她清澈明快的性情之美。
她的一双眉眼里,似揉进了造物主所能够奉献的所有精华。她盈盈只有一握的清瘦腰肢令人怜惜之余更觉得惊叹,但不会联想到像《乱世佳人》里那样为女子紧紧束缚腰部的残忍经历。
她就像一只活脱脱的小鹿,是森林里的精灵,开朗伊人,纯粹而真诚。
奥黛丽赫本在她们之中显得极其与众不同,她的身上流淌着西方人的血液,却散发着东方佳丽的美感。
她的母亲是荷兰人,她的父亲出生在波西米亚一个叫乌兹格的小镇,却有着一半的英国人的血液。但是她却有着浓黑的眉毛,大而清澈的双眼,高颧骨。摄像师塞西尔比顿曾经用专业的眼光审视她,并且记下了她的特征:
“大嘴巴,有蒙古人的扁平特征,深色眼眸,没有光泽的长指甲,轻盈的身材,长脖子,但也许她有点过度瘦弱……”
在观众心目中,她具有天使般的容颜,有人评论说她是
“一颗钻石在一堆人造钻石当中熠熠发光”
,但是她自己打量自己的时候,总觉得缺乏自信,因为她觉得自己
“下颌轮廓棱角过于分明,正面看时脸型过于方正”
,所以为了恰如其分地掩饰这些缺点,她拍照时喜欢将“头微微扬起,总高颧骨来拉长她的下巴,这样的半侧面姿势”成了她拍照时的经典姿势。
电影当中,她贡献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形象,留下了令人啧啧称赏,留恋沉醉的美丽倩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往往中意比较简单直率的男孩子的打扮,比如穿男式衬衣,然后将摇摆的前襟扎成结,穿平底的凉鞋,骑自行车。
没有诸事纷扰的时候,她宁愿将时间用来自娱自乐,她说如果能够从星期六到星期一的早上她都能够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度过她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最初知道她,是因为一部让她声名鹊起的电影《罗马假日》,毋庸讳言,恰恰是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为她之后的影坛地位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坚实基础,虽然当时出演安妮公主一角时的奥黛丽赫本并没有多少演戏经验。
她本来只是一个酷爱芭蕾舞表演的女学生,但是后来因为身高的原因(她那时候的身高已经达到了170cm左右)她知道自己在芭蕾舞表演这条路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于是才决定投身演艺圈。
但是凭着她多年学习芭蕾舞锻炼成的独特的优雅气质,加上她性格里的一丝开朗纯洁的特点,自然还因为她外形的高雅脱俗,使得她在试镜的时候颇受好评,瞬间取得面试官的青睐。
有实力固然重要,但人生有时候也不得不凭一点运气。
当时《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其实瞩意伊丽莎白•泰勒任电影女主角,但是签下伊丽莎白泰勒的米高梅公司拒绝与派拉蒙公司达成共识。这才使奥黛丽•赫本得到了后来奠定她荧屏优雅脱俗形象的安妮公主的角色。
虽然她的美丽堪称无懈可击,但如果没有这个角色的造就她的星途或许更加坎坷波折几分。
无论成就何事,运气的因素也不容忽视。虽然不能躺在上头打滚,但不得不承认。
当然,努力到一定程度,运气的因素或可抵偿,但能到那个份上的人九牛一毛。
如此想来,一个人努力固然要紧,没有那一点上天的垂青也是望洋兴叹,想起来不由人不泄气。
所以说奥黛丽赫本的成功,与上苍对她的垂青也不无关系。
在《罗马假日》当中,无论是她昂着头颅,顶着皇冠,走在殿堂里的华美高贵公主扮相,还是走在罗马小城里的,剪短发,吃着冰淇淋,在马路边不顾一切睡倒的清丽脱俗的气质,都令人感到如沐春风的优雅与美好。
你会忘记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仿佛真的眼睁睁看着一个公主在你的眼前如出水芙蓉般缓缓出现,目光中流露出疲倦与寂寞,逃出冷漠威严的使馆时候,浑身散发出一种开朗活泼,这些都是发自她内心深处的美好质地,而并未经过多少蜿蜒的藻饰,这是她的得天独厚。
她剪短头发,双手交叠放在头顶,对着镜中端庄而璀璨的一笑的镜头,化作永恒的影视经典,是无法磨灭的绝美瞬间,一时间,奥黛丽赫本的短发形象深入人心,使得当时的众多女郎竞相追捧效仿,成为既葛丽泰嘉宝的童花头之后的又一风靡一时的潮流。
因为出演《龙凤配》而结识的服装设计师纪梵希成为奥黛丽赫本漫长岁月里的老搭档与生活当中的亲切知己——这并非一个生疏的名字,时至今日,它依然作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时装品牌在奢侈品市场上拥有一席之位。
初次会晤的时候,纪梵希还以为她会是那个气质凛冽而独特的凯瑟琳赫本,因为她们的姓氏如出一辙,但是后来发现出现在她眼前的居然是一个双眼如小鹿,气质优雅怡人的年轻女郎,他心里惊喜无比。
后来的《蒂凡尼的早餐》使得纪梵希与奥黛丽赫本的合作几乎成为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佳话。
清晨的纽约第五大道上,一个头顶发髻,戴着墨镜和珍珠项链,穿着简约大气,又不失优雅冷艳的小黑裙的女子拿着咖啡杯与甜点凝望着橱窗里的蒂凡尼珠宝,一时之间人的眼神已经再难错开。
如果换一个人来演绎霍莉这个角色,这部电影会逊色不少,因为归根结底,它讲述的不过是一个高级应召女郎借助与上层男人之间的暧昧往来而在大城市表面风光生活的辛酸故事,并无多少新意,而且这个角色本身也并无多么讨喜。
但是气质独特而灵气逼人的奥黛丽赫本使人们内心放松了戒备,也收起了抗拒心理,并且因为她穿着简单朴素的衣衫,扎着大蝴蝶结在窗台上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吟唱着《月亮河》的诗意画面,而让人们甚至对她产生了许多不合时宜的纯真而忧郁的痴想。
那一刻,她就像一个未经雕琢的,纯真清澈的邻家姑娘。谁也没有心思去顾及她本来的身份了,甚至连那个作家本人为了生活出卖色相给一个富婆的行径都抛到脑后了。
一个本来充满资本主义金钱欲望横溢时代的凄凉世俗故事,突然就生出了十分曼妙曲折的动人情怀,令人心甘情愿沉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