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声社区
跟随心声,自在沟通!欢迎下载心声移动app,http://xinsheng.huawei.com/cn/m/downloa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新书上市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声社区

他们如何将最好的手机交到消费者手中?

心声社区  · 公众号  ·  · 2018-01-26 18:40

正文

“现代流水线”和“工匠精神”,是一对悖论吗?在松山湖的华为手机制造基地,既有先进的自动化产线,也有守土有责的流水线员工。机器的效率是人力不能企及的,可是人的责任心与进取心也是机器所不具备的。华为终端制造部有几千名流水线员工,在制造的各个环节上,对手机进行精细入微的呵护,他们身处不同岗位,却都在尽力做好同一件事,将最好的手机交到消费者手中。下面的故事,就是这几千流水线员工的缩影。


操作员罗志清:习惯一次性把事做好


经常有同事半玩笑半认真地问我,“你每天填写两三百份单据,怎么做到的从来不出错呢?”我不是太善于言辞,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通常都是笑一笑当作回答。有时候被追问急了,我挠头挠半天也只能回答三个字:“习惯了。

我叫罗志清,2013年5月进入公司终端制造部,从第一天至今,约四年半的时间里,工作上没有出过错误,保持了1600多天的零缺陷。据同事们说,这在内部算是一项纪录。不过我真没觉得这事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只要每一步都按照规定来做,自然就不会出错。

硬要说有什么经验,那就是我的每一个操作,一定严格依据现场操作指导书。举一个小例子,刚进公司时,我在产线上当操作员,有一款手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撕掉两条塑料薄膜,但是不能同时撕,根据操作指导书,应该先撕一条,进入下一个操作环节,再撕一条。这样做看起来是浪费时间,但其实是为了保证摄像头不受灰尘沾染。如果图省事,一次性就把两条薄膜全撕了,但产品到了后面的检查环节,肯定还是会被查出来,不但要返工,还会被扣品质系数。我想着,我还是老实一点吧,按规定做就好,省得又耽误时间又影响绩效,不给自己找麻烦。

我还经常会发现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入职不到半年的时候,一次产线上同时生产两款手机,都需要用到“受话器”,这是个小指甲盖那么大的器件,组装在听筒里面,直接影响通话质量。但是两款“受话器”长得实在太像了,想区分开来,要么是看包装上的规格,要么看印在器件上只有蚂蚁大小的字符,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是很难区别的。有一次,一台半成品顺着流水线到了我这个工位时,我发现手机的“受话器”型号错了,我就马上呼叫工段长,说受话器用错了,工段长马上就安排把整条产线的手机都检查一遍。

当然,如果我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后面的检测环节还是会查出异常,只不过那时就需要拆机检查,很耽误事。那天下班就有几位同事问我,说我明明是负责“压合”的,根本不用去检查“受话器”,我是怎么发现问题的。我也说不上来,好像也就是一种习惯,拿到手机后习惯性地仔细看看,就看到“受话器”上印的型号不对。

我可能天生性格就比较严谨吧,同事们会调侃我,入职四年多了,连一次上下班忘刷卡都没有。2014年下半年,在产线干了一年多后,我被领导安排去一个需要严谨的岗位——退料。这个工作比产线要繁琐许多,当产线同事发现有不良物料时,就退到我和另外两名同事这里,我们每天要接受上百种、上千件不良物料,再将这些物料分别归置为了几十个大的门类,最后一件一件地填单处理。三年多来,我还没出过一次差错,因为我有个习惯,填完单后一定会检查一遍,虽然基本上不会检查出错误,第一遍填得就是对的,但是为了万无一失,还是会检查。我一直认为,能第一次就把事做好,就不要再去做第二次。

我很喜欢一个故事,是某次车间开早会的时候经理给我们讲的。故事是这样的,美国军方的降落伞合格率有一段时间一直是99.9%,意味着每1000次跳伞就会有一名伞兵丧生,军方就要求降落伞供应商必须将合格率提升到100%,但供应商不以为然,认为99.9%已经是技术极限。最后美国军方想出一个方法,验货时从降落伞中随机挑选一件,让供应商的管理人员亲身试跳。这个办法有些“蛮不讲理”的,但是确实让合格率奇迹般的到了100%。

我自己用的是华为,我好多朋友用的也是华为,如果说华为手机就是降落伞,那从我手里不能生产不合格的降落伞。

罗志清确认LCD不良


检验员蓝美:我工作中比较难说话


我叫蓝美,在终端制造部做检验员已经有三年多时间了。我每天都要检验四五十台手机,每台手机要检验差不多30个项目,物料、包装盒的外观和标签字符、手机外壳、开关机功能、充电器件、识别码、跌落测试、工程菜单内容、屏幕亮度、铃声、视频、按键等等。

检验岗位要求我们非常细致,到了什么程度呢,一个标签和字符都不能错。大家的印象里,做财务是连一个小数点都不能错,其实我们也不能错,错了就是大事,我就因为发现类似问题被部门表彰过。那是2014年,我刚入职不久,正在抽检一台手机发现,当时摄像头旁是黏贴有塑料薄膜的,薄膜上标注的像素参数为“130M”。我换算了一下,是一亿三千万,吓了我一跳,一亿三千万的像素,肯定不可能。我翻了下操作指导书,应该是“13.0M”,一千三百万像素。其实大多数消费者拿到手机后,都会把这块薄膜撕掉,估计也不会发现这么细微的错误。但是对于我们检验员来讲,不行,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大错误和小错误的分别。后来我向主管报告,整批手机全部被重新核查。

蓝美在检验手机

我的性格比较腼腆,或者说有点害羞,与机器和产品打交道没问题,但是和人打交道一直是我害怕的事,刚进公司时我甚至都不太敢跟陌生人说话。可是检验员在检查出手机异常后,必须如实记录并第一时间告诉产生异常的环节,有可能会对对方的绩效造成影响,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或小争执,像这样“得罪人”的事太多了,可是质量问题不能妥协,每一台从我们手上出去的手机必须都是良品。

来华为当检验员之前,我是当幼师的,以前每天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现在每天面对冷冰冰的设备。不过在我看来,幼师和检验员,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有共同点:都需要高度的责任心。


精益改善员卫明:我们的任务就是“省”


终端制造部车间有一面大墙,密密麻麻贴满了各种生产改善措施的名称,像体操里有“李宁大回环”、“托马斯全旋”一样,哪位员工提出的措施,就用谁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大堆措施里,有一个叫“卫明屏检改善”,卫明是我的名字。

2014年,一个专门负责生产精益改善的部门成立了,我和王灵涛原本都是产线员工,可能是平时喜欢鼓捣一些“小发明”的缘故,被领导派到了这个新部门。在这里,大多数时候我们做的改善措施并不起眼,譬如它只是让员工少做一个转身的动作、少触碰一次手机,有的措施甚至只是为了节省一两秒钟时间。但别小看这些小措施,有时候它能解决大问题。

就拿我做的“屏检改善”来说,以往操作员在检测手机屏幕时,都要“手舞足蹈”。他们先是把手机放进操作台上的黑箱中,检测屏幕有无“白屏黑点”或“黑屏白点”;然后拿出手机,打开摄像头,对准一张白纸,检查摄像头有没有脏污;接着又举起手机,先后对准竖在操作台上的一张彩色纸和印有文字的纸,为的是检查对焦功能;最后还要试一试闪光灯是否正常。整个过程,操作员将手机拿起放下、放下拿起,一组6台手机检测完毕需要240秒,不仅费时费力,还有跌落手机的风险,这个环节也成为了整个产线的瓶颈工位。

我就拿着纸笔和秒表,站在操作员一旁边观察边思考,核心目的是减少操作员对手机的移动,既然不让手机动,能不能让其他东西都动起来。首先就是黑箱,以往是拿着手机去“找”黑箱,现在要让黑箱来“找”手机,于是我想到把黑箱改成伸缩式的,需要时可以伸出来一次性盖住6台手机,不用时就推到一旁;接着考虑,手机放在操作台上不动的情况下,如何去检测摄像头,那干脆就在操作台上挖几个小孔,让摄像头对准小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